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有不少觀眾吐槽說裡面BUG太多。電影究竟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談,這裡只聊聊故事發生的背景——韓戰。
韓戰過去已經快70年了,年輕一代都快把它給遺忘了。當然,邱少雲、黃繼光這些英雄的名字依舊出現在中小學的課本中,時刻提醒我們這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意義。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衡量,朝鮮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場不可思議的戰爭。百廢待興,僅僅建立了一年的新中國,竟敢於和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正面硬剛,而且還打了個平手。要知道,當時我們的武器裝備水平遠遠落後於對手,論實力,中國和美國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能打出這樣的成績,也堪稱是奇蹟了。
韓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士氣,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普遍印象。在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軍隊在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對陣中鮮有勝績,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慘敗,一場比一場屈辱。即便是抗日戰爭,雖然中國軍隊取得了最終勝利,那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並以犧牲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代價。更何況,要不是美國在戰爭後期向日本宣戰,抗戰也許還將持續更長時間。
但韓戰就不同了,中國軍隊在裝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打出高水平,讓美軍從此對中國刮目相看。從某種程度上,是韓戰讓中國人真正站了起來,敢於挺直腰板和西方人對話。
關於韓戰期間中國軍隊的勇猛頑強,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而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何美國人在戰爭中的表現會差強人意,為何他們五年前能夠打敗強大的日本,卻在五年後輸給了工業水平遠遠落後的中國?要知道,這場戰爭美國人也是拼盡了全力,除了核武器之外,各種看家本領都用上了。再看看美軍的指揮官,從麥克阿瑟到李奇微,都是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卻為什麼對中國人無可奈何?
這背後既有戰略上的失策,也有戰術上的失誤,當然還有一點點運氣成分。但從本質上,是美國人對中國人缺乏了解,導致他們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1/5 戰爭背後的大國博弈
要理解中美雙方的這場較量,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韓戰爆發的背景。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結束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早在二戰末期,各國就開始討論朝鮮戰後的接管問題。蘇聯支持北方的金日成政權,早年,金日成曾在中國東北和中國軍民一同抗擊日本人的侵略,並得到了蘇聯的援助,金日成也因此成為了一名紅軍指揮官。有了這層關係,蘇聯希望金日成回到朝鮮之後,能成為自己的代理人。
而在南方,在海外流亡已久的基督徒李承晚也渴望統一朝鮮,他的背後是美國人。與蘇聯人不同,美國人對李承晚的民族主義運動態度冷淡。早在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就發表過一份公報,認為朝鮮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予以獨立」,這讓朝鮮人無法接受,他們已經忍受了半個世紀的屈辱,如今終於可以獨立了,卻仍需看大國的臉色,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嗎?
李承晚與美軍司令麥克·阿瑟
1950年時,李承晚已經75歲了,而金日成只有38歲,一個已步入古稀之年,另一個則血氣方剛。兩人都有一統朝鮮的強烈意願。可無奈的是,他們都需要大國的支持。
到了1950年六月,北方終於率先行動,憑藉蘇聯人提供的武器裝備,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打得韓國軍隊找不著北。韓國軍隊之所以一敗塗地,除了將領指揮水平低,士兵缺乏訓練以外,還與美國人有限的投入有關。
戰前,美軍為遏制李承晚一統朝鮮的野心,只為韓國軍隊配備了大量的輕武器,卻沒有提供大炮和坦克等重武器裝備。美國人天真地認為,韓國人憑這些家當已經足夠守衛家門,殊不知,他們的對手已經武裝到牙齒。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美軍決心出手幹預,他們在仁川登陸,並扭轉了戰局,朝鮮軍隊一路北撤,開始向蘇聯和中國求助。
如果美軍打到這裡適可而止,讓雙方退回到三八線兩側,後來的故事就不會發生。然而,美軍想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一舉佔領朝鮮全境,這就給自己惹來了大麻煩。
早在美軍打算越過三八線之前,高層就擔心蘇聯和中國會加入,屆時會讓戰爭升級,美國人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不過,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高級將領卻認為,中國人不會參戰,他們的理由看上去挺站得住腳。
2/5 中國為何非要參戰?
