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樂何事?

2021-03-05 雲在讀書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宋·周敦頤

           

   

小時候,「背誦並默寫」《愛蓮說》,覺得簡潔明了,很容易,而且蓮花那麼美,我也很喜歡啊,無意中,覺得作者分外親近。

等知道周子有多厲害的時候,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了。周子小時候就是個神童,沒人知道誰教過他、他怎麼讀書的,傳說他14歲時就領悟了宇宙、人間的大道,即「月巖悟道」。因為傳言的師承時間都對不上,後世為他作傳時,只好說他「生而知之,默契道體」。朱熹如此博學多聞,又距他年代不遠,也說他「莫知其師傳之所自。」他傳世的著作不多,只有《通書》、《太極圖說》及若干詩文,都如《愛蓮說》一樣,極盡簡潔。

他30歲的時候,偶遇程顥、程頤的父親程珦,程珦對他一見傾心、驚為天人,馬上讓兩個兒子拜他為師,當時程顥15歲,程頤14歲。周子問了程顥一個流傳千古的問題: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

程顥沒有記載自己回答了什麼,只是說,他見到周子之後,每每想起論語之中的一則故事,曾點說自己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他經常與周子吟風弄月以歸,孔子與曾點也不過如此吧(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而且,跟周子學習之後,他開始厭惡科舉,立下了尋求世間大道的志向(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

那麼,孔子、顏子、周子這些聖人們,所樂何事?

從外在看,他們仿佛都不大幸福。孔子出生時就沒了父親,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家裡窮,什麼苦活累活都得幹,到了17歲,母親也去世了,之後一生漂泊,理想也無處實現。顏回更是一簞食,一瓢飲,居住在陋巷中,年紀輕輕就病死了,連像樣的棺材都置不起。周敦頤好一些,但1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投奔了舅舅。舅舅非常喜歡他,對他比自己的孩子還要好,知道他喜歡蓮花,就在湖裡種了很多白蓮。可是,他20歲時,舅舅去世了。次年,他21歲時,相依為命的母親也去世了。42歲時,妻子去世。

這樣的人生,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但他們的確是快樂的。孔子「有朋自遠方來」樂,看著學生成長樂,哪怕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快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周子認為,顏回之樂,是聞道之樂,那是天地間最大的快樂,他在《通書》裡寫道:「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那周子所樂,又是何事呢?


     他似乎比孔子、顏回還要快樂,大及宇宙自然,小及一草一木。可徜徉於山水之間,可與友人縱情長談。可青燈黃卷,品天地無言真意;可政事精絕,斷世間冤屈生死。他追溯天地萬物的規律,探尋修齊治平的路徑,也沒有忘記細細欣賞窗前的草木萌發、生意盎然。他讀書時,窗前雜草蓬勃。有人問他,他說,這草「與自家意思一般。」

他的弟子程顥深得其意,窗前也是茂草覆砌,有人勸他芟了,他說:「欲常見造物生意。」程顥還建了一個盆池,養了幾尾小魚,時不時就去看看,說「欲觀萬物自得意。」這些野草、小魚,與自己一樣,都是造物化育,看它們生生不息,不亦樂乎?程顥有首詩《秋日》:「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靜觀萬物,從容自得,四季美景,思緒馳騁,不亦樂乎?

一千多年過去,我無法想像出周子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如此春風化雨、陽光和煦,凡接近的,皆被感染。黃庭堅說他「人品甚高,襟懷灑落,如光風霽月」。他的妻兄蒲宗孟見了他,與他聊了三天三夜,讚嘆說,這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世有斯人與)!次年就讓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王安石自稱「通儒」,遇到他,聊了幾日夜,分開之後仍反覆思考,以至廢寢忘食。清代張伯行說他「春風和氣,隨時發見。故當其出,則政事精絕,宦業過人。當其處,則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

聖人已逝。後世之人,幸有他的書、圖可讀,仿佛千年時光亦可穿越。縱然「書不盡言,圖不盡意」,然「風月無邊,庭草交翠」,這天地之間的無字之書,亙古常在,訴說的不都是他們曾抵達過的快樂之境嗎?

