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公眾號的第13篇文章
我不懂人們為什麼不買書,因為這是全世界最划得來的東西。
--唐諾
前言
今早,看了《十三邀》第三季許知遠採訪唐諾的這一集,感慨非常多。
唐諾,臺灣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少有的職業讀書人」。著有《盡頭》 《讀者時代》 《文字的故事》 《閱讀的故事》 《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等。
每天坐在咖啡館,幾杯咖啡,兩頓飯,讀書,寫字,這是他幾十年生活的全部。用現代社會的成功觀來衡量,他是失敗的,他甚至是一個現代生活的逃逸者,每天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他似乎是一道隱藏在時代巨大陰影下的微光,堅持著人文主義的理想和純真。我雖無意某種主義,但他的思想和語言深深打動了我,仿佛那是我想要活成的樣子。
以下部分內容摘錄自他們的對話,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形成了以下這些文字。
臺灣與火雞
唐諾說:臺灣在漸漸熄滅,漸漸冷清。由於中國歷史的風雲際會,臺灣這個地方出現在了一個奇怪的歷史位置(曾經是世界五強)。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把一個大國的靈魂藏在了小小的身體裡。臺灣似乎現在完全不關心歷史,不關心世界,有一種虛無感,有一种放棄感,或者說所謂的小確幸。臺灣過去有一種氛圍,就是大家覺得今天會比昨天好,明天會比今天好,所以在錢上也非常慷慨,反正明天會賺更多。
這像極了現在的我們。我們這一代人生長於中國最好的年華,時代的巨浪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是處在浪潮之巔,享受了早先一輩不敢想像的一切,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我們喪失了某種歷史危機感。我們習慣了明天會更好。
人類是預期管理動物,每一個當下的決定和判斷都依賴對未來的某種假設,但我不禁試問,誰曾允諾你一個更好的明天?當對於某樣事物的預期打的太滿時,迎接你的往往不是快樂,而是脆弱。
談起這個我又想到了塔勒布書裡的「火雞」故事:一開始火雞在雞棚裡的時候,每天早上農夫會帶著一碗玉米來餵它。假以時日,火雞對此形成了習慣,每天早上聽到農夫走近雞棚的聲音,它就知道開飯的時間到了。漸漸的,火雞總結出一個規律:只要農夫走近,就是自己吃大餐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它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候。
到了感恩節那天,農夫像往常一樣走近雞棚,火雞像往常一樣歡呼雀躍。但是火雞沒有想到的是,農夫手裡拿的不是玉米,而是一把斧子。可憐的火雞,在死到臨頭可能也沒有明白,為什麼自己總結出的「農夫來,有米吃」的規律不靈了。
火雞問題的本質,是我們的認知和思維局限,如果不想成為那隻火雞,最好得跳出自身的小框架,以更宏大的視角來觀察和體會,而不是一句簡單的明天會更好來聊以自慰。
人與書
書是我認為目前最划算的東西。一個偉大的寫作者、思想者,每天辛勤勞作,最終留下的可能也就是幾本書(個位數),而每本書的價格在國內平均只要40-50元,你只要花個幾百塊,就能與在某個領域大概率領先你不止一個身位的人進行一場深度對話,你能看到其畢竟一生心血所擠出的感悟和精華,這個難道不動人嗎?當閱讀一本好書時,腦門深處一次次產生的共快感,一次次直擊內心的靈魂拷問,難道不興奮嗎?