首先,新中國剛建立不久,工業基礎薄弱,完全沒實力與美國抗衡,根本犯不著為了一個小鄰居與美國槓上。
其次,美國斷定,只要蘇聯不給予充分的支持,中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在此之前,金日成曾向蘇聯人求救,希望對方派兵增援,卻遭到了史達林的拒絕。老謀深算的史達林不想讓蘇聯捲入與美國的正面對抗當中,他指示金日成請中國人幫忙。
但中國人也不傻,你史達林要我們幫這個忙,你總得提供些支持吧,至少是空中掩護總行吧。我們大軍渡過鴨綠江,萬一遭到美國人的轟炸怎麼辦?起初,史達林也答應給予空中掩護,到最後卻猶豫了。
當然,這些細節美國人未必知道,但他們也清楚,中蘇之間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樣親如一家,迫於種種現實原因,蘇聯不可能全力相助。但問題是,他們低估了中國人參戰的決心。
中國人抗美援朝,絕不是替蘇聯人充當「急先鋒」,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場保家衛國之戰,而非簡單的意識形態之爭。
蘇聯的紅色革命與中國的紅色革命有著顯著的不同,前者是依靠意識形態來解決社會的深層次衝突,後者則帶有民族主義性質,這也是第三世界紅色革命的普遍特徵。
新中國的建立,不僅被視為億萬工農階級的勝利,更是中國人從此獨立自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標誌。這場革命讓中國人團結起來,並獲得了新的身份,從此告別被列強欺辱的黑暗歷史。
當麥克阿瑟揚言要打到鴨綠江邊時,中國人的本能反應便是,美國正在實施下一場侵略,他們的目標是中國東北,這裡是新中國的工業中心。
因此,中國政府把美軍的北上視為巨大的威脅,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使全國上下同仇敵愾,這一回,美帝真的來了,他們先前曾扶持蔣家政府,妄圖扼殺中國革命,壓迫中國人民。如今,他們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前。
所以,抗美援朝,被中國人視作守衛自己的邊疆,也是中國給美國的一個信號,我們不再是過去的自己!
正因為美國低估了這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意義,他們才會如此輕敵。以至於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時,美軍高層還被蒙在鼓裡。儘管在此之前,潛伏在大陸的特務已經把中國軍隊向東北集結的情報透露給美方,美國人仍舊不當回事!
即便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結,只要他們稍稍了解一下東亞歷史,也不難發現,中國人不可能置朝鮮於不顧。
朝鮮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早在明朝萬曆年間,中國政府就援助朝鮮抗擊過日本的侵略。即便到了晚清,在國內風雨飄搖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仍出兵助朝鮮平定內亂,儘管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新崛起的日本,但由此可見,中國對周邊鄰國,尤其對擁有深厚情誼與重大戰略價值的鄰邦,絕不會坐視不管。
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太敏感,它的周邊全是大國,近代以來,中、日、俄就在這些土地上展開角逐,都想把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海洋國家,佔領朝鮮半島就等於獲得了進軍內陸的跳板。對於大陸國家,朝鮮半島則是一個重要的前哨陣地,能夠抵禦來自海洋的進攻。
中蘇兩國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大陸國家,而美日則屬於海洋國家,朝鮮半島處於這兩大文明的夾縫之間,尤其在大國爭霸,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朝鮮更不可能獨善其身。
這就是美國在戰略上的誤判,這個教訓告訴我們,低估對手的決心,要比低估對手的能力更為可怕。
3/5 美國人的對手
那麼,除了戰略上的誤判,雙方開打之後,美軍同樣低估了中國軍隊的能耐。
眾所周知,美軍的優勢在於火力,明眼人都知道,中國人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方,我們不僅缺乏重武器,輕武器也很落伍。不少槍枝都是抗戰期間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一位美國軍官就說過,中國人槍法奇準,而且射得遠,但問題是威力不夠,很多美軍士兵即使被子彈擊中也能救得活。
