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公告》: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石

2021-02-23 新華全媒頭條


這張拼版照片的上圖是記者翻拍的蘇聯、美國和英國三國首腦史達林(右)、杜魯門(中)和邱吉爾參加波茨坦會議的資料照片;下圖是2015年7月23日拍攝的波茨坦會議舊址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

1945年7月26日,德國柏林西南波茨坦,一份為構建戰後國際秩序、確立亞洲和平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文件——《波茨坦公告》誕生。

70載流光易逝,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世界各國人民攜手維護戰後和平與穩定初心不變。

70年後的今天,凝結著千千萬萬生命和鮮血的正義言辭猶在耳畔。捍衛《波茨坦公告》,就是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對維護東亞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防止日本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波茨坦公告》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共13條,中國、美國和英國(蘇聯隨後加入)在公告中對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指出「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這是收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波茨坦公告》(中文抄本,第一頁)。新華社發(圖片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提供)

《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性質有著十分明確的定性,對剷除日本軍國主義及其土壤毫不留情,對在公告基礎上建立戰後秩序立場鮮明。

《波茨坦公告》重點規定了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即堅決剝奪日本侵略和掠奪的領土、徹底打碎日本軍國主義國家機器、嚴格限制日本戰爭權利和基礎力量發展、公開審判戰爭罪犯,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東亞地區以及國際新秩序。

今天重溫《波茨坦公告》,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這份國際法文件的珍貴和重要:

——從政治上限制日本戰爭權,從思想上消除日本戰爭根源:「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徵服世界者之權威及勢力必須永久剷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建立」;

——建立日本和平民主制度、懲處發動侵略戰爭的戰犯:「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者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須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以消除」;

——重申《開羅宣言》,限定日本領土範圍:「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波茨坦公告》為最終打垮日本帝國主義、結束二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正是在《波茨坦公告》的巨大壓力下,準備做垂死掙扎的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政權被迫做出了無條件投降的決定。」

《波茨坦公告》在促使日本戰後走和平發展道路方面有著極為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這張拼版照片的左圖是記者翻拍的位於德國柏林西南部的波茨坦會議舊址的資料照片;右圖是遊客在波茨坦會議舊址參觀(2015年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

1945年8月15日發表的日本《終戰詔書》和1945年9月2日籤署的日本向同盟國家投降的降書,都明確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抗擊日本侵略的偉大反法西斯戰爭才勝利結束。

基於對發動侵略戰爭歷史罪責的反省,日本在1947年制定的憲法中承諾永遠放棄武力,其中第九條明確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這部日本憲法因此也被稱為「和平憲法」。

此後,在憲法第九條框架內,日本長期奉行「專守防衛」國策。

1972年,日本政府就「集體自衛權和憲法的關係」發表正式見解,確認集體自衛權超出憲法第九條劃定的紅線。

冷戰結束後,伴隨國內國際形勢變化,雖然日本也在不斷調整安保政策,但本屆安倍政府之前的日本歷屆政府始終守住了「不得行使集體自衛權」這條底線。

高洪指出,《波茨坦公告》成為規定日本放棄軍國主義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起點。

《波茨坦公告》也是日本發展與亞洲鄰國關係的重要基礎。


這張拼版照片的上圖是記者翻拍的位於德國柏林西南部的波茨坦會議舊址的資料照片;下圖是一名遊客在波茨坦會議舊址參觀(2015年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

1972年發表的《中日聯合聲明》寫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8年籤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確認《中日聯合聲明》是「兩國間和平友好關係的基礎,聯合聲明所表明的各項原則應予嚴格遵守」。

1998年發表的《中日聯合宣言》寫道:「正視過去以及正確認識歷史,是發展中日關係的重要基礎。日方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和1995年8月15日內閣總理大臣的談話,痛感由於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和損害的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

2008年籤署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寫道:「雙方決心正視歷史、面向未來,不斷開創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新局面。」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日本政府無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中日間重要文件的相關精神,企圖永久侵佔《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應予歸還的中國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趙建文說,中日關係是從《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法律性文件基礎上走過來的。如果否定這些重要文件,等於否定了中日關係四個政治文件的基礎。


