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育兒真人秀節目《親愛的小課桌》開播,其中有個男孩叫徐敬凱,看得令人心疼。
徐敬凱的媽媽秉持雞娃要趁早,所以她給了孩子嚴格的管教和學習壓力。
然而,徐敬凱在媽媽的強勢下,明顯不夠自信,尤其是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中。
節目中有這樣一幕,孩子們吃完飯後,結伴玩鬧,可徐敬凱卻獨自站在門邊。
圖片來源綜藝《親愛的小課桌》
後來,他一直想辦法參與其中,找話題、惡作劇、強行打岔,可孩子們都沒有理會。
圖片來源綜藝《親愛的小課桌》
連連遭遇拒絕的徐敬凱,獨自回到房間寫作業,小小的臉上滿是落寞。
圖片來源綜藝《親愛的小課桌》
渴望交友是孩子的本能,這種被同伴孤立的感覺,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大挫折。
葉一茜看到這一幕,爆料女兒森碟也遇到過交友障礙。森碟小時候有點敏感,在學校被同學欺負過。
圖片來源綜藝《親愛的小課桌》
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讓森碟更加害怕交朋友。
身為父母,看著孩子慢慢長大,走進他們的小世界,總是一半喜悅一半擔憂的。
我們恨不能護他們周全,又怕造成更多的傷害。
這就讓「如何面對孩子交友中的困難和衝突」,成為了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看到徐敬凱交友受挫,一向強勢的媽媽,罕見地沉默了,她緊抿著嘴,眼裡滿是心疼。
對父母來說,管教的方式或許不同,呵護孩子的那份心意卻是相同的。
只是,我們能為孩子做很多事,唯獨交友中的矛盾和痛苦,我們無法替代,也難以避免。
因為,當孩子走進幼兒園的那刻起,他就走進了社交叢林。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他們尋找在群體中的歸屬,希望證明自己的力量。
這個過程註定是磕絆的。事實上,因為有著同樣的需求,孩子們的衝突也是必然的。
此時就更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與教育。
圖片來源pixabay
一次我和兒子在球場上玩球兒,鄰居一對母子不知何時悄悄站在了場邊。
那小男孩看上去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大概就是5、6歲的年紀。
我聽到媽媽一直在鼓勵自己的孩子:「你過去和他一起踢啊,你們可以做好朋友啊!」
孩子遲遲沒有行動。
媽媽可能有些沮喪,嗓門也開始提升:「和別人做好朋友才是好孩子!快去呀!」
孩子哭了起來。
我聽得有些於心不忍。於是囑咐兒子自己玩一會兒球,主動上前和他們攀談起來。
我知道小傢伙還說不清楚,就蹲下試著問他:「你想和我們玩球兒嗎?」
孩子止住哭,點點頭。又追問一句:「但是,但是……我可以不和他做好朋友嗎?」
我想了想,說:「做好朋友,兩個人都要願意。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無論做出什麼選擇,你都是個好孩子。即便不做好朋友,你們倆還是可以一起玩球啊。」
孩子用亮晶晶的眼睛看著我。我從他的眼睛裡讀出了被人理解的喜悅。
過了一小會兒,他就跑到我兒子身邊,兩個人開心地玩起來。
那個媽媽嘆口氣:「嘖嘖,你真有辦法!能想出這個說法來。」
其實,我很想告訴那位媽媽:這不是簡單地換了一個說法而已,而是背後的思維觀念有所不同。
但是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歡交朋友,只希望能夠自己一個人玩,咱們也不要過多的去強迫孩子。
孩子們的世界很小,但也並不簡單。
如果孩子的確遇到困難,比如被孤立或者欺負,那父母就要及時幹預,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此時,關鍵是要給孩子積極的支持,而不是製造麻煩。
尹建莉老師的女兒圓圓,小時候就被一個男孩欺負過。男孩總是搶圓圓的東西,或者無故推倒她。
尹建莉決定親自和這個男孩聊聊。
但是,她沒有指責或者嚇唬。相反,她送給了男孩一本書,用信任和尊重打動了男孩。
孩子間的矛盾,最初都沒有真正的惡意。面對不同的情況,可以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
但是無論如何,父母控制好情緒,幫助孩子創造友好的關係,才是更有效的保護。
美國心理學家麥可·湯普森說過:「絕大多數的孩子會以幽默、適應力和智慧來應對他們社交生活的難題。」
孩子在社交的過程中,會遇到煩惱、矛盾甚至痛苦。
但是,他們同樣也擁有治癒和自我成長的能量。
身為父母,給予孩子勇敢前行的底氣,在他們需要時,成為他們安全的港灣,就已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