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且還會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比如:兩座小區,一路之隔,配套相同,但房價卻為何相差巨大?
南昌紅谷新城和城開國際學園兩座小區因同屬恆茂一脈,其業主子女均可以按地段劃入私立心遠中學,而其他小區則要通過搖號入學。
在南昌民辦名校中,心遠中學紅谷新城校區成績名列前茅
有了學區作保障,兩座小區自然會虹吸周邊買房一族,包括新建區以及「信仰區」紅角洲,甚至輻射到紅谷灘中心區。但兩座小區的房價及成交量卻天壤之別。當地中介打比喻稱:紅谷新城二手房如果成交十套,城開只有一、二套的量。
更令人費解的是,紅谷新城二手房價堅挺,只要裝修好也賣得出價;而城開房屋均價與紅谷新城最高相差5000元/平上下,還不如周邊沒有好學區的二手盤,甚至出現甩賣也無人接盤的局面。
出現這些原因的因素眾多,江西高樓迷深入小區調查發現,兩座小區房價和成交量相差確有其事,而原因則莫衷一是……
紅谷新城與城開小區,長堎大道一路之隔,房價卻冰火兩重天
追溯歷史,這片區域是新建區新城開發第一期的規劃用地,總佔地為 1128 畝,地塊呈不規則的三角形,由東西兩片區組成,分別是現如今的城開國際學園(西片區)和紅谷新城(東片區)。
當時,最早大股東是城開集團,並聯合恆茂、洪客隆等本土房企參股合作開發,項目總建築面積 80 多萬平方米,從2004-2014年,十年間東西兩片區域陸續開發和竣工交付。
其中,城開集團在開發完城開國際學園和東郡(紅谷新城一期)項目後,逐漸退出該項目。後來,由恆茂獨自接盤,陸續開發出紅谷新城二期、三期、四期項目,並引入其投資參股的二中合辦民校——心遠中學,這個超級體量大盤才有了如今格局。
目前校區只有初中部,高中部已搬至立德中學
2015年心遠中學在此地開學,導致兩座小區價格開始出現分水嶺。紅谷新城因小區更新、戶型多樣化選擇更多等因素,在學區的帶動下房價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揚行情。據安居客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其二手房均價在14473元/平方米。
江西高樓迷在紅谷新城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分別看了花園洋房、小高層等多個戶型。比如一套小高層9樓117平毛坯3+1戶型,房東最低報價153萬,折合單價是13077元/平方米;再比如一套洋房5樓113平方米的裝修複式戶型,居然做成5房,中介報價146萬,折合單價也在13000元/平方米。
另一套小高層頂樓17樓117平方米複式簡裝戶型,因上下複式結構,中介報價180萬,折合單價超過15000元/平方米。中介還表示:在紅谷新城最好賣的戶型是一樓帶院子的洋房小戶型(80-90平方米),既有三房結構,又因面積小總價低備受青睞。但這種戶型因帶院子屬性價格偏貴,其單價甚至也超過了15000元/平方米。
紅谷新城,遠處是前湖立交
反觀城開,這些年因業主狀告開發商、頻繁更換物業、小區管理混亂,其房價也未因心遠學區而廣受追捧。據安居客數據顯示:目前其二手房均價10994元/平方米。
據中介介紹,近期有一套160平的洋房4房戶型,成交價是146萬左右,折合單價僅9125元/平方米。而大部分房屋還遭遇買方壓價,像這種不足10000元/平方米出售比比皆是。
對比紅谷新城和城開兩座小區,明顯可以感覺,紅谷新城住宅過密,單洋房來說,其陽光和視野不如城開,而城開小區容積率低,是南昌少有的低密度盤。
從小區環境來看,城開人車不分流,也無地下停車場配置,導致地面停車無序,管理混亂。紅谷新城除一期洋房是人車不分流之外,其他各期住宅做到了半人車分流,而且有龐大的地下停車庫,配套相對完善。
其次,紅谷新城提供了聯排別墅、花園洋房、小高層及高層等多種住宅產品,很多戶型看似面積小,但做到了贈送更多面積、甚至是複式樓的效果。城開戶型相對單一,中規中矩,要麼洋房要麼公寓!
許多購買者來自紅角洲、紅谷灘中心區等所謂的「富人區」,對於居住和小區品質十分看重。就兩座同屬心遠學區的小區而言,自然會更多選擇紅谷新城。而且,據反映很多家長從上學安全性上考量,住紅谷新城這邊,可以減少孩子過馬路的機率。
城開小區
另外城開還有一個「定時炸彈」,因恆茂旗下的恆興物業撤出城開小區後,連續多年傳出心遠中學不再招收城開業主子女地段生了。一時間謠言四起,儘管目前仍可招地段生,但很多中介在推薦房時,為保險起見儘量讓客戶選擇紅谷新城的房子。
從商業配套上說,恆茂商業綜合體引進了麥德龍,兩座小區也共享資源。但由於其綜合體招商存在問題,包括星美影院及沿街商戶要麼倒閉、要麼撤店,商業也一直未發展起來。不過,紅谷新城離新建中心及紅角洲幾個商圈較近,因此在商業上比城開具有優勢。
此外,地鐵線一直有在此地設站的傳聞。根據最新規劃,地鐵5號線將在紅谷新城靠近新建中心的位置(東魯路)設站,自然未來潛力比城開更大。
據了解,受今年疫情影響,紅谷新城成交量較去年出現明顯下滑,價格也出現了鬆動。儘管這樣,紅谷新城房價仍是新建區二手房的「翹楚」之一,共享配套的城開則成交量一直未見起色,且呈現出一年不如一年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