當銘記歷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地區穩定與繁榮成為時代潮流,安倍政府卻一意孤行,對《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確立的戰後秩序公然挑戰,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輿論的強烈擔憂和不滿。


這張拼版照片的上圖是記者翻拍的位於德國柏林西南部的波茨坦會議舊址的資料照片;下圖是2015年7月23日拍攝的波茨坦會議舊址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

安倍政府始終不願正視侵略歷史,千方百計欲予以美化甚至翻案。

在今年5月舉行的日本國會黨首辯論中,安倍拒絕明確承認《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定性。安倍就任首相以來,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向靖國神社獻祭;質疑二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審判的結果;挑戰「村山談話」。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煥利說,安倍抵賴歷史真相暴露了他內心的恐懼。他一心想摘掉日本戰敗國帽子,不承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但《波茨坦公告》向全世界宣告,日本一是戰敗國,二是侵略戰爭的發動者。

安倍政府嚴重違背《波茨坦公告》及《開羅宣言》相關規定。安倍政府上臺以來,拋棄「武器出口三原則」、擴大軍費支出、強化日美軍事同盟、批准新版《防衛白皮書》,強化軍事力量、調整軍事安全政策的軌跡清晰可見。特別是安倍政府日前不顧日本國內輿論和大多數民意的反對,強行在眾議院表決通過了旨在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新安保法案,這是二戰結束以來,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採取的前所未有的舉動。

根據安保法案,作為自衛隊最高指揮官,日本首相能通過「綜合判斷」決定是否行使集體自衛權參與海外戰爭。日本已經改變了戰敗後一直堅守的「專守防衛」的方針。


這張拼版照片的上圖是記者翻拍的位於德國柏林西南部的波茨坦會議舊址的資料照片;下圖是2015年7月23日拍攝的波茨坦會議舊址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

印度《全球對話》季刊社長曼莫哈蘭認為,日本正從戰後的和平政策立場倒退。日本放棄並改變一度遵循的寫入憲法的和平主義政策令人失望。

東京大學哲學教授高橋哲哉指出,日本當年發起的侵略戰爭給周圍國家帶來深重災難,通過和平憲法放棄戰爭,明確否定集體自衛權,這是日本戰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日本戰後與中國等鄰國重建關係的基礎。

《波茨坦公告》是世界各國人民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換來的反法西斯戰爭重要勝利成果,是構建戰後國際秩序、維護亞洲和平的重要基礎。捍衛《波茨坦公告》,不僅要回顧歷史,向所有為反法西斯鬥爭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同時也要審視現實,擔負起維護和平的責任和使命,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

