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受基因遺傳、孕期營養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寶寶出生後胎髮的狀態也會有所差別。
儘管現在孕期缺乏營養的狀況已經非常少了,大部分寶寶都在子宮中發育得很好,胎髮又黑又亮,看起來十分喜人。但仍有部分寶寶胎髮又黃又稀,讓寶爸寶媽操碎了心。
誰都不希望寶寶頂著一頭稀疏發黃的頭髮長大,畢竟黑亮柔順的頭髮給顏值的加分也不少。
時常會聽得這樣的對話,媽媽對別人家寶寶又黑又亮的頭髮表示羨慕,言語間總要問一句:「給寶寶剃過胎髮嗎?」
事實上,不少地方都存在滿月給寶寶剃掉胎髮,之後長出來會變黑變密的說法,但這其實並無科學依據。
盲目對寶寶進行這類操作,反而可能給他帶來傷害,寶媽們可千萬別瞎折騰。
剃胎髮有哪些風險?
1)損傷頭皮
寶寶的皮膚是非常嬌嫩的,剃胎髮的過程中他又容易不配合,萬一頭部扭動或剃胎髮者技術不嫻熟,就可能導致頭皮損傷,甚至造成出血、頭皮破損等嚴重後果。
2)感染
胎兒頭皮的血供是非常豐富的,若出現局部破損,很容易被細菌侵入,造成局部甚至全身感染。
事實上,若剃胎髮的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消毒不嚴格,即使表面沒有明顯頭皮破損,只要存在小損傷就可能感染疾病。
3)損傷毛囊
有的媽媽給寶寶剃了胎髮後會發現,發量不僅沒變多,新長出來的頭髮反而顯得更加稀疏了,這種情況就很可能是毛囊不小心被損傷所致。
分析
其實,頭髮疏密與否以及顏色與剃不剃胎毛沒有聯繫,這是多種因素作用帶來的結果。
還有的寶媽認為懷孕時多吃黑芝麻這類食物,有利於寶寶的頭發生長。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是成立,簡單想想就知道了。
所有食物到最後被胎兒吸收,都已經變成了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素,「以形補形」並不靠譜。
芝麻自然有其營養價值,多吃點沒問題,但把寶寶發質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就不成立了。
而且,寶寶即使剛出生時頭髮稀少,長大後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也不會太大,家長完全沒必要冒著風險瞎折騰。
若想後天改善孩子的發質,可從三方面入手
1)排除病理性原因
若孩子的頭髮少得有些異常,可能說明身上存在疾病(比如佝僂病),又或者缺乏某些稀有元素。
「缺鋅會導致寶寶頭髮稀少發黃」這樣的說法,大多數寶媽應該都曾聽說過。但在下這個判斷之前,一定要謹慎,結合多方面症狀考慮。
一般來說,缺鋅的寶寶還會存在食欲不振、生長緩慢、反覆感染的情況。
2)增強體質
若孩子到了五六歲以上,頭髮的狀態仍然乾枯稀少,則可能說明他的身體狀態不夠健康。
中醫認為「腎者其華在發,發為血之餘」,發質不太好的孩子,要考慮腎臟方面的問題。
家長還要同步觀察孩子的傷口修復是否迅速,體重身高是否穩步增長,睡眠質量是否足夠好。
反向理解就是,想讓孩子的頭髮更加濃密、潤澤、強韌,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調理,帶孩子運動增強體質,會有一定效果。
3)儘量少燙染
成年人的發質問題多半與燙染次數太多有關係,現在很多時髦的寶媽也會帶孩子燙髮染髮,尤其過年前或要帶孩子去拍藝術照。
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提倡,對孩子的發質損傷還是挺大的。
4)選擇溫和的洗護產品
家長給孩子購買洗護用品的時候,最好選擇嬰幼兒或兒童專用的,若成分不夠溫和,不適合孩子使用,可能會損傷頭皮,自然也會影響發質了。
但最重要的是,寶媽們要對這件事抱有一顆平常心,頭髮雖是外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沒必要看得太重。發量多或是少、黑色還是黃棕色,影響都不大,只要打理好身體健康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