美國人那麼喜歡拍戰爭片,為什麼唯獨不拍韓戰?

2020-09-27 林宇逍遙91

美國人喜歡拍戰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血戰鋼鋸嶺》……

美國大兵在電影裡神勇無敵、暴打敵人之後,還要展現一點人文主義的反戰情懷,既有武德,又有大義,一舉兩得,賺盡了全世界精神美國人的眼淚。

但美國導演編劇幾乎不會碰韓戰,韓戰在美國政治界、歷史界、文藝界同樣諱莫如深,沒事他們不會提這茬。就連記錄朝鮮戰場傷亡人數的檔案,都莫名其妙失火燒了。

韓戰在美國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你去問一個美國民眾,他可能會反問你:「啥?咱們打過仗?美國還沒贏?」

美國故意遺忘韓戰,這就是韓戰的影響力。

美國人會承認越戰的失敗,因為他們是被國內反戰勢力催著撤軍的,但不會承認朝鮮戰場的失敗,因為他們真的沒打贏,加上「聯合國軍」,以多欺少都沒打贏。

相關焦點

  • 想拍戰爭片?沒那麼容易!
    但凡戰爭就涉及立場,現在國際關係環境下,拍近代戰爭題材電影太難了。冷戰結束這麼多年了,大家都不想彼此傷和氣。就連絕對「政治正確」的《敦刻爾克》、《1917》,都儘量避免太多描繪德軍的鏡頭,畢竟作為歐盟老大德國現在是各方都想爭取的。
  • 「鬼片導演」拍《我的戰爭》,莫非真的有鬼?
    一群到韓國旅遊的老頭老太,嬉皮笑臉地戲弄年輕的韓國導遊小姐,為自己不需要籤證就進入別國感到自豪驕傲,仿佛是自己成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徵服者一般。我看完驚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如此泯滅良知反人類的宣傳片,竟然出自於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戰爭片的價值觀應該只有一種,那就是反戰,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 美國戰爭片風靡全球,為什麼中國的戰爭片只有華人捧場?
    而《敦刻爾克》講述的是英國人、歐洲人所了解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對中國人或者其他國家的人而言都是相對陌生的歷史。按照常理,這樣的片子無論從情懷還是文化親近感來說,都不足以風靡全球。可事實卻並非如此,《敦刻爾克》還是火了,而且所到之處票房都十分驚豔。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不得不對美國人拍戰爭片的本領肅然起敬。
  • 同樣是敗仗,美國為何喜歡拍越南戰爭電影,卻極少拍朝戰?_手機網易網
    (一)首先對好萊塢導演和編劇來說,美國的戰爭片劇本編寫在任何時期都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可循,但唯獨朝戰沒法套用   假如美國導演要拍戰爭電影,在選擇二戰時期的題材時,導演和編劇可以通過戰爭的正義性來凸顯美軍的英勇無畏。
  • 韓戰,為什麼被好萊塢「遺忘」?
    由此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韓戰」在美國是「被遺忘的戰爭」,它不像二戰,是一場勝利之戰,正義之戰;也不像越戰,引發了美國國內規模巨大的反戰運動,遺留下的左翼思想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美國電影史專家理察·梅爾認為,美國人不知道該怎樣描繪一場看起來勝利,但實際上失敗了的戰爭。
  • 這些著名的大導演,為什麼執著於拍戰爭片
    長久以來,戰爭片一直備受觀眾喜愛。它可以描繪恢弘的戰鬥場面,給人視覺刺激,它也可以展示亂世下人類的悲歡離合,給人心靈衝擊。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往往會給人帶來許多關於和平與人性的思考。二更君整理了一份戰爭電影片單,和讀者朋友分享。在和平的歲月裡,我們更應該銘記那些歷史歲月,珍惜當下時光。
  • 戰爭電影就應該這麼拍
    這部電影是由曾經拍過《2012》、《獨立日》,被譽為"無敵破壞王"的羅蘭.艾麥裡奇導演的,據說為了拍這部電影,艾麥裡奇準備了20年,可謂是"20年磨一劍"。這是一部戰爭電影的巨製,宏大的敘事,慘烈的空戰和海戰場景,逼真的視覺和聽覺效果,把觀眾帶到了1942年的中途島,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坦率的講,《決戰中途島》是一部成功的戰爭片。這部影片以嚴肅的態度記錄了歷史的真實,還原了歷史。
  • 韓戰給美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戰爭電影從來不敢涉足朝鮮
    眾所周知,美國的戰爭電影一向拍的十分出色,而美國人也熱衷於戰爭電影,許多優秀的戰爭題材片《拯救大兵瑞恩》、《決戰中途島》、《血戰鋼鋸嶺》等等,不但反映出了美軍作戰能力的強大,也在電影中透露著作為勝利者的驕傲的姿態。
  • 國產戰爭片!你們為什麼那麼「擰巴」?
    2010年後的國產戰爭片都拍得不夠好。前一種如果說是逆歷史潮流,那麼後一種就是敘事」擰巴「。馮小寧的戰爭三部曲,包括姜文的《鬼子來了》,都是反映普通人的經典戰爭片。2010年過後,同類國產戰爭片是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2、戰爭裡面的戰士這種戰爭片主角基本就是戰士,或者是不那麼高級的將領為主。
  • 戰爭電影為什麼越來越沒勁了?
    戰爭片這個類型,存在一個悖論:就是觀眾應不應該單純因為「喜歡戰爭」,而看戰爭片?愛情電影是讓觀眾感受和相信愛情,喜劇電影是讓大家開心快樂。那麼,戰爭電影的目的是什麼?讓觀眾愛戰爭嗎?似乎不好。但如果真的像大導演史匹柏所說,「好的戰爭電影都是反戰」的,邏輯也有問題啊。既然觀眾已經反戰了,為什麼還要繼續買票去看一場戰爭電影?