記者:商婧、陳靜、邵進

編輯:李明、丁宜、謝棟風、楊忠毅、馮俊揚、姬新龍

相關焦點

  • 開羅宣言 和平基石
    來自埃及政界、智庫、媒體的60餘位嘉賓屏息凝神,期待薩博裡的紀錄片再現那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歷史瞬間。然而我們看到,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尤其慘不忍睹,比英國殖民者在埃及的所作所為還令人髮指。」 《開羅宣言》明文規定,強制日本必須將其竊取、佔領的所有中國領土悉數歸還中國。紀錄片揭示了日本右翼勢力對《開羅宣言》和戰後國際秩序的漠視,肯定中國堅持以多種方式和平解決領土爭端的博大胸懷。全片以埃及外交部前部長助理穆罕默德·賈萊勒·納伊曼意味深長的話語結束:「堅持正義。
  • 寒竹:韓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
    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亞洲的戰略態勢,同時也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通常,人們談到的戰後國際秩序,是指二戰結束時由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起來的集體安全體系,聯合國是這個國際安全體系的核心,跟WTO(前身關貿總協定)、WH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教科文組織等政府間國際組織共同構成了戰後國際的基本秩序。
  • 李輝 | 走進波茨坦,觸摸歷史風雲
    我在追尋波茨坦會議的蹤影——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決定戰後世界格局的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在此舉行。同時,作為會議的一個副產品,會議期間的7月26日,中、美、英三國聯合籤署發表《《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向法西斯日本發出無條件投降的最後通牒。繼納粹德國1945年5月戰敗之後,人們在這裡看到了法西斯日本也正在走向終結。
  • 柏林邊上的波茨坦
    這裡開了二戰後最後一次會議,會議的成果《波茨坦公告》,現在還是穩定整個世界的基礎。  1945年7月17日,當時這個世界上最忙也最有權力的三個人,約好到這裡開個會。本來柏林很大,有更好的開會的場所,只是希特勒守得頑強,柏林被盟軍炸成一片廢墟,連一棟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了,會議只好定在這個離柏林最近的城市召開。
  • 巴黎和會中,美、英、法三國是如何構建戰後世界秩序的?
    本篇文章不是分析戰爭或者武器這些,主要是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列強對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構想,他們以為一戰即可永久保住自己的霸主領導地位,但當時的政治家過於關注本國利益並沒有著眼於未來,沒有認識到世界巨大的變化也沒有想到生產力能在幾年間再次成幾何式翻倍。因此,世界秩序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趨向和平,反而為下次世界大戰埋下隱患。
  • 從一片廢墟到柏林中心,波茨坦廣場是如何逆襲的?
    波茨坦廣場位於德國柏林,作為標誌性地標,每一位到達這裡的遊客,都會被其多姿多彩的城市景象所吸引。其實,二戰後的波茨坦廣場還是一個沒有人煙的隔離區。那麼,從一個不毛之地到繁華的商業中心,波茨坦廣場是如何崛起的呢?波茨坦廣場位於德國柏林的中心位置,處於柏林的東西軸線上,橫跨東西柏林。
  • 戰後日本:廢墟中的崛起
    7月26日,中、英、美三國發布的督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發到了日本,27日,由首相、外務大臣、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參謀總長和海軍軍令部長組成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了公告,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等認為不接受公告是「極不明智」的,建議政府將公告公布,但頑固的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堅決要求政府在公布公告的同時表示對公告的拒絕態度,陸軍仍然在堅持「打到底」的路線。
  • 世界秩序重構與貿易戰
    如果回溯現今世界秩序,至少要刨根到一戰,一戰未能完成秩序重塑,所以,很快發生了二戰。冷戰之前的美國,是構建良好世界秩序的積極力量。本可以偏安一隅,但是通過租借法案援助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不管是大西洋上的商船,還是駝峰航線上的飛機,都為同盟國一方輸送了最急需的給養。後來更是同時在東西兩個戰場開戰,戰後倡導成立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事務協商框架。
  • 城市更新德國行:破碎中重生的波茨坦廣場
    白天,融合了餐廳、購物長廊、劇場和電影院的高大建築令人流連忘返;夜晚,索尼中心及其露天帳篷屋頂在炫目的燈光照射下,波茨坦廣場更顯迷人。最初的波茨坦廣場只是一個十字路口區域當波茨坦火車站建成後,發展成為柏林市繁華的中心區域波茨坦廣場位於柏林的中心地段,建於20世紀初,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期內曾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
  • 日本人戰後有多慘?跟著盟軍搶菸頭,美軍看不順眼就揍
    按照《波茨坦公告》的規定,美、中、英、蘇四大國戰後應該派遣佔領軍,對日本實行分區佔領。中國駐日佔領軍為陸軍第67師(榮譽第二師),下轄1個炮兵團、1個運輸團、3個步兵團,總兵力1.45萬人,師部設置在愛知縣首府名古屋。
  • 從「坂上之雲」到戰後崛起的歷程
    由大久保利通的孫女婿,資深外交官,戰後日本第一任首相,以後也四次出任首相的吉田茂來作對日本百年歷史的回顧,頗有看頭。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儘可能還原真實,儘量客觀,不作價值判斷,而作為外交官與政治家的吉田茂所述,則提供了一個閱歷豐富政治家的視野與覺悟,對研究者來說,是難得理解日本歷史與社會的著作。
  • 「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
    2020年12月5日,「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文科樓成功舉辦。【第一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田野教授考察了現有理論對國際秩序的分類,並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思考提出了國際秩序的「禮治」概念,認為禮治秩序可以與均勢秩序、霸權秩序等不同國際秩序兼容,並可以通過與憲政秩序,即「法治」結合,為全球治理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