當然,美國人輕視中國軍隊,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在此之前,他們見識過國民黨軍隊的實力,蔣介石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卻仍舊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一位美軍指揮官曾諷刺到,美國政府支援了國民黨大量武器,到頭來只是讓他們轉交到敵人手裡。
美國人輕視中國人的第二個理由是,他們曾戰勝過日本人。
美軍曾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本人交過手,日本人的驍勇善戰也是出了名的。在當時,日本是亞洲第一工業強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人也領教過日本人的厲害。
然而,太平洋戰爭本質上是海軍和空軍的較量,而這兩者所考驗的,都是國家背後的工業實力。這一點上,日本顯然不是美國的對手,當時,美國的鋼產量達到了3300萬噸,而日本僅有區區580萬噸。美國的造船量是日本的3倍,飛機產量是日本的8倍,就憑這樣的差距,太平洋戰爭的勝負早已註定。
正因為自家的工業實力雄厚,美國人才喜歡和別人打大仗,打硬仗。美國人的戰術也很簡單,就是靠火力壓制。在太平洋戰場這樣的純粹機械對抗中,美軍的優勢凸顯無疑。
現代戰爭本質上比拼的是工業化,美國是最早領悟到這一點的國家之一。美軍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有背後一系列要素的支撐,包括工業產能、人員訓練、通訊設施、物資運輸等方方面面。正因為美國把這些要素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他們才能夠打好一場現代化戰爭。
理解了這一點,你也就理解了為何被美械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卻不堪一擊。首先是國軍士兵的素質的確不行,他們大多是文盲,對操作複雜的武器根本就不在行。此外,40年代中國的公路系統與當下不可同日而語,打贏現代戰爭的關鍵是超強的機動性,而中國的運輸水平根本不支持大規模的重武器運輸。
那麼,美軍的優勢在朝鮮戰場上能否繼續體現呢?這得看前提條件。
4/5 中國軍隊的優勢
如果在平原作戰,美軍的火力優勢無人能及,但如果換到山區,情況就不同了,而中共恰恰就擅長山區作戰。
志願軍缺乏重武器裝備,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與美軍硬碰硬。但志願軍也有巨大的優勢,就是善於利用地形,做迂迴包抄,並通過伏擊戰鬥手段殲滅對手,這是我們從抗戰時期便練就的本領。
中共軍隊曾長期忍受武器不足,火力不夠的痛苦,艱難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揚長避短,把自身的優勢最大化。抗戰期間,八路軍的驍勇善戰就給西方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連部分美國人也認為,一旦國共開戰,看似武器先進的國民黨部隊不是中共的對手。
然而,美國人僅僅看到了中共軍隊靈活的戰術運用,沒能看見其背後更強大的武器,那就是動員力量。
中共向來重視對士兵的思想和文化教育,中共士兵不僅有堅定的信仰與嚴明的紀律,文化水平也比國民黨軍隊高出許多。因此,中共的遊擊戰就打得比國民黨要好,因為遊擊戰需要基層士兵根據現實條件做靈活判斷,而國民黨軍隊只重視對軍官的培養,指揮系統僵化,加上基層士兵素質低下,打遊擊自然是外行了。
而這一點,成長於不同環境的美國人無法意識到。當然,他們也領教過東方人的堅韌頑強,以及對戰鬥的狂熱。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就見識了日本人的勇猛,但他們更願意將其視為對天皇的愚忠,一種對戰爭的盲目崇拜。在他們眼裡,東方人都是一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瘋子。
所以美國人同樣藐視中國軍隊,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的戰術技巧與堅韌程度,比當年的日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有朝鮮軍民的配合,對北方的地形也比美國人更熟悉,這也決定了在這場較量中,美國人佔不到便宜。
雖然美國人沒能意識到這一點,中國人對自己倒有清醒的認識。早在戰爭開打之前,國內就有人對出兵持保留意見,比如林彪。林彪認為,中國的軍力不足以對抗美國。當時他正在蘇聯養病,原本中央方面希望他來指揮這場仗。