當然看書買書不限於形式,電子書也是一種很好的模式,雖然我還從未花錢買過任何一本電子書,但電子書形式有他存在的意義,至少我覺得在一些碎片化且不宜帶書的時間和地點,電子書很方便。
以我目前的認知,紙質書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抖一個機靈,在我看來,父母的書房可能是孩子最好的學區房(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個獨立的書房,還是一件挺奢侈的事,但值得)。我無意去強行規定我的孩子必須看我看過的書,但我相信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會深刻的影響和改變孩子的一生,包括看過的書以及看書的習慣。
我們是誰?我們難道不是由我們讀過的書、經歷的事所構成?閱讀能夠帶你進入一隻鳥或者一個異國人的眼光看世界,使你的世界被擴展開來,不限於當下的時間和空間,這才能夠幫助你突破那個有限的當下的我。
力量與悲哀
我很喜歡許知遠那種帶著偏見看世界的態度,我同意並深刻的認識到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不那麼有質感的時代,這個時代似乎不需要哲學家,不需要詩人(你能說出幾個國內的現代詩人現代哲學家嗎),代替他們的是一個個巨型企業的掌門人,一個個創新企業的奇蹟故事(人人都知道馬雲、馬化騰、董明珠、王石),商業上的成功、物質世界的追求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如果追問現代社會的共同語言是什麼,那麼答案很可能就是貨幣。
你離開自己的國度去往一個地方,你能把錢兌換成當地貨幣,當地人便會友善地接待你,這完全是一種新的共同語言,也是人類最狂野大膽的想像力和雄心。這玩意兒的誘惑力太大,一切皆可貨幣化。人類在用自己創造的工具欺騙自己,就像那位想用手抓頭髮把自己提起來的人。
許知遠在北京開了幾家書店,名字叫單向街,取自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單向街》,書店的宗旨是We Read The World,旨在為年輕人、愛書的人提供一個可閱讀的環境,經常會搞一些檔次較高的講座,但免費。然而今年2月底,受疫情影響,單向街的收入下滑了80%,瀕臨倒閉,只能求助於「粉絲」捐款。一位粉絲留言說,「沒有一座書店會成為精神的孤島,拯救書店,也是拯救自己的精神世界。」
單向街的困境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無法商業化就無法生存,這是這個時代的力量,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未來的世界,資本主義的機器不可避免地將替代人類,具體的人類會「消失」,只有文學、書本保留了個人意志的存在,這是真正意義上人類自己構築的世界才有的東西,珍惜每一個還在堅持的小書店吧。
年輕與死亡
年輕時容易以一種激勵的態度看世界,非黑即白,但隨著閱歷的增長,你會發現世界不是這樣的,你的認知也會隨著改變。個人的成長和歷史的發展有著某種程度的吻合。
舉個例子,原來你看一個東西是黑色的,後來你慢慢從這個黑色裡看到不同的層次。最早的法律《漢謨拉比法典》很簡單,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可是法律的進程是什麼?是你慢慢辨識,同樣一個殺人案,他也有各種層次的,雖然一個人殺了人,可是他只負擔部分責任。這可以看做是一種成長,也是一種接近真相的探索。
死亡是人類自我認知的重大課題。他是一場再也沒有人迴環的旅程,是絕對的疑問。死亡是複雜世界背後的一種簡單秩序。死亡對時間概念意義重大,試想沒有了死亡,時間對於人類有何意義?若感知不到時間,生命的意義又在何處?
博爾赫斯晚年瞎眼的時候,在撒哈拉沙漠抓起一把沙子,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把沙子放下來,說,我正在改變撒哈拉沙漠。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留不下任何東西。你周圍的朋友、家人有沒有因為你的到來產生一點點變化,有沒有因為你的一些話和文字,他們作出過一些小小的改變。這樣的東西可能收效甚微,但唐諾堅持在做(寫書),我也在努力(維持更新這個關注者只有81位的公眾號,哈哈哈)。
如果你願意為世界做出一些貢獻,也可不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前幾天我就在中國人體器官官微進行了登記,我希望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把自己已經用不上的東西幫助到更多人。
1.《尋路中國》--彼得海斯勒
很震撼的一本書。作者以一個美國記者的身份,深度參與到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階段中最廣大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從一個不曾想到的角度描繪著他所看到的不可思議的一切,那些人與事、魔幻與現實會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無比的陌生卻又熟悉。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所理解的中國很多只是抽象的,泛泛而談的,不真實的,而作者所經歷的,是那個最接地氣的中國。紀實的題材,加上作者的美式幽默,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強推。
2.《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蔣勳
這本書讀完有挺久了,蔣勳老師真是厲害,讓一個不懂藝術的我讀完後對西方藝術史興趣大增。每幅畫背後的故事是如此的引人入勝,畫派的發展與歷史竟然如此緊密的相連,結合作者自己的閱歷和理解,讓每幅畫都展現出其最精彩的一面。如果想了解西方美術史的話,可能沒有比它更好的選擇了。
附上《十三邀》第三季第7期:許知遠對話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