 

千秋識得先生意,庭草不除月滿窗。 

 

               

相關焦點

  •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說起文天祥,人人都知道他以身殉國,視死如歸,都知道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卻很少有人知道,前半生的文狀元也是獨愛李商隱的慵懶、朦朧之美,隱居文山之後,更是歌酒度日,不太理會這個世界。突然,世變日亟,文狀元變成了文丞相。
  • 菜根禪話五: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正因為對於正義的堅持,到了極致,所以他道德的光芒,也就到了極致。「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我們讀聖賢書,學來學去,在學什麼呢?剛才有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德化的教育,是把關於人的作育、人的德行培養放在第一位的,以德為本。我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 萬古神帝:昊天因何事猶豫不決?老樵夫所講的宇宙災難是什麼?
    但是,為什麼不能站在昊天是正派,天庭界所戰(排除部分星恆天神靈的惡劣所作所為)是為了正義而戰的角度去分析去分析呢?或許會得到一個截然相反的結局。在章節《陣法出世》中,小說的開頭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詮釋了星恆天之戰,在這裡,趙公明和老樵夫有著多年的交情,天尊和釣魚老頭也並非生死對立,一切都如同一盤棋,靜靜地躺在那兒,究竟是勝,失敗,聽天命,盡人意。
  • 霹靂:樂尋遠功體盡散,真的沒人能保住他嗎?
    樂尋遠功體盡散,面對眾人責難,冷笑不語! 囚籠內,樂尋遠面對遂無端最後疑問,苦笑道:「若我承認是我作為,你會怎麼看我呢」,再無言語。遂無端望著好友心情複雜。群情激憤之下,欲處以五石分屍之刑。遂無端雖是心急如焚,卻是毫無辦法。面對即將招逢厄難的好友他將有何作為?邢場內,面對死亡,樂尋遠泠然以對。儈子手正欲行刑,遂無端意欲上前,卻被雲忘歸所阻。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本章的後半部分所講的仁和前面治國的明智並非無關,和往期的很多章節一樣,這一章裡樊遲所問也不一定是在同一時間,還是因為二者之間存在著聯繫,才被《論語》的編輯們放在一起的。首先,後半部分的表層意義在於,仁德的獲得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前提下,只是知道仁、懂得仁,而沒有轉化為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效,那就不能稱其為仁。
  •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再談《為愛朗讀》文/蔡朝陽 8月31日,我在寧波青林灣小區的紙飛機童書館裡做了一次
  • 問2019年命主發生何事
    問2019年命主發生何事第二張盤凡徒弟或網友(專業預測師除外)感覺自己能斷準的,在我微信朋友圈這篇文章下留言,告訴我你覺得這年發生啥事但必須易理具有說服性
  • 傷感的古風句子,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14、月殘缺,星辰淡;削梧桐,作七弦,悲歌無人和;聽者樂,知音難覓;借問殘月,知我者幾人;曲終斷弦不復鳴,獨乘孤舟尋知音。「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引無數國人扼腕垂首、唏噓感嘆。《納蘭詞》,充滿了哀婉、沉鬱的氣息,飽含著對社會、對人生、對命運、對愛情的憂患意識。
  • 靈魂樂所蘊含的渾厚靈魂(下)
    這家公司所創作的音樂——摩城音樂,和靈魂樂在1960年代同時期發展起來。位於底特律的摩城音樂博物館1960年代末,摩城公司從一家小小的獨立製作公司,發展成由黑人擁有的全美最大的唱片公司。它的唱片銷量在1960年代超過了美國任何一家唱片公司。
  • 你以何事為業?|約拿書注釋(加爾文)
    你以何事為業?你從哪裡來?你是哪一國?屬哪一族的人?」他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 神。」(約拿書1:8-9)當籤落到約拿身上,他們毫不懷疑約拿就是那個有罪之人,就好像他被證明一百次有罪一樣確定。他們摯籤就表明他們相信籤能消除疑慮,顯明有罪之人的罪。他們既如此堅信,事實又由籤顯明,他們開始質問約拿做了什麼:他們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
  •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記2017全球同祭孔·「我心中的孔子」徵文大賽,高二·六班穆澄融榮獲一等獎
