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
文/蔡朝陽
8月31日,我在寧波青林灣小區的紙飛機童書館裡做了一次《我家有個小學生》的分享。因為這個小學生剛要讀初中了,於是我急著趕回家,匆匆忙忙的。橙子老師說,講的人沒講夠,聽的人也沒聽夠。遺憾,希望下次再有機會。
跟橙子老師認識很多年了。一般開童書館的,大多是因為成了媽媽。橙子老師也差不多,當了媽媽,開始給孩子讀書,就這樣喜歡上了童書,於是成為了一個童書館的館主。像這樣上賊船的,不在少數——其實我也是這樣,自己挖的坑,流著淚也要跳下去。
然而,橙子老師了不起的是,她就這麼做下去了,披荊斬棘地做下去,做到有聲有色,做到頗有影響力,一直好生敬佩。
然而,我跟橙子老師一直在談論的,卻是一個話題:讀那麼多書,究竟有什麼用?
在不久前的一次採訪中,橙子被問到了這個問題。橙子的那位著名的愛妻牌先生說,讀了很多書,別的不管,至少我們家裡,大家都會心平氣和。這個回答,應該給滿分。
這個接地氣的回答,也讓我想起了愛麗絲•奧茲瑪《為愛朗讀》這本書。
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這個「為愛朗讀」的連勝計劃,持續了3218天,風雨無阻,一日不曾停息。那麼,有什麼用呢?
確實,這個提問,真叫人無言以對。
讀書有什麼用?讀書能有什麼用?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就默默地走開了,道不同不相為謀,說再多也是浪費口水。
但我今天卻想從愛麗絲和他爸爸的兩個層面,分別來談談讀書有什麼用。
先來談愛麗絲•奧茲瑪。
按說,愛麗絲•奧茲瑪的童年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幸福。從書裡愛麗絲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大概。比如,愛麗絲生活在離異家庭,她媽媽在她9歲那年的感恩節,當著愛麗絲的面,離家出走了。
再比如,愛麗絲的爸爸媽媽一直不擅理財,是以父母兩人雖都有工作,但是卻經常捉襟見肘。他們連吃一頓麥當勞都覺得奢侈。
還有呢,有一段時間,愛麗絲特別擔心甘迺迪總統的屍體會出現在她的房間裡,每個晚上都在恐懼中度過。這一段我覺得爸爸教育有失誤,不夠了解孩子在擔心什麼,沒有很好的幫到孩子。
還有呢,青春期性教育,這個爸爸也做得不夠好。《為愛朗讀》裡有很幽默的回憶。
總之,在我看來,愛麗絲出生在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家庭。可是呢,用本書的策劃人塗塗說的那句話:通過為愛朗讀,愛麗絲終於長成了一個平凡的姑娘。
這句話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些父母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的,在孩子的童年時代,我們不可能不帶給孩子這樣那樣的傷痕。絕大多數是無意的,有些甚至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造成的,但影響不可挽回。就像愛麗絲成長的家庭,也一樣帶給她各種傷痕。
但是,愛麗絲成了一個平凡的姑娘。這個平凡又是什麼意思呢,平凡就是普通、平常。一方面,愛麗絲沒有大紅大紫,沒有大發其財,沒有發生那種因為讀了好多書,成為了絕世天才那種神話。另一方面,也沒有因為童年的陰影,而長殘了。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讀者,我在讀《為愛朗讀》時,是很有代入感的。尤其是愛麗絲的童年,總是有家境貧寒、父母離異這樣的事實橫亙在我們讀者面前。她連一條畢業舞會的裙子都買不起。按道理一個女孩子的畢業舞會,這件禮服總要媽媽來安排的,她同學家同樣家境貧寒,媽媽卻會不惜一切,斥巨資給女兒買一條價值500美元的裙子。而愛麗絲呢,媽媽不管,爸爸不懂,只好自己奔波。幸好因為一個好心的店員推薦,才買到了一件價值15美元的、有點破損的禮服。
在一個中國讀者看來,貧窮、單親、無可克服的恐懼、不被重視……這些都是非常負面的因素。甚至,在有些人看來,愛麗絲身上擁有全部的loser的童年印記。要是在中國,愛麗絲完全可能是一個留守兒童吧。可是呢,即便有各種匱乏,唯一不匱乏的,就是愛。以及所有全部——用朗讀堆積起來的精神維度。
然而,我看到的更重要的一點是什麼,是這個愛麗絲,她特別熱愛生活,性格開朗陽光。愛麗絲擁有兩種難能可貴的能力。一種是愛的能力;另一種是獲得幸福的能力。她擁有一種超越平常的獲得幸福的能力。
這也是我從《為愛朗讀》裡得到的重要啟示,可以來回答之前他人提出的問題。
要問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塑造了愛麗絲的全部完整的心靈世界,從而使得這個女孩子,不匱乏於愛,也不匱乏於去愛,並能從日常的生活中,去勇敢追求並享受幸福——這個回復,夠不夠?
