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美國人究竟輸在哪兒?

2020-11-08 嘯瞰風雲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有不少觀眾吐槽說裡面BUG太多。電影究竟好不好我們暫且不談,這裡只聊聊故事發生的背景——韓戰

韓戰過去已經快70年了,年輕一代都快把它給遺忘了。當然,邱少雲、黃繼光這些英雄的名字依舊出現在中小學的課本中,時刻提醒我們這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意義。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衡量,朝鮮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一場不可思議的戰爭。百廢待興,僅僅建立了一年的新中國,竟敢於和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正面硬剛,而且還打了個平手。要知道,當時我們的武器裝備水平遠遠落後於對手,論實力,中國和美國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能打出這樣的成績,也堪稱是奇蹟了。

韓戰打出了中國人的士氣,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普遍印象。在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軍隊在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對陣中鮮有勝績,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慘敗,一場比一場屈辱。即便是抗日戰爭,雖然中國軍隊取得了最終勝利,那也是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並以犧牲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代價。更何況,要不是美國在戰爭後期向日本宣戰,抗戰也許還將持續更長時間。

但韓戰就不同了,中國軍隊在裝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打出高水平,讓美軍從此對中國刮目相看。從某種程度上,是韓戰讓中國人真正站了起來,敢於挺直腰板和西方人對話。

關於韓戰期間中國軍隊的勇猛頑強,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了。而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何美國人在戰爭中的表現會差強人意,為何他們五年前能夠打敗強大的日本,卻在五年後輸給了工業水平遠遠落後的中國?要知道,這場戰爭美國人也是拼盡了全力,除了核武器之外,各種看家本領都用上了。再看看美軍的指揮官,從麥克阿瑟到李奇微,都是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卻為什麼對中國人無可奈何?

這背後既有戰略上的失策,也有戰術上的失誤,當然還有一點點運氣成分。但從本質上,是美國人對中國人缺乏了解,導致他們陷入了戰爭的泥潭。

1/5 戰爭背後的大國博弈

要理解中美雙方的這場較量,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韓戰爆發的背景。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結束了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早在二戰末期,各國就開始討論朝鮮戰後的接管問題。蘇聯支持北方的金日成政權,早年,金日成曾在中國東北和中國軍民一同抗擊日本人的侵略,並得到了蘇聯的援助,金日成也因此成為了一名紅軍指揮官。有了這層關係,蘇聯希望金日成回到朝鮮之後,能成為自己的代理人。

而在南方,在海外流亡已久的基督徒李承晚也渴望統一朝鮮,他的背後是美國人。與蘇聯人不同,美國人對李承晚的民族主義運動態度冷淡。早在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蔣介石就發表過一份公報,認為朝鮮必須在「適當的時候予以獨立」,這讓朝鮮人無法接受,他們已經忍受了半個世紀的屈辱,如今終於可以獨立了,卻仍需看大國的臉色,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嗎?

李承晚與美軍司令麥克·阿瑟

1950年時,李承晚已經75歲了,而金日成只有38歲,一個已步入古稀之年,另一個則血氣方剛。兩人都有一統朝鮮的強烈意願。可無奈的是,他們都需要大國的支持。

到了1950年六月,北方終於率先行動,憑藉蘇聯人提供的武器裝備,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打得韓國軍隊找不著北。韓國軍隊之所以一敗塗地,除了將領指揮水平低,士兵缺乏訓練以外,還與美國人有限的投入有關。

戰前,美軍為遏制李承晚一統朝鮮的野心,只為韓國軍隊配備了大量的輕武器,卻沒有提供大炮和坦克等重武器裝備。美國人天真地認為,韓國人憑這些家當已經足夠守衛家門,殊不知,他們的對手已經武裝到牙齒。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美軍決心出手幹預,他們在仁川登陸,並扭轉了戰局,朝鮮軍隊一路北撤,開始向蘇聯和中國求助。

如果美軍打到這裡適可而止,讓雙方退回到三八線兩側,後來的故事就不會發生。然而,美軍想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一舉佔領朝鮮全境,這就給自己惹來了大麻煩。

早在美軍打算越過三八線之前,高層就擔心蘇聯和中國會加入,屆時會讓戰爭升級,美國人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不過,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高級將領卻認為,中國人不會參戰,他們的理由看上去挺站得住腳。

2/5 中國為何非要參戰?

