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地區的小調又稱「裡巷之曲」;傳入臺灣後,與閩南原鄉的同名小調差別不大。當初自閩南入島墾殖之先祖移民中,並不被允許攜家帶眷,臺灣史上就有「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之說。在眾多單身男性移民之中,一些涉及男女情愛或逗趣的歌曲,更容易滿足離鄉背井之苦悶,發揮心理補償作用。同時,這些小調歌曲中亦不乏呈現移墾先民生活寫照的方方面面。
《五更鼓調》與《五更思君》
在臺灣電音流行歌曲中的《五更思君》:「一更更鼓月照山,牽娘的手摸心肝。我君問娘欲安怎,隨在阿君你主盤……」,源自「五更鼓調」,其在中國歌謠史上由來已久,《樂府詩集》及敦煌典籍中都有記載。臺灣的《五更思君》原為歌舞小戲吸收之後再改編,其節奏緩慢、曲風哀悽,藉以抒發男女之情或少婦閨怨、相思。
通過移民傳入後,曾風行一時,許多長篇故事歌謠皆以此調插入,如:《英臺留學歌》就有一段。臺灣的《五更思君》與泉州、惠安《五更鼓調》的曲調與歌詞完全相同;均為「江南時調」《孟姜女》的翻版。
1925年,在臺發行的日蓄(Niponohon)唱片公司從日本聘請了錄音技術者來臺灌制閩南語「曲盤」(唱片),受聘者均為當時一流的藝妲,其中,由「匏仔桂」所唱之《五更思君》被列入「流行歌」之林,而傳唱至今。
《送哥調》與《臺南調》
在漳州等閩南地區十分流行的《送哥調》曾被錦歌、戲曲和歌舞所吸收,最早用在竹馬戲《管甫送》,送愛人返鄉之《送哥調》:「一步(來)送兄餵到床(的)邊囉,雙手(來)牽兄(囉)落淚啼,兄你來堅心(囉)要返(哪)去囉,誤妹的青春啊少年時囉,哪哎喲,管甫啊喂!少年的時囉。」
《送哥調》傳唱至臺灣,變成了《臺南調》,後又衍化成《牛犂歌》(或稱《駛犂歌》),三首歌之曲調基本相同,但歌詞有別,《臺南調》唱詞如下: 「一送梁哥(噯)欲起身,千言萬語(餵)說不盡,保重身體上要緊,不通為阮費(來)心神,哪噯喲伊都梁歌喂!不通費心神……」;以男女訴情為主。
《牛犂歌》或《駛犂歌》則唱出福建先民在寶島嘉南平原農事忙碌之寫照:「頭戴竹笠喂,遮日頭啊喂,手牽著犁兄喂,行到水田頭,奈噯唷犁兄喂,日曝汗愈流,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奈噯唷裡都犁兄唉,日曝汗愈流,大家來打拼,噯唷餵……」。就曲調而言,《臺南調》或《駛犂歌》堪稱臺灣福佬系民歌承襲閩南民歌曲調的實例。
《病子歌》與《長工歌》
臺灣傳唱的《病子歌》(又稱病囝歌)與泉州、漳浦、華安竹馬戲的《病子歌》曲調相同,惟內容是訴說長工苦情者,稱《長工歌》。
華安《長工歌》:「正月思想(啊)人迎,正手添飯倒手捧,人人生囝養父母,母母賣我來做長工,做長工……。」傳到了臺灣,《病子歌》唱詞有一段是這樣唱的:「正月算來桃花開,娘今病子無知,君今問娘,卜食什麼?卜食山東香水棃。卜吃我去買……」。
《病子歌》主要敘述懷孕婦女害喜的情況。
《錦歌蚱蜢調》與《草螟弄雞公》
以蚱蜢為主題的草蜢歌在閩臺兩地均有流傳,在錦歌中有一首《錦歌蚱蜢調》(又稱《十二工場歌》): 「第一來工場在打鐵啊,手拿鐵錘打鐵枝。打得汗流溼與滴啊,身體沒洗黏滴滴。(心肝餵著餵啊)閣旦一個來,會打阮不愛一個二百五四個走一塊。(咿啊咿)」,