即便從世俗功利成功學的角度看,讀書也有大用。
愛麗絲寫了一本暢銷書,《為愛朗讀》一紙風行。被譯成多國文字,所到之處,激起了家長們強烈的共鳴。這何嘗不是一種有用?
至於克羅齊納這位爸爸,最新照片上,他已經頭髮全白了。有讀者問《為愛朗讀》的責編李潔老師。為什麼,這位爸爸就不能再成功一點,他一輩子只是一個小學的圖書館工作人員,他的人生,唯有朗讀,是不是很失敗?
可是,人生短暫,所求者何?你所謂的成功,究竟是指什麼?在我看來,克羅齊納的人生,沒有再比他更成功的了。原因有二。
首先,克羅齊納一輩子都在從事他最熱愛的事業:為愛朗讀。他為女兒朗讀;他為學校的孩子們朗讀;退休後,他去養老院,為老人們朗讀;當他成為外祖父,又開始為外孫女朗讀。
請問,你都那麼成功了,你有沒有將你的生命,哪怕有短短的一段,活到你自己最熱愛的事業上?
其次,克羅齊納擁有最好的生命禮物,就是一對跟他親密無間的女兒。尤其是愛麗絲,在各種匱乏的成長歲月裡,唯一不匱乏的就是爸爸的專注陪伴。這使得他們的父女關係,親密無間,舒服自然。即便在那一年之後,因為吵架,愛麗絲再也不會把腦袋擱在爸爸的肩膀上了。但在心靈上,他們毫無隔閡,從未分開過。
這裡我想提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育兒,所求者何?究竟是為了這一段關係和旅程,還是為了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說實話,克羅齊納這個爸爸,確實很笨拙。我在讀《為愛朗讀》時,有時候也會偷偷地責怪這位爸爸,為什麼不能更積極一點,為什麼不能更進擊一點點,哪怕只是為了女兒,你也可以將生活打理得更好呀!
然而這只是我的理解,克羅齊納自有他自己的生活。讀完全書,我看到兩個字:接納。克羅齊納接納了這一切,愛麗絲也接納了這一切。
就像他們結束連勝計劃的第3170天,那天,就是愛麗絲的畢業舞會。晚上,出發之前,愛麗絲穿著舞會的盛裝——她15美元買回來的禮服,偎依在父親的身邊。這個晚上,他們讀的《老古玩店》。
「當我們被拋下時……」愛麗絲相信她聽到了爸爸在說:「當我們被拋下時,你才9歲。你喜歡在緊張時咬頭髮,討厭男孩和裙子。而我也害怕當一位單身父親。」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忍不住要淚崩。因為,愛麗絲說出了這句話,就意味著,她理解了爸爸,也理解了媽媽,從而,從現在開始,她將療愈她自己。
本文的標題是有意為之。我看過許知遠的一組表情包,其中有一張一臉懵逼的,旁白說的是: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很有喜劇效果。
這話配許知遠,還滿合適的。在大眾都棄絕精英,擁抱市場的時候,「讀聖賢書,所為何來」的詰問,就像佛門獅吼。
然而人非聖賢,愛麗絲也是個普通女孩,何來聖賢?當然,人非聖賢也可以寫書,也可以閱讀。那麼,讀書有什麼用呢?所為何來呢?
我的朋友李崢嶸老師剛給《為愛朗讀》寫了一篇書評,裡面說了一句格言:「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透過來的地方,故事就是照亮這世界的光。」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