但彭德懷卻覺得,這場仗中國人有的一拼,主要原因是朝鮮北部多山,有利於中國軍隊發揮自身優勢。另外,中國可以投入四倍於對手的兵力,以彌補火力上的不足。彭德懷的觀點與毛澤東不謀而合,因此,懷著對勝利的巨大渴望,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韓戰前期,志願軍打得異常勝利,正如前面所說的,志願軍擅長利用地形,讓美軍落入自己的圈套,隨後一舉殲滅。甚至擊敗了美軍王牌——陸戰一師。美國人抱怨,他們的空中火力根本不管用,因為志願軍太會偽裝了,在崇山峻岭之中,中國人消失地無影無蹤。
志願軍不僅收復了平壤,還攻入漢城。美國人一時被中國軍隊打懵了,麥克阿瑟甚至揚言,要派飛機轟炸中國東北。
但自此以後,雙方陷入焦灼,由於後勤跟不上,志願軍只能北撤,雙方重新回到了以三八線為界的狀態。
韓戰中期,中美兩軍打得很苦,動輒上萬人的傷亡,令雙方都吃不消,美國承受著更大的國內輿論壓力。反觀中國,由於在前期作戰中表現神勇,讓一開始猶豫不決的蘇聯人另眼相看。他們開始大規模地向中國提供重武器,到戰爭後期,中美在火力上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當然,大家也摸透了彼此的優缺點,想要再進一步,就越來越難了。
所以,電影《金剛川》裡僅有兩臺高射炮對付美國軍機,完全不符合史實。要知道,此時志願軍的對空火力已經相當充沛,可以比較從容地應對美國人的狂轟濫炸。
不過,電影終歸是電影,適當誇張一些也無妨。但歷史和藝術作品終究是兩回事,戰爭是殘酷的,沒有那麼多的浪漫與詩意,我們必須牢記。
5/5 總結
韓戰對中國人是光榮之戰,對美國人則不是。這場戰爭似乎只給參戰者留下了記憶,在美國國內,提及韓戰的人少之又少,這和之後的越南戰爭大相逕庭。
這一方面是因為五十年代的媒體沒有後來的發達,美國對亞洲的了解也不夠。另一方面,越南戰爭與之後的嬉皮士、性解放等運動結合在一起,成了西方社會的一個現象級話題。總而言之,五十年代初的美國仍舊屬於上一代,而越戰時期的美國人則屬於一個嶄新的世界。
說了一些題外話,讓我們回到韓戰本身。這場仗堪稱冷戰的序曲,它的背後是大國博弈,涉及到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複雜變量。幸運的是,新中國剛建立不久便抓住了這次機會,展現了自己的大國風範。經歷此戰,美國人不得不正視這頭東方雄獅,蘇聯人也不再把中國人當做自己的跟班。
對於今天的我們,在政治和歷史之外,韓戰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首先,當你面對比你強大的對手時,必勝的決心很重要。很多時候,決心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格局。我至今很佩服老一輩領導人的魄力,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可謂一窮二白,工業建設才剛剛起步。在如此條件下還敢於和世界霸主一決雌雄,沒有非凡的膽略恐怕不行。
為什麼決心很重要?因為決心能讓你明確意識到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並堅持到底。決心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前提,有了決心,你才會想方設法排除萬難,把劣勢轉化成優勢。
另外就是在強者面前,不要一味地硬碰硬,這只會讓你粉身碎骨,必須懂得揚長避短,正因為志願軍很清楚自己的優劣勢,才能在戰爭初期打出超一流水平。當然,明確自己的優劣勢,也需要長時間的歷練,若沒有之前的八年抗戰與國共內戰的洗禮,志願軍也很難與美軍較量。
最後,無論是軍事鬥爭還是商業競爭,能夠抓住機會的一方,必定是善於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一方。簡單地說便是,你身上必定有對手不知道的東西,但是對手知道或擅長的東西,你都清楚。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方遲早會了解你的秘密,但那不重要,關鍵在於,你獲得了寶貴的時間差,這足以讓你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以韓戰為例,中國人起初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也仔細研究過美軍的打法。但美國人對志願軍卻缺乏了解,以至於落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一年多以後,美國人總算知道了中國人的打法,但中國人卻利用這個時間差,爭取到了蘇聯的寶貴支持,獲得了對方的大量援助。雙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韓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但我們還應記住戰爭背後的智慧與啟迪,那也是歷史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