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馮雙民。按照市委「黃河朗讀」活動的要求,我再次認真拜讀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使自己的靈魂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啟迪和強烈的震撼。
司馬遷忍辱著史的人格力量和蔑視皇權的傲人風骨更加深深地根植到了我的血脈之中。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好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公元前91年,漢武帝認為任安在「戾太子事件」中,「坐觀成敗」,「有不忠之心」,被冤判入獄,獲罪待斬。
任安在獲罪的前幾年曾經寫信給他的好友司馬遷,希望他要盡「推賢進士之義」,為朝廷推薦賢能人才。直到任安入獄臨刑前,司馬遷才匆匆寫了這麼一封著名的回信——《報任安書》。
司馬遷為什麼沒有立即給任安覆信,而是在任安獲罪赴刑之前匆匆回信呢?
我竊以為,應該是因任安的突然遭遇與司馬遷自己的遭遇引起了思想感情上同悲同仇,同恨同憤的強烈共鳴,先生推己及人,觸景生情,噴薄的憤懣傾注筆端,洋洋灑灑揮毫千言。
司馬遷作《報任安書》,訴說自己無辜受刑的悲憤,表達隱忍苟活、發憤著書的決心。這封書信,深刻表明了司馬遷的人生觀、創作觀、《史記》觀,是了解司馬遷和《史記》極其重要的珍貴資料。
司馬遷把著述當成實現人生價值、與現實抗爭最重要、而且是唯一的手段。
他寫作《史記》,不僅是為了記載歷史,而且要通過《史記》一書,全面總結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考察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原因和規律,創立自成體系的思想學說。
帶著這樣的目的,他蒙垢含羞,發憤著書,用一部五十餘萬言的鴻篇巨著,在中華文明史上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報任安書》不僅對研究司馬遷的思想及《史記》的寫作動機和完成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視為天下奇文,可與《離騷》相媲美。
在誦讀《報任安書》的過程中,我首先被其磅礴壯闊、摧肝裂膽的氣勢所震撼!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作者長久鬱積在心中的悲傷和噴薄的激憤情感。
如敘述腐刑的極辱,連用了八個「其次」,層層深入,一氣貫下,最後逼出「最下腐刑極矣」,猶如一道道閘門,將司馬遷心中深沉的悲憤噴湧而出,如排山倒海,一瀉千裡、撼天動地、氣勢壯闊,令人驚嘆!
隨著誦讀的深入,我更被先生縱橫捭闔,波瀾起伏的巨筆所震驚!作者是坦率的,內心的矛盾又是十分複雜的。
遙想先生刑餘之夜,握髮錐心,肝膽欲裂,五內俱焚!腸一日而九回,魂一夕而九逝!每念斯恥,莫不冷汗涔涔、溼透衣背!
如泣如訴的語言,將其內心久積的痛苦與怨憤表現得纖毫畢現、淋漓盡致,如火山爆發,似江濤滾滾。
誦讀結束以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長時間為先生所遭受的殘酷刑罰而震怒!
這篇書信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旁徵博引,時而欲言又止。可謂字字滴血,聲聲衷腸,氣貫長虹,催人淚下。
其描寫悲憤之情、愧恨之心、錐骨之痛,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已至極致,非大手筆而不能為之也。
司馬遷在信中寫下了一段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闕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作也。」這段話早已成為激勵人們在逆境中奮發作為的思想戰鼓和精神號角。
作為一個鍾情於韓城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政協學人,作為一個根脈在芝水河畔、司馬故裡馮姓後裔,我對先人司馬遷有著超乎常人的感情。
我在閱讀《報任安書》的過程中,常常飽含著辛酸而複雜的淚水,不僅為太史公倔強而屈辱的一生,更為太史公不知所終的人生迷局,扼腕嘆息!
中華文明五千載,他一人就獨寫三千年!而有關他自身的傳記卻少之又少,鳳毛麟角。
悲哉!痛哉!
他為中華寫信史,無人為他作傳記!這不能不說是我們華夏民族一個巨大的缺憾和「國殤」!
每每念此,我也只能捶胸頓足、悲歌當哭、仰天長嘆!
要深入了解司馬遷,就不能不讀《報任安書》。理解不透《報任安書》,就無法解讀司馬遷,更難以體會司馬遷以多大的毅力克服死的欲望,隱忍苟活,書寫信使,完成巨著。
每讀《報任安書》,我常常覺得絲絲涼意寒浸骨髓,陣陣刺痛如芒在背,一個人活在塵世幾十年,坎坎坷坷經風雨,有時活著真不易,有時死去更艱難,但像先生這樣為了心中的理想,忍辱苟活,想死而不能死,更是超乎尋常的難乎其難!
司馬遷面對「天災」「人禍」、蒙冤受辱,不甘沉淪。
他剛正不阿,不虛美、不隱惡,砥礪奮進,自強不息,效《春秋》而成《史記》,不求名而名滿天下,生也無悔,死重泰山!
其言其行,其德其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既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品德及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更是我們今天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引領黃河經濟帶協同發展,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高地!
今天,五十萬韓城兒女,繼承司馬遷的傲人風骨,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矢志不渝,勇於擔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以黃河為墨,把韓原當紙,擼起袖子加油幹,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爭創一流的錦繡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