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人都說以前很窮,但是很快樂呢?沒錢的時候,只要一點點小事或者小東西就能讓自己快樂,有錢以後想要更多、更好,到一定的時候總決地滿足不了自己,所以不再快樂,因為以前大家都窮,在一個層次裡面,貧富差距不大,沒有所謂的攀比之風,而且人的欲望也比較低。現在社會科技發展太快了,加上各種奢飾品和媒體流量充斥著人們的周圍,導致大家都看得見,所以人的欲望就越來越多,而自身經濟和思想卻沒有跟上!
人總是選擇性地記住某些東西,加深對某個東西的好感。覺得小時候的冰棍好吃,讓他吃三天,他就膩了,覺得好吃,只不過是因為那是無聊的歲月裡,能吃到的最好的東西罷了。假如把今天的冰糕給那時候的你,你覺得哪個好吃?只記得冰棍好吃,不記得挨餓,不記得父母總是出門借錢,不記得才八九歲就下地幹活,不記得一望無際的莊稼,不記得三天都鋤不完的草?以前很窮,雖然偶爾快樂,但是大多數都在為明日生活發愁。
以前窮、快樂是跟現在不窮、不快樂對比而言,關鍵點不在於以前窮且快樂,而在於以前的窮帶來了物質及其他方面的匱乏,擁有得少而容易輕易得到滿足,比較容易獲得簡單的快樂。現在不窮了,擁有的自然多了,心中的欲望越來越難以得到滿足,所以失去了簡單的快樂。 好比小時候我們因為一根香蕉冰棍而快樂無比,現在價格再高昂口感再舒爽的冰激淋也無法讓我們心生歡喜。
貧富差距不大,大家都差不多,心裡沒落差。人感到不快樂的大部分原因是比較出來的,幸福感也是通過對比得出來的。無憂無慮,沒心沒肺,逝去的總是美好的,因為已經付出和收穫,未來沒來,即使可期,尚需付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前的人能吃飽飯就是最大的滿足了。現在的人吃好,耍好,玩好。物資的極大富裕,科技的極大發展,讓人們的欲望不斷繁衍,多到自己都受不了。
以前我們的視野有限,我們只是看到我們周圍的人們的生活,而大多數人的生活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可謂微乎其微。我們說同樣的話,吃同樣的飯,穿同樣的衣服,我們沒有看不起誰,當然也沒有被誰看不起。我們猶如井底之蛙,根本想像不出世界的遼闊與博大,正想像不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現在,有了電視電腦,這些現代化的工具將世界最豐富最美好的一面推到了我眼前,我才知道,我來這世界上還有漢堡包,還有披薩,那我還會認同手中僅有的韭菜包嗎?
以前很窮,記憶中不快樂的時候佔了大多數,看著母親起早貪黑,嚴寒酷暑,一年到頭的勞動成果就為了給我們交幾百塊錢的學費,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過年經常連肉都沒吃得上,這就是不快樂的時光。但是也有快樂的時光,比如穿上了新衣服,比如過年吃了一頓肉。因為以前的快樂成本很低。知道的少,所以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