首先,新中國剛建立不久,工業基礎薄弱,完全沒實力與美國抗衡,根本犯不著為了一個小鄰居與美國槓上。

其次,美國斷定,只要蘇聯不給予充分的支持,中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在此之前,金日成曾向蘇聯人求救,希望對方派兵增援,卻遭到了史達林的拒絕。老謀深算的史達林不想讓蘇聯捲入與美國的正面對抗當中,他指示金日成請中國人幫忙。

但中國人也不傻,你史達林要我們幫這個忙,你總得提供些支持吧,至少是空中掩護總行吧。我們大軍渡過鴨綠江,萬一遭到美國人的轟炸怎麼辦?起初,史達林也答應給予空中掩護,到最後卻猶豫了。

當然,這些細節美國人未必知道,但他們也清楚,中蘇之間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樣親如一家,迫於種種現實原因,蘇聯不可能全力相助。但問題是,他們低估了中國人參戰的決心。

中國人抗美援朝,絕不是替蘇聯人充當「急先鋒」,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場保家衛國之戰,而非簡單的意識形態之爭。

蘇聯的紅色革命與中國的紅色革命有著顯著的不同,前者是依靠意識形態來解決社會的深層次衝突,後者則帶有民族主義性質,這也是第三世界紅色革命的普遍特徵。

新中國的建立,不僅被視為億萬工農階級的勝利,更是中國人從此獨立自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標誌。這場革命讓中國人團結起來,並獲得了新的身份,從此告別被列強欺辱的黑暗歷史。

當麥克阿瑟揚言要打到鴨綠江邊時,中國人的本能反應便是,美國正在實施下一場侵略,他們的目標是中國東北,這裡是新中國的工業中心。

因此,中國政府把美軍的北上視為巨大的威脅,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使全國上下同仇敵愾,這一回,美帝真的來了,他們先前曾扶持蔣家政府,妄圖扼殺中國革命,壓迫中國人民。如今,他們就在自己的家門口前。

所以,抗美援朝,被中國人視作守衛自己的邊疆,也是中國給美國的一個信號,我們不再是過去的自己!

正因為美國低估了這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意義,他們才會如此輕敵。以至於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時,美軍高層還被蒙在鼓裡。儘管在此之前,潛伏在大陸的特務已經把中國軍隊向東北集結的情報透露給美方,美國人仍舊不當回事!

即便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結,只要他們稍稍了解一下東亞歷史,也不難發現,中國人不可能置朝鮮於不顧。

朝鮮曾是中國的藩屬國,早在明朝萬曆年間,中國政府就援助朝鮮抗擊過日本的侵略。即便到了晚清,在國內風雨飄搖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仍出兵助朝鮮平定內亂,儘管在甲午戰爭中敗給了新崛起的日本,但由此可見,中國對周邊鄰國,尤其對擁有深厚情誼與重大戰略價值的鄰邦,絕不會坐視不管。

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太敏感,它的周邊全是大國,近代以來,中、日、俄就在這些土地上展開角逐,都想把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海洋國家,佔領朝鮮半島就等於獲得了進軍內陸的跳板。對於大陸國家,朝鮮半島則是一個重要的前哨陣地,能夠抵禦來自海洋的進攻。

中蘇兩國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大陸國家,而美日則屬於海洋國家,朝鮮半島處於這兩大文明的夾縫之間,尤其在大國爭霸,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朝鮮更不可能獨善其身。

這就是美國在戰略上的誤判,這個教訓告訴我們,低估對手的決心,要比低估對手的能力更為可怕。

3/5 美國人的對手

那麼,除了戰略上的誤判,雙方開打之後,美軍同樣低估了中國軍隊的能耐。

眾所周知,美軍的優勢在於火力,明眼人都知道,中國人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方,我們不僅缺乏重武器,輕武器也很落伍。不少槍枝都是抗戰期間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一位美國軍官就說過,中國人槍法奇準,而且射得遠,但問題是威力不夠,很多美軍士兵即使被子彈擊中也能救得活。

當然,美國人輕視中國軍隊,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在此之前,他們見識過國民黨軍隊的實力,蔣介石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卻仍舊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一位美軍指揮官曾諷刺到,美國政府支援了國民黨大量武器,到頭來只是讓他們轉交到敵人手裡。

