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2021-02-22 傳文

傳文與你分享普通人的《論語》

       

       本期我們分享第六篇《雍也》的最後幾章。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務民之義」的民就是人,這個民不是政治概念上的人民,而是倫理意義上的人,那麼,民之義就是人之義,也就是人道,歸根結底就是人倫。所以,務民之義的意思就是重視人倫的明確或者以明確人倫為要務。本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做到明智。孔子說,重視人倫準則的建設和教化,對鬼神的祭祀要誠敬但不要過分迷信。樊遲緊接著又向老師請教關於仁德的問題,孔子說,經過艱苦實踐而獲得的仁德,才可以叫做真正的仁德。

       智首先是理性,孔子在闡述治國原則時提到祭祀鬼神,是其時代特性使然,在當時,祭祀在某個方面是社會結構、秩序的情感根基,孔子同時提出祭祀和人倫,是認為穩定的社會秩序既要有情感根基,又不能脫離現實,而敬鬼神的禮儀規範,終究是為了服務於現實生活、現實倫理、現實秩序的。宋代學者程頤對這一章前半部分的理解值得我們借鑑,他認為如果黷信鬼神則會迷惑於人事,而在春秋時期,周禮已經沒落頹廢,在這種情況下遠離鬼神又導致了在相關儀禮中不敬,所以孔子認為能遠且能敬為可貴。

       本章的後半部分所講的仁和前面治國的明智並非無關,和往期的很多章節一樣,這一章裡樊遲所問也不一定是在同一時間,還是因為二者之間存在著聯繫,才被《論語》的編輯們放在一起的。首先,後半部分的表層意義在於,仁德的獲得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前提下,只是知道仁、懂得仁,而沒有轉化為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效,那就不能稱其為仁。其次,從前後兩部分內容的關聯來看,現實社會的人倫關係是實踐仁德的唯一載體,對鬼神表現的誠敬也是為了配合仁德,更好地在現實人倫中得以實施並產生正面作用。

       下面一章在《論語》中非常重要,對於有志於修養君子德行的士人來說,意義也很大。但我認為歷來的注釋還是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我們先看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以往註解的最大缺陷,是把智和仁分開來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割裂了智和仁的關聯,限制了為學者對智與仁進行整體領悟。

       首先,本章中出現的所有「者」字,都應譯為「的」,而不能譯為「的人」。下面,我們分別討論各句。

       第一句:智慧給人的樂,像水那樣,水所流經的自然地理環境,可視為孔子所說的「天命」;仁德給人的樂,像山那樣,山含養萬物,產出財貨,這就是仁德。

       第二句:智慧像水,水性動,所以智性動;仁德像山,山性靜,所以仁性靜。《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故而智、仁近道。

       第三句講的是智慧和仁德在修養成熟後產生的效果:有了智慧的結果是樂天,有了仁德的結果是知命,知命則壽。所以說智者樂,仁者壽。

       這一章的重點不是在於區別什麼是智人,什麼是仁人,重點是指出智和仁會給為學者帶來什麼。仁且智為聖,它倆在《論語》中一起出現了很多次,仁和智不能分開來講。

       前面兩章分別論述了智和仁對於治理國家和君子修養的意義,接下來一章,講述了兩個國家在治理上缺少了什麼。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齊魯兩國是周朝正統的兩個大國,一個同姓,一個異姓,一個經濟大國,一個文化大國,很有代表性。理解這一章,要從後往前推。「魯一變至於道」的道是專指,指的是周道,即周初建立的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孔子對齊魯兩國還是總體肯定並抱有希望的,齊國有稱霸的餘威,有較強的國力,從孔子對桓公和管仲的肯定我們也能略見一斑。雖然如此,和魯國相比,它好智尚功,缺少禮樂的修正和約束,如果有,則搖身一變即成魯國。魯國雖有天子禮樂,文化發達,但到了春秋時期,擁有周公禮樂的魯國,徵伐也不「自天子出」了,這就是魯國所欠缺的,就是自天子出的「周道」。從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為政思路比較明確,在富國強兵的基礎上,加強禮樂制度和等級制度。

       與這一章內容十分相似,且在政治思想上配套的,是第十三篇《子路》中的一章,我們移到這一期來合併分享。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大概意思是說,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人口很多啊!」冉有說:「人口很多了,那接下來怎麼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那再接下來呢?」孔子說:「教化。」

       我們對照上面兩章,可以看出孔子為政方略的一致性,「富之教之」是針對廣大基礎民眾的政策,而「齊一變魯一變」本質上也是先富之再教之,是針對國家上層的治理政策。

       下面一章,又是一個謎。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觚是酒器,但更是禮器,一般用於鄉飲酒禮。為了這個觚,歷代學者也是頭疼不已,花了很多精力去考證說明它。有的說孔子是因為後來人亂改這種禮器的形制而感嘆,也有的說是因為後來的貴族不僅在鄉飲酒禮上用這件禮器,而是隨時使用,更可氣的是還拼命續杯,所以孔子大發感慨……但我覺得這些解釋都沒有真憑實據,這一章的內容一樣屬於《論語》的編輯們很清楚,但我們一頭霧水的內容。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在觚上較真了,孔子感嘆的原因,很有可能和我們在第13期分享的「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差不多,我們知道這個就可以了。