蚱蜢調主要寫出基層工人心聲,流傳到臺灣後,搖身一變為嘉南地區傳唱的一首男女互為逗趣的《草螟弄雞公》:「人生六十像古樹,無疑食老逾建丟,看著小娘面肉幼,害我學人老風流,哪噯唷喲老風流,草螟弄雞公,雞公劈咆跳。老人食老性愛守,不通變成老不修,你那愛我作牽手,可惜汝有長嘴須,哪噯唷喲長嘴須,草螟弄雞公,雞公劈咆跳……」。
兩首草蜢歌曲調基本相同,僅尾音稍有差別;另,《錦歌蚱蜢調》為七聲音階,《草螟弄雞公》為五聲音階。
《走唱調》與《卜卦調》
流行於龍溪、海澄一帶的錦歌《走唱調》,傳入臺灣嘉南地區後稱《卜卦調》(又名《乞食歌》)。就音樂論,二者主旋律基本相同;在歌子戲《陳三五娘》中的唱詞如下:「清早起來天漸光,找無五娘來梳妝,找無陳三掃廳堂,找無益春煎茶湯。安人找無嘴開開,員外找無叫受虧,可恨陳三賊奴婢,害子一身無所歸」 。
而臺灣《卜卦調》唱詞:「手搖籤筒有三支,要卜新娘入門喜,現在有身三月日,包領會生莫嫌遲伊。頭支五娘陳三兄,甘願為娘來掃廳,婚姻雖然能成事,一心歡喜一心驚伊。三支關公扶劉備,要問仙祖做生意,你若添油二百四,明年包領大賺錢伊。」兩首唱詞均與《陳三五娘》故事有關。
《卜卦調》曲調於臺灣電視公司「群星會」節目時代,曾改編為華語歌曲《傻瓜與野丫頭》,當時由「歌壇情侶」謝雷與張琪唱紅。
《土地公雜嘴》與《歹歹翁吃抺空》
《土地公雜嘴》屬漳州錦歌的雜嘴調,唱詞內容是祈求土地公保庇嫁個好丈夫:「保庇阮嫁著打鐵尪,手攑鐵錘叮噹當,呣通給阮嫁著賭博尪,皮箱、衣裳、簪仔、頭插,共阮當空空,保庇給我嫁著種田尪,戽水犁田心頭松。」
這首錦歌傳到臺灣,變成了《歹歹翁吃抺空》,曲與詞基本相同,口傳後經由電音配樂,由鄧麗君唱紅,其歌詞中的一段:「嫁著讀書的翁,床頭困,床尾香,三日若無食會輕鬆。嫁著做田翁,每日無閒梳頭鬃。嫁著總鋪翁,身軀油油看著未輕鬆。」
兩首相比,《土地公雜嘴》音調平穩、流暢,比較口語化,而《歹歹翁吃抺空》,曲調跳躍詼諧。
《天烏烏》與《雞角仔,早早啼》,是閩南兒歌傳入臺灣後,編成流行歌曲並配以電音樂隊,在海峽兩岸廣為傳播且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例子。《天烏烏》與《天黑黑》
《天烏烏》這首兒歌在兩岸流行歌曲重要傳唱者鄧麗君,於1968年剛出道時,曾由宇宙唱片發行一張「鄧麗君臺灣民謠――丟丟銅」專輯,其中收錄著這首又名《天黑黑》的閩南兒歌:「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真正趣味……」。全曲前半部唱阿公挖了泥鰍回來,全家高興;後半部唱二老爭吵,把鍋給打破了。
而原生態的閩南兒歌《天烏烏》以念誦為主,歌詞為:「天烏烏,卜落雨,阿公子舉鋤頭,巡水路,巡著鯉角佇娶某,龜吹簫,鱉拍鼓,田蛉舉旗喝艱苦……」。上世紀20年代由謝雲聲所輯錄的《閩歌甲集》中記載,有流行廈門與泉州一帶的《天烏烏》3首,在臺灣流行的亦為3首,就其內容而言,廈泉一帶的歌謠較短,臺灣的較冗長。旋律基本一樣,但臺灣的《天烏烏》與漳州的較接近。
泉州的《天烏烏》唱詞則為:「天烏烏,欲落乎,老引媽,去洗褲,老引公,去掘某,掘著一尾柴魚巴,稱了二斤半,引公說要刣,引媽說要補月內;引公食一嘴煙,引媽生幹晡孫。」不論原生態兒歌或電音配唱之流行民謠,大多一字一音,口語與唱出之旋律相近,語言樸實自然,語調詼諧生動,音化形象樸實無華,極富閩南農村生活氣息。