美國人輕視中國人的第二個理由是,他們曾戰勝過日本人。

美軍曾在太平洋戰場上和日本人交過手,日本人的驍勇善戰也是出了名的。在當時,日本是亞洲第一工業強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人也領教過日本人的厲害。

然而,太平洋戰爭本質上是海軍和空軍的較量,而這兩者所考驗的,都是國家背後的工業實力。這一點上,日本顯然不是美國的對手,當時,美國的鋼產量達到了3300萬噸,而日本僅有區區580萬噸。美國的造船量是日本的3倍,飛機產量是日本的8倍,就憑這樣的差距,太平洋戰爭的勝負早已註定。

正因為自家的工業實力雄厚,美國人才喜歡和別人打大仗,打硬仗。美國人的戰術也很簡單,就是靠火力壓制。在太平洋戰場這樣的純粹機械對抗中,美軍的優勢凸顯無疑。

現代戰爭本質上比拼的是工業化,美國是最早領悟到這一點的國家之一。美軍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有背後一系列要素的支撐,包括工業產能、人員訓練、通訊設施、物資運輸等方方面面。正因為美國把這些要素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他們才能夠打好一場現代化戰爭。

理解了這一點,你也就理解了為何被美械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卻不堪一擊。首先是國軍士兵的素質的確不行,他們大多是文盲,對操作複雜的武器根本就不在行。此外,40年代中國的公路系統與當下不可同日而語,打贏現代戰爭的關鍵是超強的機動性,而中國的運輸水平根本不支持大規模的重武器運輸。

那麼,美軍的優勢在朝鮮戰場上能否繼續體現呢?這得看前提條件。

4/5 中國軍隊的優勢

如果在平原作戰,美軍的火力優勢無人能及,但如果換到山區,情況就不同了,而中共恰恰就擅長山區作戰。

志願軍缺乏重武器裝備,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與美軍硬碰硬。但志願軍也有巨大的優勢,就是善於利用地形,做迂迴包抄,並通過伏擊戰鬥手段殲滅對手,這是我們從抗戰時期便練就的本領。

中共軍隊曾長期忍受武器不足,火力不夠的痛苦,艱難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揚長避短,把自身的優勢最大化。抗戰期間,八路軍的驍勇善戰就給西方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連部分美國人也認為,一旦國共開戰,看似武器先進的國民黨部隊不是中共的對手。

然而,美國人僅僅看到了中共軍隊靈活的戰術運用,沒能看見其背後更強大的武器,那就是動員力量。

中共向來重視對士兵的思想和文化教育,中共士兵不僅有堅定的信仰與嚴明的紀律,文化水平也比國民黨軍隊高出許多。因此,中共的遊擊戰就打得比國民黨要好,因為遊擊戰需要基層士兵根據現實條件做靈活判斷,而國民黨軍隊只重視對軍官的培養,指揮系統僵化,加上基層士兵素質低下,打遊擊自然是外行了。

而這一點,成長於不同環境的美國人無法意識到。當然,他們也領教過東方人的堅韌頑強,以及對戰鬥的狂熱。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就見識了日本人的勇猛,但他們更願意將其視為對天皇的愚忠,一種對戰爭的盲目崇拜。在他們眼裡,東方人都是一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瘋子。

所以美國人同樣藐視中國軍隊,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人的戰術技巧與堅韌程度,比當年的日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有朝鮮軍民的配合,對北方的地形也比美國人更熟悉,這也決定了在這場較量中,美國人佔不到便宜。

雖然美國人沒能意識到這一點,中國人對自己倒有清醒的認識。早在戰爭開打之前,國內就有人對出兵持保留意見,比如林彪。林彪認為,中國的軍力不足以對抗美國。當時他正在蘇聯養病,原本中央方面希望他來指揮這場仗。

但彭德懷卻覺得,這場仗中國人有的一拼,主要原因是朝鮮北部多山,有利於中國軍隊發揮自身優勢。另外,中國可以投入四倍於對手的兵力,以彌補火力上的不足。彭德懷的觀點與毛澤東不謀而合,因此,懷著對勝利的巨大渴望,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韓戰前期,志願軍打得異常勝利,正如前面所說的,志願軍擅長利用地形,讓美軍落入自己的圈套,隨後一舉殲滅。甚至擊敗了美軍王牌——陸戰一師。美國人抱怨,他們的空中火力根本不管用,因為志願軍太會偽裝了,在崇山峻岭之中,中國人消失地無影無蹤。