       下面的一章的內容又涉及到當時的整個社會。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句話有兩個重點,我們從後往前說,第一個是「民鮮久矣」的民,其含義很確定的就是指民眾,如果進一步準確地描述,應該是指各個諸侯國的「國人」這一群體。第二個重點是「其至矣乎」的至,有「乎」這個感嘆詞綴於後,再加上《中庸》這篇論文留給我們的印象,我們會把這個至字朝著高大上的方向理解,但縱觀《論語》,結合本章中庸之德所對的民眾,孔子所說中庸的至,應理解為至關重要、至可寶貴,而非高不可攀的意思。而《中庸》作為專著,則很有可能曲解了孔子中庸的原意,或者說深化、發揚了孔子的原意。至於子思所說的中庸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先不討論,孔子的中庸應該是很現實的、操作性很強的一系列社會準則,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在此前已經提過很多次的「義」。這一章表達的含義,很可能和上一期的「祝鮀之佞,宋朝之美」相似,從另一方面說明當時社會的整體亂象。

       接下來是《雍也》這一篇的最後一章,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在這裡,「何事於仁」的事,意思是與……一類的事,「堯、舜其猶病諸」的病就是患、擔心的意思。子貢問孔子,如果能廣泛地施與,普遍地救濟,您覺得怎麼樣?能算是仁嗎?孔子說,那怎麼還能算仁一類的事情,肯定已經是聖了!就連堯、舜這樣的聖王也擔心自己做不到呢。仁,就是自立而後立人,自己通達而後助人通達。能夠從身邊的人著手,將心比心,這就是行仁德的方法了。本篇結尾,又回到了君子修養的最終目的——實踐仁德。孔子一方面明確了仁、聖的區別,博施廣濟需要有位為條件,並非像仁一樣人人可行;另一方面,志向過於高遠,則行動上則會沒有著落。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1]黑格爾眼中的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算不得一個哲學家。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譯文] 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 《論語讀解》:樂羊食子與程畿守義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智者具有水的特性。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仁者安居仁道,智者推行仁道。」
  • 《經典賞析》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 《論語》中「仁」
    恰好這學期報了論語研讀這樣一個創新課,就自然地想對比一下善良和「仁」。  正題來了吼,哈哈以下分為三個部分來論證我地觀點。其注釋都來自於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一,據於美善,真(據於的意思是以什麼什麼為基礎)據於美善我們說盡善盡美,善與美同義,都是指美好的意思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 三月論語直播(第一場):「仁」到底是什麼?
    《論語》中大量篇幅談到「仁」,這是孔子的核心思想。那麼,「仁」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內涵?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在《論語》中,顏淵、樊遲、仲弓、子張、司馬牛等弟子都問過孔子何為仁。孔子對不同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回答。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仁者樂山」的「樂」究竟該怎麼讀?
    我查了一下從古到今十多部比較權威的韻書、字典和詞典,現將它們的注音(屬於反切、注音字母的,都用漢語拼音折合成今音)歸納後引錄在下面,作些必要的論述,以就正於餘秋雨評委和本刊的讀者。大家知道,無論是古代或現代,「樂」字都有兩種常見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詞,義為「音樂」,讀yuè;一是用作形容詞,義為「快樂」,讀lè。「仁者樂山」的「樂」,其用法就比較特殊。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為歌《豳》(bīn),曰『美哉,蕩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賞《關雎》,季札評《豳》樂,同有「樂而不淫」之感。劉臺拱(江嶺,1751—1805)《論語駢枝》:「《詩》有《關雎》,《樂》亦有《關雎》,此章據《樂》言之。古之樂章皆三篇為一.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三個境界:樂之樂之,就是能在學習中獲得樂趣。這樣就能能深入的學習,抓住某一個學科深入的研究。而且關鍵的是,即使很努力的學習,也不會覺得苦,只會在學習的過程中覺得有樂趣。這種學習方式是最好的,屬於「樂之」的學習境界。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1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為政》  【注釋】聰明人喜歡流動的水,仁者喜歡穩重的山;聰明人性好動,仁者性好靜;聰明人快樂,仁者長壽。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注釋】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24.敏而好學,不止下問。
  • 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沒時間讀《論語》,就來讀這28句經典!
    《論語》這部書,記錄了孔子教學過程中他與弟子們的一些的言語,非常有哲理,常常是一句話就能使人受益終生,所以人們常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形容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這句話最初是北宋時期的宰相趙普所言。趙普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幫助宋太祖——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坐上皇位的重要人物。筆者從論語當中精選了以下28句經典,句句受用!
  • 【論語 365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中譯韓)
    人而不仁,如樂何?어질지 못한 사람이라면 예는 무엇을 하겠는가, 어질지 못한 사람이라면 음악은 무슨 소용이겠는가. 【釋義】: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麼對待音樂呢?」
  •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孔子論「仁」
    ——《論語·學而》【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譯文】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清風堂】壽本乎仁樂生於智 勤能補拙儉可養廉
    【清風堂】壽本乎仁樂生於智 勤能補拙儉可養廉 2020-07-07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