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聲明:本公眾號對原創稿件享有版權,轉載需註明出處
近日《秦皇島晚報》發表了兩篇報導,講述了兩個「老手藝」的故事。
11月12日發表消息《兩代傳承,見證打鐵行業的興衰》,說的是昌黎縣葛條港鄉董家營村「老郭家鐵匠鋪」,父子兩代人親歷打鐵行業由興轉衰。上世紀80年代,打鐵處於興旺時期,打出的各種農具賣得好,收入頗豐。然而,隨著機械化的發展,打鐵生意逐漸衰落,主人感嘆:「打鐵業的好時候過去了」。
11月20日發表消息《小粉絲「牽」出大產業》,說的是昌黎縣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日益興旺,全鎮有粉絲加工企業22家,年產值1.4億元,粉絲大量出口到韓國、日本、美國,是名副其實的富民強鎮的主導產業。龍家店鎮因此上榜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十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這兩篇報導提到的「打鐵」和「漏粉」技術都屬於老手藝,歷史悠久。儘管龍家店鎮的粉絲產業實現了工廠化生產,但其基本技術還是從傳統的漏粉技術演變而來,是老手藝的升級版。在昌黎縣及鄰縣的農村,還有很多農戶開設家庭作坊,用手工漏粉,漏出的粉條少部分自用,大部分拿到市場上出售,增加收入。現在城鄉市場上出售的粉條大部分是純手工製作。
通過這兩篇報導可以看出,「打鐵」和「漏粉」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打鐵」生意日漸式微,正如主人嘆息「打鐵的好時候過去了」,道出了心中的無奈。而「漏粉」的老手藝卻長盛不衰,至今仍傳承發展,前景看好,不存在生存危機。
同是老手藝,為何兩重天?答案是有無市場需求。凡是老手藝的產品有市場需求的,老手藝就能生存、傳承、發展,不會衰落乃至消失。反之,老手藝就每況愈下,慘澹經營,面臨失傳的危險。
「老郭家鐵匠鋪」由興到衰,原因就在於市場需求逐步萎縮,生意必然遭遇「寒冬」。「打鐵」行業的傳統產品是鋤板、大鎬小鎬、鐮刀、平地的耙子等,這些產品過去是每個農戶必備的勞動工具,經常使用,市場需求量龐大,「打鐵」生意自然興旺。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鋤、鎬、鐮刀等勞動工具使用的越來越少,如除草劑的普遍使用,鋤已經基本不用。如今,體力勞動時期的農具很少使用,「打鐵」的主打產品市場需求斷崖式下跌,原來興旺的「打鐵」業今天面臨生存危機。
「漏粉」老手藝如今卻沒有失傳的危機,原因也是市場有巨大需求。粉條幾乎是家家必備的食材,由粉條製作的各樣菜餚深受人們喜愛,不但國內有很大市場,國外也有很大需求,這樣龐大的需求就促進了「漏粉」行業興旺不衰。可以預期,粉條的龐大市場需求還會持續下去,「漏粉」老手藝也會繼續得以傳承發展。
「老郭家鐵匠鋪」現在的傳承人郭永平說:「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咱們還要做下去」。這種堅守和執著值得讚賞。但不能消極等待,要想法「突圍」。怎樣「突圍」?章丘鐵鍋給人啟示。章丘鐵鍋就是鐵匠一錘一錘打出來的,每一個鐵鍋都要經過十二道工序,一道不能少,要打三萬六千錘,一錘不能少,打出的鐵鍋個個是精品,結果訂單如雪,一鍋難求。由此看來,「打鐵」老手藝的出路是守正創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推出新產品適應群眾的新需求。郭永平已經開始這樣做了,農具少打,多些建築上用的錘子等工具,順著這樣的思路幹下去,說不定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字:張汝明
原標題:《【碣石網評】同是老手藝,冰火兩重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