志願軍不僅收復了平壤,還攻入漢城。美國人一時被中國軍隊打懵了,麥克阿瑟甚至揚言,要派飛機轟炸中國東北。

但自此以後,雙方陷入焦灼,由於後勤跟不上,志願軍只能北撤,雙方重新回到了以三八線為界的狀態。

韓戰中期,中美兩軍打得很苦,動輒上萬人的傷亡,令雙方都吃不消,美國承受著更大的國內輿論壓力。反觀中國,由於在前期作戰中表現神勇,讓一開始猶豫不決的蘇聯人另眼相看。他們開始大規模地向中國提供重武器,到戰爭後期,中美在火力上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當然,大家也摸透了彼此的優缺點,想要再進一步,就越來越難了。

所以,電影《金剛川》裡僅有兩臺高射炮對付美國軍機,完全不符合史實。要知道,此時志願軍的對空火力已經相當充沛,可以比較從容地應對美國人的狂轟濫炸。

不過,電影終歸是電影,適當誇張一些也無妨。但歷史和藝術作品終究是兩回事,戰爭是殘酷的,沒有那麼多的浪漫與詩意,我們必須牢記。

5/5 總結

韓戰對中國人是光榮之戰,對美國人則不是。這場戰爭似乎只給參戰者留下了記憶,在美國國內,提及韓戰的人少之又少,這和之後的越南戰爭大相逕庭。

這一方面是因為五十年代的媒體沒有後來的發達,美國對亞洲的了解也不夠。另一方面,越南戰爭與之後的嬉皮士、性解放等運動結合在一起,成了西方社會的一個現象級話題。總而言之,五十年代初的美國仍舊屬於上一代,而越戰時期的美國人則屬於一個嶄新的世界。

說了一些題外話,讓我們回到韓戰本身。這場仗堪稱冷戰的序曲,它的背後是大國博弈,涉及到政治、軍事、外交等諸多複雜變量。幸運的是,新中國剛建立不久便抓住了這次機會,展現了自己的大國風範。經歷此戰,美國人不得不正視這頭東方雄獅,蘇聯人也不再把中國人當做自己的跟班。

對於今天的我們,在政治和歷史之外,韓戰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首先,當你面對比你強大的對手時,必勝的決心很重要。很多時候,決心往往能決定一個人的格局。我至今很佩服老一輩領導人的魄力,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可謂一窮二白,工業建設才剛剛起步。在如此條件下還敢於和世界霸主一決雌雄,沒有非凡的膽略恐怕不行。

為什麼決心很重要?因為決心能讓你明確意識到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並堅持到底。決心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前提,有了決心,你才會想方設法排除萬難,把劣勢轉化成優勢。

另外就是在強者面前,不要一味地硬碰硬,這只會讓你粉身碎骨,必須懂得揚長避短,正因為志願軍很清楚自己的優劣勢,才能在戰爭初期打出超一流水平。當然,明確自己的優劣勢,也需要長時間的歷練,若沒有之前的八年抗戰與國共內戰的洗禮,志願軍也很難與美軍較量。

最後,無論是軍事鬥爭還是商業競爭,能夠抓住機會的一方,必定是善於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一方。簡單地說便是,你身上必定有對手不知道的東西,但是對手知道或擅長的東西,你都清楚。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方遲早會了解你的秘密,但那不重要,關鍵在於,你獲得了寶貴的時間差,這足以讓你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

