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窮苦,那才是真正的窮苦;過去的冬天,那才叫真正的冬天。
不像時下的冬天,太陽有點死皮賴臉的樣子,日日糾纏在空中,肆無忌憚地直視他的所念,讓楓葉的臉都羞紅了;而雪花還躲在深閨,猶抱琵琶半遮面,遲遲不肯露出她的芳顏……專家還美其名曰,暖冬。過去的冬天就截然不同了,它們和過去窮苦的莊稼人一樣,質樸實誠,從來就不跟你玩虛的。窮,就窮得叮噹響,窮得缺衣少食;冷,就冷得要人命,冷得咬牙切齒。
又窮又冷的冬天來了,那就會立馬造就一個寒氣逼人的名詞——「雪上加霜」。然而,說實在的,那時候的我們並不怎麼懼怕。我們除了練就天然的內在抗寒體質,也很聰明的擁有外在的禦寒本領。
風刀霜劍嚴相逼,也沒什麼事兒的!「火球」(也叫火盆)這時候,就會義不容辭的挺身而出,和你結成抗寒統一戰線,禦敵於數九嚴寒之中。烤火,當然是過去時代冬天到來時禦寒的必殺技。像今天地暖,空調之類的取暖設備一樣,擁有火盆,是過去那個時代過冬的標配。樹木屑稻穀殼,在牆角蟄伏了幾個月乃至幾季,到了嚴冬就會及時甦醒過來。它們是過去農家豢養的門客,雖屬雞鳴狗盜之徒,但到了主人遇到危難之時,便「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它們大義凜然地投身於火盆底層,接受灶膛餘火的炙烤,出演一部火熱的歷史大劇。而灶膛裡煮飯做菜後留下的餘火,被小心翼翼地耙出來,放於殼屑之上,壓實板結,發揮革命的餘熱。
一「球」(盆)在手,值得擁有。擁有火球,你就儼然成為一個來自火星的你了。即使你身穿的衣褲,勢單力薄,甚至鞋襪也漏洞百出,但只要你一靠近火盆,你剛剛凍得烏紫的臉就立刻鮮活紅潤起來。仿佛剛才丟進火球裡的豆粒或者山芋頭,瞬間易名為還魂丹,救你於生死危急存亡之秋也。
當然,細碎的稻穀殼與草木屑,不是最佳的生火材料。不僅是因為這些生火材料的使用壽命太短,還因為那些丟進去的豆粒或者山芋頭,很容易因為個頭矮小而被同化,以至於眼睜睜看著它們最終葬身火海。這樣不僅不能吃到還魂丹,而且還很可能被焦煙燻得涕淚橫飛。是不是有點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尷尬呢?
當然很少有用木炭烤火的!如果有的話,那肯定是生活在唐朝白居易時代的皇宮裡,而且還要有「黃衣使者白衫兒」去街頭巧取豪奪。饑寒交迫的老百姓,是不會這麼奢侈和霸道的。不過我們的父輩,可以缺衣少食,就是從來不缺勤勞智慧的。聰明的父母,就會在冬季來臨之前,劈樹剖柴,儲備一些上等的柴火,俗稱「硬柴」,就像貨幣中的「硬通貨」一下,撐起你說話的腰杆子……硬柴先要在灶膛裡熊熊燃燒,煮飯做菜然後才發揮餘熱的。當是時,那些舔著鍋底的火舌,映得孩子們的臉通紅通紅的。似乎點燃的不是木柴,而是孩子們的興奮勁兒,大家似乎感受到了火盆裡的溫暖,也看見了小心放置在木柴棒的還魂丹了。就等著時機成熟,大家就一邊烤著火,一邊從火盆裡掏出半生不熟但是依然香噴噴的食物,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了!
當然,過去時代的木柴也不是很多的。就是有,老百姓一般也是要挑到街上去賣掉換些家用的油鹽。於是就會有一種「新型實用型」的生火材料應運而生。那種材料,小名叫牛屎粑粑,大名也叫牛屎粑粑。它們的父母——牛們,將它們生產出來後,無法「風雅頌賦比興」,哪裡還能給它們取個意義深遠的名號呢?整日的田間勞作,已經消耗掉了牛們的太多精力了,只好聽之任之。牛糞被棄在田間地頭,或者臥在牛欄裡,有礙觀瞻。不知道是誰的新發現,這些呆頭呆腦的牛糞,被做成塊狀,巴在農家牆壁上或者山坡石頭上,被風風乾,被太陽曬乾,就有了陽光的味道。生起火來,不僅僅火力均勻,而且也沒有煙燻火燎之虞,還會發出青草的香味……所以,那時候湖區農家的牆壁上,常常巴著一排排烏溜溜的牛糞粑粑,蔚為大觀,不足為奇了!
有了火盆烤火,冬天的農家院落,煙火氣息就旺起來了。孩子們圍著火盆,嘰嘰喳喳,仿佛火盆裡盛放的不是火種而是可口的稻穀,而他們是快活的小鳥;婦女們多坐在火盆旁邊,一邊穿針引線,一邊家長裡短,不知道是誰家的故事引得她們一陣陣咯咯笑起來;男人們,很少能賦閒在家,多在田間地頭忙碌,「一年之計在於春」,也在於冬,他們需要打理麥苗和油菜,或者鬆土蓄水……但他們在火盆邊也留了一個心事,就是讓他們在讀的孩子,好好坐在火盆邊,讀書作業。那是他們真正的莊稼,是他們一輩子的希望。
天晚了,夜寒更甚。「布衾多年冷似鐵」,細心的媽媽會提前將火球暖和暖和床被,等孩子們洗漱完畢,鑽進被窩,那就可以做一個溫暖的夢了。等媽媽將孩子們換下來的鞋襪,洗好後的衣服在火球上擱置妥善,火球繼續工作,直到天明。有時候,夜尿的孩子來不及解決內急問題,隨床小便,媽媽們會大聲呵斥孩子的不爭氣,有時候也會拍的一聲打在孩子的屁股上,惹的迷迷糊糊的孩子啼哭幾聲。這時候,火盆就會及時伸出援手,幫忙將被褥烤乾,拯救被褥於水深之中……只要一息尚存,革命尚未成功,火球一直努力!
當然,同鄉間的孩子一樣,火球(盆)也偶有淘氣的時候。也許是在腳下,被久未換洗的鞋襪身上那不堪的氣味燻得頭昏腦脹吧,火球也會在不經意間生出一股「怨氣」,仿佛是生熱的底料裡藏有一顆「煙霧彈」,猝不及防地爆裂,從草木灰裡冒出的煙霧瞬間襲擊了人的眼睛,燻得人淚眼婆娑,看不清書上的字句了。母親在這時候,就會及時出現在身邊,給火盆表面撒上一層薄薄的灰土處理一下,火盆就乖乖聽話了,一邊安靜地看護著孩子們安靜地看著書,一邊安靜地散發著熱量。有些時候,火盆估計是感到被人冷落了,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燃著了鋪在上面的衣物,以棉紗的焦味製造一番人們的驚慌失措,然後就有大人會說,水火無情須小心謹慎之類的話來……
仿佛是夜晚的更聲,伴隨著「小心火燭」的提醒,漸漸遠去,火盆也隨著時代的進步,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可遠去的火盆,一直蹲守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就那樣溫暖了過去時代的冬天,也溫暖了我們整個貧寒的孩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