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9月11日訊(記者 張博)1976年的冬天,臺灣青年畫家李雙澤一句「唱自己的歌」的吶喊,從此開啟了「臺灣現代民歌時代」。
什麼叫民謠,民謠有何魅力?開啟「臺灣現代民歌時代」三劍客之一的胡德夫這樣解釋:唱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情,是自己腳踩的土地,熟悉的人以及信仰的東西。表面平靜實則波濤洶湧,讓生活裡各個年齡段不同年代的人都能聽懂卻又了解到不同程度,這是民謠獨一無二的魅力。
在泉州音樂人蘇世洪的三十多首原創歌曲裡,百分之九十以閩南民謠為主,他以自己腳踩的土地「泉州」為取材藍本,用自己熟悉的語言「閩南語」入詞,不管是《在外咱厝人》還是《來去泉州》,都讓喜歡閩南語原創歌曲的人從他的歌聲中聽到了自己的情。蘇世洪說他現在還處在創作欲望的激情期,希望在未來幾年能創作出更多的作品,「唱自己的歌」,讓歌聲擁有足以平息一場暴風雨的魅力。
濃濃泉州味的歌曲
蘇世洪正式發表的唱片有兩張,一個是2017年的《非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2019年的《身在此城中》。去年的網紅歌曲《來去泉州》就出自第二張專輯。《來去泉州》受到很多泉州人的追捧,就連專輯封面都是來自泉州尋親的藝術家之手,它的宣傳語正好說明了原因:給你可以聽的泉州:每個泉州人心中都有一座泉州城,那些來過泉州的人也愛上了這座城。
歌詞裡很多是閩南語生僻字,俯拾皆是的也都是泉州生活的日常場景。如果你再縱觀整張專輯:《清源山下》《來去泉州》《看戲》《荔鏡記》《溫陵小夜曲》……16首歌展現在你面前的仿似一幅老泉州人的生態畫卷。「概念性專輯和商業性專輯在歌曲編排上有一些區別,前者講求的是整體,注重主題和邏輯性,看歌名你會有那種看一本書、一幅畫的感覺;而後者則看重熱門歌曲在整張專輯的平衡性,一般第一首很好聽,吸引你,中間一般,最後幾首又非常好聽。專輯歌曲的編排也是一門學問,這也是我在成為獨立音樂人之後學到的東西。」
蘇世洪從小喜歡音樂,「曲線救國」,大學學了傳媒,「傳媒用聲、光、電來展現一切美的東西,藝術都是相通的。」文學修養、傳媒技術,讓蘇世洪幾乎成了唱片工業線上的全才:作詞、作曲、編曲、混音、後期、MV、封面設計、專輯編排等等,「一條龍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這些都要錢,而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專業也還自信,做出來的成果還算滿意」。
對於未來的新專輯,蘇世洪說,「風格會更多點,有民謠、有搖滾,大家很快就能聽到」。
閩南語民謠的土壤
「臺灣現代民歌時代」的代表人物楊弦以余光中的詩作譜曲,只因其「美」,以此作為創作民歌的新出路;試圖走出另一條新路的青年時代的羅大佑,大學時亦是以徐志摩的譯詩譜曲,寫出人生的第一首創作歌曲《歌》。楊弦與羅大佑先後以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曲,各成一格,也成就樂壇一段佳話。可以說,民謠,從來都是詩與歌一起。
蘇世洪的兩張專輯,裡面很多歌曲與詩有關。譬如在《來去泉州》裡,就以泉州人熟悉的閩南四句「剞刳木成舟,沯泵水中遊,門雙篙槳,彳亍到泉州」入詞。他說寫這首歌,「最初的靈感就來源於李光地的一首詩。」《少年行》主題類似李白的《少年行》,同樣刻畫了一個仗劍走天涯的少年俠客,春江、明月、花謝,充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
蘇世洪說,他的創作源泉皆來自生活體驗以及個人閱讀。「我筆下的閩南民謠,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場景,不假塗飾但能現出本色。」
喜歡書法、篆刻、哲學;喜歡用毛筆抄錄經典。熱愛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只不過他是用音樂串起了所有的愛好,讓愛好成了職業。
獨立音樂人的理想
蘇世洪說,他決定全職創作,成為獨立音樂人,到今年是第五年。不管是獲得「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金獎」「全球華語金曲獎最佳創作新人提名」,還是斬獲「全球華語金曲榜」「2019華人音樂年度推薦專輯」,做獨立的原創音樂,蘇世洪已經很有心得:「獨立音樂人不可避免需要談到錢,但我不能因為會虧錢就不去做,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經歷讓我更加自信和有勇氣。」
對於30多歲的他來說,「現在正是創作的黃金期,表達的欲望強烈,把握住當下,為未來做準備。」
未來的理想狀態就是希望能做全國巡演,讓更多的人聽到他「唱自己的歌」,「只有想去唱,才能激勵你寫歌、唱歌,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收穫更多」。
「寫歌不是很難的東西,成長卻很有意思。」蘇世洪坐在自己的工作室裡淡淡地說。他的工作室雖然坐落在老城區,卻有一種獨有的安靜,「我喜歡獨處,享受獨處」。
相比廈門、漳州,蘇世洪更喜歡泉州的慢生活,《道德經》講「動之而徐生」,「慢,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生機,在我看來,泉州的原創精神是有生機的」。
民謠的最核心價值就是原創精神,閩南民謠,更廣泛點說,閩南語音樂,出路到底在哪裡,答案不在風中,就清清楚楚在唱的歌裡,在音樂人「唱自己的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