以韓戰為例,中國人起初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也仔細研究過美軍的打法。但美國人對志願軍卻缺乏了解,以至於落入被動挨打的局面。一年多以後,美國人總算知道了中國人的打法,但中國人卻利用這個時間差,爭取到了蘇聯的寶貴支持,獲得了對方的大量援助。雙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韓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但我們還應記住戰爭背後的智慧與啟迪,那也是歷史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歷史是如何記載的?
    美國人非常重視韓戰,在戰爭結束後,有多部著作和學術論文對韓戰進行了剖析,還將韓戰寫進了歷史教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書籍是《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作者是貝文·亞歷山大,他是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軍事戰略專家,也是韓戰的親歷者。
  • 美國人眼中的韓戰10大戰役
    1950年6月25日,也就是70年前的今天,韓戰爆發。美國媒體theveteranssite列出了他們眼中的韓戰10大戰役。【圖1】1950年7月31日,一個美國軍車車隊正在經過一座橋梁,美國陸軍大兵向附近山上的北朝鮮狙擊手進行射擊,掩護車隊通行。1. 第一次漢城戰役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朝鮮軍隊衝過三八線,攻擊南朝鮮首都漢城。
  • 韓戰給美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戰爭電影從來不敢涉足朝鮮
    眾所周知,美國的戰爭電影一向拍的十分出色,而美國人也熱衷於戰爭電影,許多優秀的戰爭題材片《拯救大兵瑞恩》、《決戰中途島》、《血戰鋼鋸嶺》等等,不但反映出了美軍作戰能力的強大,也在電影中透露著作為勝利者的驕傲的姿態。
  • 韓戰初期威風凜凜,後來又被美國打趴,北朝鮮戰力到底如何?
    朝鮮半島原本是完整的,在二戰結束後美國提出劃分三八線
  • 《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是什麼樣的?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中,70年前的韓戰開始為更多的年輕人所知。影片中的志願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抵抗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讓人眼睛溼潤。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容忘記。而作為交戰另一方的美國,又是怎麼看待這場戰爭的呢?美國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花費多年精力,寫就了一本內容恢弘的《最寒冷的冬天》,從美國人的視角,深刻剖析了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
  • 美國歷史是怎樣記載韓戰的?帶你還原一個真實的韓戰
    美國人其實還算客觀,關於朝鮮戰勝,他們的歷史記載中是承認失敗的,但是關於失敗的責任,最終基本上是讓麥克阿瑟一個人背鍋了。但歸根結底朝鮮戰勝的失敗還是因為美國政府誤判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和中國軍隊的實力,這就是美國政府決策的重大失誤。
  • 韓戰美軍失利的原因是什麼?美國教官的回答很公正
    韓戰,又稱韓戰,在國內則是稱之為抗美援朝戰爭。時隔70年,我們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究竟是中美對戰的平局,還是美國的失利呢?這裡,我認為抗美援朝戰爭,我們是打贏了!為何呢?今天,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場二戰結束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韓戰!
  • 北朝鮮派出T34坦克,美國根本不明白:南朝鮮為何輸得這麼慘
    因為北朝鮮人民軍拿出了秘密武器——150輛T-34坦克。坦克,如飛機一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的殺戮機器。這個集防護力、火力、機動力於一身的戰爭兵器是二戰中的「嬌子」,其地位早已被無數次戰爭所證明。而這次北朝鮮拿出的「T34」,更是嬌子中的嬌子。
  • 對於韓戰美國為何選擇遺忘?真實答案讓人憤怒
    ,美國為了入主亞洲不惜聯合其它國家成立所謂的聯合國軍,對朝鮮進行致命的打擊。好像對於他們來說這件事情從未發生過一般,就連美國很多二戰題材的電影當中,也都避開韓戰不談,被美國學者稱為:被美國遺忘的一場戰爭。
  • 在朝鮮戰場「狹路相逢」 從無敗績的美國「王牌軍」輸了
    在朝鮮戰場「狹路相逢」 從無敗績的美國「王牌軍」輸了 2020/12/19 00:08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1045
  • 文史評論| 韓戰是美國難以治癒的「心病」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迅即統領「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半島,高光時刻達歷史之巔。但是,在短短3年時間裡,「世界老大」先勝後敗,盡嘗冰火兩重天之喜悲,對美國人的心理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美國在朝鮮投入了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半數,在戰爭中最多時投入兵力47.5萬人,人員損失巨大(美國韓戰紀念碑上的數字為死亡54246人,失蹤8177人,傷103284人,被俘7140人,總計損失17萬多人), 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戰爭耗費830億美元。韓戰是美國軍政要員及其親屬死傷較多的一場戰爭。