    他居安樂貧、淡薄名利,他給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點讚,甚至自己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也",所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個思想也啟發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學嗎?可見,低調是做人之本。  我心中的孔子,是個暖男教師。
  • 為「大侄子」樂尋遠打call,小番外一篇
    樂尋遠:「你是不是將所有人都想得太好了」或許他們永遠也無法明白彼此的想法吧!可這依然不影響他們是最好的朋友。邃無端願意相信樂尋遠,原諒樂尋遠,成為樂尋遠唯一的朋友。而以至於樂尋遠後來歷經辛苦終於成為地位尊貴的武林盟主時,在邃無端身陷險境時,樂尋遠毫不猶豫為他擋下鬼域女帝致命一擊,身受重傷,不得已操縱的邪染爆發,身份暴露,走上絕路。
  • 納蘭的《浣溪沙》,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裡憶平生。 首先,我們先看第一句的「殘雪凝輝冷畫屏」。如果我再說出一句:「昨夜風兼雨,簾帷颯颯秋聲」,你是不是感覺到有何相通之處?其實啊,納蘭一生最喜愛的詞人就是李煜李後主。他自己也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可見,納蘭對李煜是多麼的崇拜。
  • 讀聖賢書 所學何事
    我們難道不是由我們讀過的書、經歷的事所構成?閱讀能夠帶你進入一隻鳥或者一個異國人的眼光看世界,使你的世界被擴展開來,不限於當下的時間和空間,這才能夠幫助你突破那個有限的當下的我。作者以一個美國記者的身份,深度參與到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階段中最廣大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從一個不曾想到的角度描繪著他所看到的不可思議的一切,那些人與事、魔幻與現實會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無比的陌生卻又熟悉。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所理解的中國很多只是抽象的,泛泛而談的,不真實的,而作者所經歷的,是那個最接地氣的中國。紀實的題材,加上作者的美式幽默,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強推。
  •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不要憤怒,憤怒會降低一個人的智慧。也不要恨自個兒的敵人,因為仇恨會令你喪失判斷力。
  •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什麼意思?
    「人生若只如初見」,前半句意思淺顯易懂,很多人都知道,後半句「何事秋風悲畫扇」卻略顯拗口。這句話整體的意思是「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處該多美好,那樣就不會有現在的離別相思悽涼之苦了。」這句話出自於清代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 大唐的遊樂園,樂遊原如何成為了詩人們的網紅打卡地?
    在唐代的長安城,也是勝景如雲,而眾多名勝之中,一定要講講樂遊原。 俯瞰長安的黃金視角——樂遊原 提到樂遊原,很多人印象中它是李商隱的一首詩,其實,它是一個地方,也就是李商隱「驅車登古原」所去的地方。 為什麼說它是「古原」呢?原來,早在先秦時期,樂遊原就已經作為王室貴族遊獵消遣的場所。秦時成為皇家園林,稱作「宜春苑」。
  • 羋月傳:羋月犯下何事?惹來楚威後處處為難,宮內寸步難行
    羋月傳:羋月犯下何事?惹來楚威後處處為難,宮內寸步難行在劇中楚威後對於羋月十分的不喜愛,緣由不僅是她有個霸星傳言。更多的原因是楚威王對她的過度寵愛,在眾多的公主中,只有她有特殊對待。並且還被楚威王親自賜名,在後宮中這是極其的恩寵。
  • 人生若只如初見下一句是什麼 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解讀
    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意思有何深意?電視劇《人生若如初相見》劇名到底是怎麼來的?劇名出自納蘭性德的《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這首詩和電視劇又有什麼關係呢?電視劇《人生若只如初見》講述的是一個民國三角戀故事,女主角秦桑和男主易連愷、驪望平之間的關係糾葛成為全劇一大看點,而說起這部劇的劇名出處,正是納蘭性德的經典名詩《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 何事慌張,慢心歡喜
    Qiěmàn【何事慌張。慢心歡喜】且慢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