《雞角仔,早早啼》與《祖母的話》
誦念兒歌《雞角仔,早早啼》,原詞如下:「雞角仔,早早啼。做人厝媳婦,早早起。入房內,繡針業。入廳內,流桌椅。人灶腳,洗碗碟,煩惱雞無糠,煩惱鴨無卵,煩惱灶前無水缸,煩惱灶後無粗糠,煩惱小叔要娶無眠床,煩惱小姑要嫁無嫁妝。呵咾兄,呵咾弟;呵咾親家親姆爻教示,教阮一雙腳一寸二。」
《雞角仔,早早啼》傳入臺灣後,經由作詞家遊國謙,以及有「民謠歌王」之稱的寶島歌手劉福助作曲,改編為《祖母的話》(又稱《做人的媳婦》),其詞如下:「做人的新婦著知道理,晚晚去困著早早起,又擱煩惱天未光,又擱煩惱鴨無卵,煩惱小姑欲嫁無嫁妝,煩惱小叔欲娶無眠床。做人的新婦著知道理,晚晚去困著早早起,起來梳頭抹粉點胭脂,入大廳拭桌椅,踏入灶間洗碗箸,踏入繡房繡針黹……」
兩首雖然曲名不同,閩南原生態兒歌這首《雞角仔,早早啼》將為人媳婦者比喻早啼之雞角仔,而與《祖母的話》內容相同之處,均在敘述為人媳婦者在傳統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臺灣閩南語系居民多來自漳、泉、廈三地,從更為宏闊的視野看,則是中原民族文化的延續。隨著歲月推移,隨著新遷居地的各種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逐漸適應,閩南人的原鄉文化得到保存。
同時又與移民所在地區之文化進行匯融與交流。臺灣歌謠的來源之一是承襲大陸家鄉詞調及發展,從文化角度看,臺灣閩南歌謠與歌子無不根源於大陸閩南文化,根源於中華文化。
閩南人遷徒至臺灣後,以其聰明才智無時無刻不在承繼中創造新的文化;而這些在臺灣的閩南人新創造的文化,又無不包含在整個閩南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民謠一直提供最廉價的娛樂和安慰,滋潤貧苦大眾的心靈。隨著閩粵移民,這些故鄉的民謠或歌子也渡過海峽,繼續發揮其使命。
亦即從文化傳播的過程看臺灣文化的形成,是中華文化由中原向南延伸進入福建,再跨海東移進入臺灣;主要依靠的是遷移擴散的傳播方式。就文化傳播角度而言,移民社會其實包含了「進入」與「再生」兩個層次。
伴隨著移民的遷徒而帶來的文化,在另一個空間上進行了遷移與擴散,並同時遇到該空間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而可能發生新的互相適應、利用和改造的過程,因而產生流變的可能。
以閩南語方言傳唱之臺灣閩南語民謠中,於時代變遷下經過歲月淬鍊,仍留下不少經典且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在臺灣受人民喜愛的歌曲事實上源自於閩南,並於上世紀又回傳到原鄉。
(作者註:本文所引用之詞曲文本源自兩岸音樂學者之採集:藍雪霏之《閩臺閩南語民歌研究》、劉春曙之《閩臺樂海鉤沈錄》、許常惠之《臺灣福佬系民歌》與《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簡上仁之《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與《臺灣民謠》,以及莊永明與孫德銘合編之《臺灣歌謠鄉土情》。)
申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