  • 美國人那麼喜歡拍戰爭片,為什麼唯獨不拍韓戰?
    美國人喜歡拍戰爭片,如《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血戰鋼鋸嶺》……美國大兵在電影裡神勇無敵、暴打敵人之後,還要展現一點人文主義的反戰情懷,既有武德,又有大義,一舉兩得,賺盡了全世界精神美國人的眼淚。
  • 韓戰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霸權與李承晚的狂妄
    美國介入朝鮮半島之後,為了遏制蘇聯勢力的發展,美國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就急於尋找一位就能讓美國放心,在朝鮮又有名望的人來做美國的代理人。 李承晚,這個雖然很早就參加過愛國活動如今已是七十多歲的但是又差不多一輩子一事無成的人陰差陽錯的進入了美國人的眼中。 關於李承晚為什麼會被美國人相中,他還真得感謝中國那位有名的運輸大隊長——常凱申!因為他兩不但都是基督徒,而且都十分堅決的反對共產主義!
  • 韓戰中,韓國有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為什麼卻被朝鮮暴揍?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正式籤署投降書,二戰終於結束。所有人都以為,和平終於到來了。可是誰能料到,新的戰爭又爆發了,而且就在中國的附近——朝鮮半島。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對朝鮮半島分而治之,以北緯三十八度緯線為分界線。1950年6月25日,曠日持久的韓戰爆發了。無論朝鮮、韓國還是背後幹預的國家,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朝鮮在這次戰爭總共投入二十六萬兵力,韓國投入了六十萬兵力。
  • 「韓戰」紀錄片收藏目錄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影響究竟有多深遠?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發生的一個又一個國際大事件又與抗美援朝勝利有著怎樣的關係?抗美援朝戰爭已過去了六十餘年,作為抗美援朝中的經典戰役——上甘嶺,在通過各種影視作品的廣為傳播後,已為數代人耳熟能詳。然而真實的上甘嶺戰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戰爭中具體的人,也就是每一個士兵,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在六十餘年後今天,我們走訪了近四十位曾參加過這場戰役的普通士兵。他們如今已是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如此說道:如果把真實的上甘嶺拍下來,也許就沒人敢當兵了。
  • 美國當年為什麼沒打贏韓戰?真相美國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美國當年擁有那麼強大的裝備,可是最後為什麼沒能夠打贏朝鮮和中國呢?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很多人認為戰爭就是扳手腕,誰的力氣大誰就能夠贏得戰爭,但是其實戰爭中戰術才是更加重要的。當時中國軍隊雖然裝備很差,但是卻擁有決心和信心,找到美國軍隊的破綻,利用合理的戰術擊敗敵軍。朝鮮惡劣的環境也不利於美軍作戰。朝鮮的平地非常少,百分之八十都是山脈,美軍的機械化坦克部隊不好推進,而且步兵前進也非常困難。朝鮮夏天經常下雨,冬天又非常寒冷,朝鮮人民在這裡生活慣了,但是這對於美國大兵來說非常難以適應。
  • 韓戰爆發,蔣介石企圖派國民黨軍參戰,被美國人拒絕
    美國對朝鮮戰局和遠東局勢予以了高度關注。美國遠東軍司令兼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在徵得國防部長詹森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上將的同意後,於6月25日連夜派出以費德爾為組長的「駐臺灣軍事聯絡組」,並致電蔣介石詢問,在確保臺灣安全的前提下,能否派一個軍的部隊,馳援南朝鮮? 次日,蔣介石與費德爾就臺灣安全及援助南朝鮮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韓戰,把美國打成了內傷?至今仍未走出「陰影」
    很多人都知道1950年的韓戰,打破了美國不敗的神話,知道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但不清楚的是這場戰爭偉大在什麼地方,或者說在這場戰爭中 中國偉大在什麼地方,韓戰對於中國 美國 對於世界,它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說這場戰爭導致美國空心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韓戰的另一面。
  • 韓戰,美國為何放棄將戰線推到我國?原因主要有兩個
    韓戰時因為美國的介入,朝鮮一時間陷入了困境,所以它選擇了向自己的老大蘇聯求助,希望蘇聯可以像美國一樣出兵朝鮮半島幫自己一把。可是蘇聯出於種種原因的考慮,沒有答應朝鮮的要求,反而是和中國商議,希望我國可以出兵,然後他們在背後提供援助,加上朝鮮也發出了請求,另一方面中國也是考慮到了自己的安全於是最終決定參戰。可是在韓戰時,美國幾次都想將戰場擴大到中國境內,為何最終還是放棄了?
  • 用七十年來忘記一場戰爭: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往事,為何如此健忘?
    按理來說,韓戰是美國二戰後打的規模巨大的一場戰爭,歷時三年的戰爭裡,美國人動用了除了核武器外的所有武器,美軍傷亡近二十萬,這種情況下,美國人為什麼還選擇性地遺忘這場戰爭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場戰爭如何被美國人選擇性地遺忘了。韓戰如果按照美國人一開始的設想進行下去的話,那一定會是美國人眼中自己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