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東方衛視熱播的都市勵志愛情劇《第二次也很美》引起了熱議,劇中女主家庭主婦安安離婚後勇敢追夢,最終美夢成真,收穫浪漫愛情的故事,讓很多正在奮鬥的年輕人熱血沸騰。但劇中還有一個角色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非凡漫畫老闆俞非凡的學生王蕾。王蕾歲數不大,長相甜美,能力也很強,很受俞非凡的器重。如果她能腳踏實地好好奮鬥,不僅能夠事業有成,說不定還能收穫餘老闆的愛情,但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急功近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陷害安安,威脅大王,為了達到目的,她竟不惜傷害年幼的孩子。這樣的人設註定不會得到好結果,果然,她不知收斂,變本加厲,最終引火燒身,惡行敗露被送進了監獄,她心心念念的「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離她越來越遠。
這樣一個角色的確讓人憎恨,觀眾也很疑惑,這樣一個條件優秀的女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暗黑的性格。其實仔細追溯她的成長曆程,就不難理解了。王蕾的父親是個酒鬼,整天無所事事,喝醉了就動手打她。母親很軟弱,從不敢阻攔。王蕾從小就過著經常挨打,擔驚受怕的日子,漸漸地形成日後冷酷自私,不擇手段的報復性性格。
圖片來自網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她的著作《原生家庭》中提出了「有毒家庭」的說法,王蕾成長的家庭就是典型的「有毒家庭」。她長期遭受父親的身體虐待,卻得不到母親的保護與理解,因此形成了怨恨、嫉妒、自卑、冷酷的性格,具有強烈的復仇心理。其實,王蕾就是個「有毒家庭」的受害者。
蘇珊•福沃德是國際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蘇珊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最終寫成了這部《原生家庭》。她的著作還有《執迷•如何正常的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金錢謊言》、《情感勒索》等。而《原生家庭》這本書曾經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原生家庭》這本書幫助我們詳細分析了「有毒家庭」的特徵、行為模式以及危害,引導受毒害的子女從觀念、情感、行為幾個層面,冷靜客觀地看待、審視、應對家庭的緊密關係糾纏。作者在書中傳授了與有毒父母的相處對策,教會受害者重新審視家庭親密關係,從中獲得勇氣和力量,擺脫有毒的家庭模式,尋找到自己的價值,獲得自信和力量,最終得到幸福和自由。
那麼什麼是「有毒家庭」呢?大體上來說,「有毒家庭」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孩子,嘲笑孩子蠢笨,並對孩子實施身體虐待,甚至對孩子進行性虐待,或者強加給孩子太多的責任,或者極度溺愛,過度保護。這樣的家庭,被稱作「有毒家庭」。在「有毒家庭」持續性和反覆性的毒害中,受毒害的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都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裡,蘇珊博士將「有毒家庭」的父母分為六類,分別是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六種「有毒父母」的具體表現和對子女造成的傷害。
這一類父母,極為不成熟,他們把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和壓力強加給子女,讓子女被迫承擔過重的家庭責任和壓力,被迫成為自己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極度關注自身的感受和情感,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長大的孩子,因為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樣,深陷角色顛倒混亂。
這一類孩子的身上會有過度的責任感,會強迫自己去承擔一些不該承擔的責任,但他畢竟是個孩子,能力有限&34;這種感覺會讓他們產生深深的挫敗感,陷入經常性的自責和愧疚,漸漸造成自我認同感的缺失和自我價值的貶低。他們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取悅他人,在他人身上尋找認同感。可怕的是,子女成年之後,他們會強迫性地重複過去的經歷。
這一類父母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把操控偽裝成關心,讓孩子如同自己手中的牽線木偶,隨意擺布。這類父母或者會用赤裸裸的威脅、恐嚇、羞辱,這樣的直接控制方式操控孩子,或者利用比較、貶低這樣的方式去刺激孩子,間接操控。
事實上,操控型父母大部分都認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自由支配,他們忘記了子女不但是家裡家庭的一員,更是獨立的個體。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得不到鼓勵,他們個人不能有意見,同時會覺得自己的意見毫無價值,只能無條件服從。這類孩子成年後基本上會焦慮、膽怯、缺乏信心,父母長期的比較和貶低,會使孩子嫉妒、憎恨、自我認同感差。
這一類父母,對於生活中產生的問題,採取的就是逃避態度。他們利用酒精來麻痺自己,逃避問題,而將家庭的責任推給未成年的孩子。孩子們不得不在父母喝醉酒之後,擔負起照顧他們,甚至處理家庭事務的責任。