  • 韓戰時,中國志願軍把美國打得連連電影都不敢拍,是這樣嗎?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周邊都面臨著巨大的國防壓力,尤其是在朝鮮半島上,美軍及其盟友磨刀霍霍,已經將戰火燃燒到中國邊境,還聲稱將會用核武器攻擊中國
  • 韓戰,美國人究竟輸在哪兒?
    而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何美國人在戰爭中的表現會差強人意,為何他們五年前能夠打敗強大的日本,卻在五年後輸給了工業水平遠遠落後的中國?要知道,這場戰爭美國人也是拼盡了全力,除了核武器之外,各種看家本領都用上了。再看看美軍的指揮官,從麥克阿瑟到李奇微,都是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卻為什麼對中國人無可奈何?
  • 讓拍鬼片的李心潔老公挑戰主旋律戰爭片 已經是一種進步
    原因當然是那條僅僅兩分鐘卻讓人看出了一身尷尬癌,「舉著紅旗進漢城」的宣傳片。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帶給人更多的應該是對戰爭的反思,以及為了不再有戰爭的期盼。居高臨下炫耀歌頌戰爭,並不是恰當的態度。沒有人想要戰爭,打戰不正是為了不再大戰嗎?但這條和電影主題並無關聯的宣傳片,卻讓電影《我的戰爭》也陷入了尷尬當中。
  • 美國當年為什麼沒打贏韓戰?真相美國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美國當年擁有那麼強大的裝備,可是最後為什麼沒能夠打贏朝鮮和中國呢?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認為戰爭就是扳手腕,誰的力氣大誰就能夠贏得戰爭,但是其實戰爭中戰術才是更加重要的。當時中國軍隊雖然裝備很差,但是卻擁有決心和信心,找到美國軍隊的破綻,利用合理的戰術擊敗敵軍。朝鮮惡劣的環境也不利於美軍作戰。朝鮮的平地非常少,百分之八十都是山脈,美軍的機械化坦克部隊不好推進,而且步兵前進也非常困難。朝鮮夏天經常下雨,冬天又非常寒冷,朝鮮人民在這裡生活慣了,但是這對於美國大兵來說非常難以適應。
  • 韓戰中,韓國有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為什麼卻被朝鮮暴揍?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正式籤署投降書,二戰終於結束。所有人都以為,和平終於到來了。可是誰能料到,新的戰爭又爆發了,而且就在中國的附近——朝鮮半島。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對朝鮮半島分而治之,以北緯三十八度緯線為分界線。1950年6月25日,曠日持久的韓戰爆發了。無論朝鮮、韓國還是背後幹預的國家,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朝鮮在這次戰爭總共投入二十六萬兵力,韓國投入了六十萬兵力。
  • 專訪以「鬼片」聞名的導演彭順,這次拍了一部不一樣的主旋律電影《我的戰爭》
    以拍《見鬼》系列而聲名鵲起的香港導演彭順這次卻一改往日作風,首次執導戰爭片。9月15日,他將帶著最新作品《我的戰爭》正式與觀眾見面。
  • 對於韓戰美國為何選擇遺忘?真實答案讓人憤怒
    好像對於他們來說這件事情從未發生過一般,就連美國很多二戰題材的電影當中,也都避開韓戰不談,被美國學者稱為:被美國遺忘的一場戰爭。對於美國的行為舉止,著名的評論員曾經發表過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這次戰爭美國是抱了很大希望的,但是最終都沒有實現,在戰爭的後期還開啟了長達兩年的談判,這是美國建國以來受到了最大的恥辱,讓美國遭到了重大的損失,所以美國人認為這場戰爭是非常丟臉的,妄圖通過遺忘的方式從歷史中抹去。
  • 戰地記者拍的戰爭片,果然猛
    雖是歌頌美國戰鬥英雄的主旋律電影,但影片粗糲的寫實風格還是吸引了王老實這樣的戰爭片愛好者。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12壯漢在阿富汗打塔利班並且全部生還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導演尼科萊·弗格西格和中校羅伯·裡格爾,兩位親身經歷戰爭的人,「強強」聯手拍了這部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片,到底是個怎樣奇蹟般的故事?
  • 美國二戰後發動的戰爭大清算,讓電影還原歷史(上篇)
    對於韓戰美國好萊塢幾乎沒有獨立拍過啥像樣的電影,因為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傲氣美國之所以不談韓戰,這是因為中國志願軍擊敗了美軍的信心和傲氣。韓國拍了不少。其中有《仁川登陸作戰》和《高地戰》比較有代表性。
  • 韓戰最大的輸家
    1953年7月27日晚9點,撼天動地的韓戰終於畫上句號。這場戰爭,曾經給無數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痛。60年後的今天,美韓朝都以史上最高規格來紀念韓戰停戰60周年——為什麼缺少中國? 歐巴馬在韓戰紀念60周年上的講話很值得我們深思,美國總統在反省,犧牲了那麼多士兵只籤了一個停戰協定,是不是白死了?我們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反省呢?中國和朝鮮的士兵又死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