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021-02-13 給面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譯文] 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出典] 《論語雍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這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裡面的討論:「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聖人智仁雙全,所以,作此形容的專利權非他莫屬。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不過,你如果問一般人樂水還是樂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樂。因為--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王觀)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們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嚮往之。

當然,就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也就是說,有人樂水,有人樂山。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崔顥)

何謂知者,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孔子認為知者,第一是務民之義,服務大眾。但不能憑空服務人,需要知識。大禹要治水,就要有水利的知識。神農要治病,就要嘗遍百草。如此掌,握髮現自然規律。朱熹說: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這就是所有科學研究的指導性目的了。第二,人敬鬼神,但保持距離。簡而言之,敬鬼神,表示孔子承認鬼神的存在;遠之,智慧的人不會陷於迷信。程子解釋道:人多信鬼神,惑也。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也。阿山作為基督徒,理解是神會試煉人,魔鬼會迷惑人,不陷於魔鬼的迷惑,也不會因為神為鍛鍊設置的障礙,阻攔而陷入恐慌。如此能分辨疑惑,不為一些不幸的事情所迷惑,稱為知。

水有很好的德行。水把恩澤無償地傳送到力所能及的一切地方,施與世間萬物,從來不求任何回報,是個大公無私的典範。水是仁愛慈祥的使者,給一切生靈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死亡。自然界裡,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氣勃勃,美麗動人。水有極大的包容性,形形色色的汙穢、泥沙、渾濁經過水的挾帶、蕩滌、紊流,終於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舊還你一個清朗潔淨美好的世界。

水無所畏懼,十分勇敢,在前進的道路上,即使面臨萬丈深淵,也會毫不猶豫地縱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辭。水從高山源頭出發,將無數涓涓細流匯集起來,沒日沒夜,不停地奔流,永遠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百折不撓,表現出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無比堅強的毅力。

水非常謙虛謹慎,彬彬有禮,禮賢下士,眼睛永遠向下,始終趨近卑微的底層,絕不高攀,從不媚上。水在有的地方清澈見底,通體透亮,讓人一目了然。更多的地方卻是謎一樣的未知世界,深邃幽遠,看不到盡頭,見不到底,讓人有莫測高深之感慨,頓生無限景仰、無比激動之情,恰似面對那些足智多謀的聖人、賢達和飽學之士。」

水的特性在於變化,如一個智慧的人,把公平、無私、包容、勇敢、謙虛運用在各種合宜的情況和對象。知者在動態中沒有限制,在這些千變萬化中獲得了自由,獲得了快樂。

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仁者好象在登山,無論是一條道的華山還是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攀爬。山路自然是沒有平地好走,然而登上頂峰,遠眺地極,心中豁然開朗,此番風景平地上哪裡看得到?

仁者為什麼樂山?大山積厚,恆長不遷。靜止、承載是大山的本性。大山巍峨莊重,高聳入雲,為萬民守望,大家都仰望它。大山孜孜不倦地孕育生命,野草,灌木,林木,飛禽,走獸都在它的懷抱中休養生息。大山富有且無私,它的礦藏寶石和美景風光,四方來取它都不限制。朱熹說: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仁者莊重深厚,值得信賴。仁者慷慨豁達,承載生命。仁者心靜,有常態,所以長壽。

執著但不執拗,順其自然卻不隨波逐流,如水般清澈通亮,如山般堅毅剛強。現世之中,更多的爾虞我詐,更多的艱難憂患,時有平步青雲,時有跌入低谷。的確,我們皆不是聖人,但是或許,以聖人的境界作為榜樣和追求,達山樂水,感到迷失的時候,不妨親近山水,或許會看到一個更真實的自我–雲淡風輕,寵辱不驚。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
  • 「仁者樂山」的「樂」究竟該怎麼讀?
    我查了一下從古到今十多部比較權威的韻書、字典和詞典,現將它們的注音(屬於反切、注音字母的,都用漢語拼音折合成今音)歸納後引錄在下面,作些必要的論述,以就正於餘秋雨評委和本刊的讀者。大家知道,無論是古代或現代,「樂」字都有兩種常見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詞,義為「音樂」,讀yuè;一是用作形容詞,義為「快樂」,讀lè。「仁者樂山」的「樂」,其用法就比較特殊。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信者樂安
    近年來,樂安縣堅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信者樂安」的發展信條,精益求精優化投資環境,引來了一個一個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實現了工業經濟「三大板塊」無中生有。新能源鋰離子電池產業從零到全產業鏈。新引進的酷電新能源、興邦新能源、金暉鋰業、漠泉新材料、嘉源新材料、馳久能量、南瓜俠科技等項目,涵蓋了電解液、電芯、鋰電Pack、空氣分離、正負極、陶瓷隔膜等鋰離子電池上下遊全產業鏈企業。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繫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仁者樂山」怎麼讀?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比如「仁者樂山」這四個非常簡單的字,就連我們的文學家餘秋雨都讀錯了。01餘秋雨讀錯一字被批評很多人在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肯定自然而然地就讀成了仁者樂(le)山。02「仁者樂山」到底該怎麼讀?事實上,這裡的樂應該讀作「yao」,第四聲。
  • 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智者具有水的特性。水總是按照一定的路線流淌,凡所經過的地方都能覆蓋到,就如同考慮周全心思細密的智者;水往下流,猶如通禮之人,謙虛處下;水流行進,一往無前,類似於勇士;遇到堤防圍壩,又能夠澄淨下來,安靜如同知命者;水流經過各種險阻,流向大海,不中途而廢,如同具有恆心和堅毅德性的人一樣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務民之義」的民就是人,這個民不是政治概念上的人民,而是倫理意義上的人,那麼,民之義就是人之義,也就是人道,歸根結底就是人倫。
  •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
    「李保佳講論語6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翻譯:懂得知識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論語中很多篇幅在講學習,這裡孔子提到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第一個境界:知之第一個學習境界呢,是知道一些知識,但本身自己並不喜歡學習知識。這個可能就是因為什麼原因不得不學習,比如要考上大學、考證,本身不喜歡學習裡面的知識,但是沒辦法,要學。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自己根本不喜歡,也不擅長,但是沒辦法,還是要學。這種學習,就屬於「知之」的學習境界。
  • 真實的未來水世界來了?
    《論語》裡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看過《美人魚》的都不陌生,鄧超飾演的富豪的確是位「智者」,計劃填海賺錢,殃及住在海底的人魚們。幸好影片以喜劇結尾,片尾還了一片蔚藍的海洋。有種說法是生命的起源就來自於水,水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護水,人類自然義不容辭。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山,可靜心;水,可洗塵
    楚予微茫每天七點,為你讀詩詩詞曲賦 · 名著散文……關注山可以靜心,水可以洗塵。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博大精深,高聳仁愛、智慧與肅穆;水,浩瀚奔流,交融流動、深邃與靈動。山與水,一齊演繹著山河的瑰麗錦繡,銘刻著天地的不朽與傳奇。山與水,寄予天地間,多少人嚮往著歸於山水,隱於林間。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家長才是最好的老師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對於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喜歡和興趣,感興趣的事就會主動積極去學習求知,事半功倍。對孩子來說是成長、是發展,是未來。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下篇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1]者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