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都有過度的責任感,他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大部分孩子會認為父母的挫敗,都是因自己不夠好造成,所以內心有深深的負罪感。在他們的心裡,壓抑著憤怒、沮喪,他們鬱鬱寡歡、敏感多疑。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還會重複這種家庭模式,大部分會酗酒,畏懼親密關係,缺乏信任,佔有欲、掌控欲極強,但同時他們又極度渴望被讚美。
這一類父母遇到問題時的反應就是暴躁易怒,採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樣的父母一般都缺乏自制力。事實上,這樣的父母大多也是身體虐待型父母的受害者。
這樣家庭出生的長大的孩子焦慮、自卑、自責、憤怒,充滿了復仇心理和自我仇視。成年後的孩子往往會變成施虐者。很多成年後的暴力犯罪者,就是從小遭受身體虐待的受害者。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王蕾,所處的家庭就是典型的身體虐待家庭。
這一類父母,慣用惡毒的咒罵、侮辱性的稱呼、貶損性的評價打壓、打擊、指責孩子。這類父母多追求完美,要麼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要麼是一事無成、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者。他們用貶損的方式向孩子傳遞了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信息。他們無視言語攻擊對孩子的影響,忽略孩子的情感和感受。
這樣的孩子內心埋藏著深深的憤怒、沮喪、他們自我懷疑,否定自我價值,在內心深處有很深的傷痕和自卑情緒,他們會自我貶低,並在做事情的時候對自己設限。這類孩子會走入極端,要麼不斷苛求自己,贏得讚美;要麼極力反抗,恐懼成功。
在所有的「有毒家庭」體系中,性虐待對於子女的危害是最嚴重的,也最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作者說:「亂倫或許是最殘酷,最令人難以啟齒的經歷,這背叛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摧殘了孩子的感情。」當保護者變成了破壞者,孩子們可以依靠的父母竟然變成了加害者。
這一類的孩子會陷入自責,他們會自我厭惡,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具有嚴重的信任缺失,並深深陷入恐懼、迷惘、悲傷、孤獨、憤怒、抑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他們會自我放任,無所作為,自我放逐,甚至利用暴力、毒品、自殺等行為去尋求自我懲罰。成年後的他們會出現破壞性行為,極度的自私,拒絕面對現實,排斥親密關係卻又極力取悅他人,渴望得到認可。
事實上現實中,這六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並不是單一的出現,而是會綜合性的出現。一個有毒的家庭體系裡,經常同時伴隨身體和語言暴力,有毒的父母遇到問題之後會用消極的態度逃避,甚至於利用毒品、酗酒這種方式去應對,孩子在這些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下漸漸受到毒害,成年後他們的反應也不會是單一性的,大體都是綜合性的表現。他們大多會愧疚、焦慮、自卑、憤怒、孤獨、抑鬱,強烈的信任感缺失,自我認同感差,缺乏自信,甚至有自殺傾向。
總體來說,有毒的家庭體系,意味著要求子女盲目順從,不鼓勵個人表達,壓制個性,他們鼓勵不分彼此的成員關係,混亂是他們的生活常態,一點小事就會引發家庭危機。面對危機時,「有毒家庭」的應對往往都是拒絕面對、否認、胡亂指責,或者情緒轉嫁,打罵、訓斥孩子,單純的孩子會否認,甚至合理化父母的有毒行為,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最終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傷害。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叫做「陰影」,那些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都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議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有毒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壓抑的憤怒、憎恨、嫉妒等內在負面能量成年後很容易轉化為畸形扭曲的外在行為,那就是暴力犯罪。美劇《犯罪心理》中形形色色的暴力犯罪,追溯其童年生活,幾乎絕大部分在家庭中遭受過各種虐待。
「有毒家庭」對孩子的傷害將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價值觀、世界觀、是非觀,並且這些創傷可能伴隨孩子一生,滲透到他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中毒的孩子成年後恐懼親密關係,他們大部分幾乎都不可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在閱讀《原生家庭》時注意到,作者接待的受害者都是因為無法正確處理婚姻中的親密關係而向她求助。
近些年,「有毒家庭」對子女的毒害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開始並著眼於如何緩解、疏導這些毒害,很多父母也開始反省自己在家庭中的行為並有意識地糾正。
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家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有毒家庭」對孩子的毒害不容忽視,那麼身處「有毒家庭」的孩子該如何審視家庭親密關係?如何應對父母的有毒行為?蘇珊博士在《原生家庭》這本書中有詳細的策略,我們將在下一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