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熱愛一件事是幹好一件事的前提,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正確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肯定是有些成功學的味道。就像我們無論多麼熱愛打籃球,也很難達到職業比賽的水平。
郭德綱是從骨子裡熱愛曲藝的人,尤其是對京劇情有獨鍾,統計一下最近幾年郭德綱在商演方面的時間安排,你會發現在京劇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亞於相聲這個老本行。
尤其讓人肅然起敬的是郭德綱說相聲是賺錢的,無論怎麼說都賺錢,即使在舞臺上說一些不痛不癢的段子,一晚上也能收入起碼百萬以上,還是那種相對輕鬆的工作狀態。
唱一晚上京劇則不然,這對體力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對於相聲商演, 幹了幾十年演出的郭德綱以及德雲社,已經胸有成竹,一場成功的商演對郭德綱來講是毫無壓力的一件事。
但是一從宣傳,到排練,到演出,郭德綱都必須帶領著麒麟京劇社一絲不苟的走完,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懈怠,可以說郭德綱面臨著比相聲演出大了無數倍的壓力。
問題的關鍵在於,付出時間成本,付出巨大的體力,面對巨大的壓力,到最後郭德綱還一場賠上十幾萬,這才是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
這個錢是怎麼賠的呢?
首先,京劇演出的門票相對相聲演出少了很多,以前都是從兩三百元,最高也不過四五百,直到去年年底,京劇演出的門票價格才開始有了增長。
其次,觀眾人數少,一般都是在三百人左右。
最後,郭德綱對待邀請的演員,都是不吝出場費的,演出時只要邀請一些京劇名家,出場費給的相當的慷慨大方,甚至有點不計成本。
因此,即使有郭德綱坐鎮,京劇演出也是有賠無賺的狀態。
郭德綱自認京劇水平只是票友的水準,他解釋道因為自己的老本行是相聲,在舞臺上需要學唱各種地方戲,這決定了他根本不可能專精於某一種戲曲。
而真正的京劇名家,無論程派還是梅派,只有長期不斷的練習,練到嗓子的肌肉都定型,一張口就是程派的味道,甚至連出現的毛病都學到位,這才可以說是這一派出師了。
問題是如果這樣專精於一派的話,其他的戲曲就無法在相聲舞臺上揮灑自如了,因此,郭德綱自認為京劇水平只有票友水平,當然,這也有謙虛的成分在。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鮮聞梨園行對郭德綱的京劇水平來評價呢?其實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存在,導致了梨園行的集體沉默。
郭德綱致力於京劇,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是好事,相聲同行為什麼抱團反對郭德綱?因為在所有的傳統藝術中,相聲是相對興旺的,正是因為郭德綱的存在,才有了相聲行業復興的苗頭。
京劇行業卻沉寂已久,尤其是觀眾群體的流失,讓產生京劇大師的土壤都已經不復存在了,這導致了一個直接的現象,也是很多非京劇迷沒有意識到的問題,那就是現在梨園行演員的水平,其實是很差勁的。
即使是一些所謂的名家,他們如今的水平,連建國前很多一般的京劇演員都比不上,這是我聽一位京劇演員對自己行業的評價,她告訴我現在出國文化交流,演出的京劇曲目都是最簡單的,因為稍微複雜一點的,就很容易出亂子。
因此,為什麼梨園行不評價郭德綱的京劇水平?就是基於這兩個原因,一是郭德綱正在重建觀眾群體,這是京劇發展的土壤;二是梨園行演員的水平現在堪憂,也沒了太多的自信來指點京劇江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