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
仁者,指的是那些有寬大胸懷、仁愛之心的人。
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
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智者具有水的特性。
水總是按照一定的路線流淌,凡所經過的地方都能覆蓋到,就如同考慮周全心思細密的智者;
水往下流,猶如通禮之人,謙虛處下;水流行進,一往無前,類似於勇士;
遇到堤防圍壩,又能夠澄淨下來,安靜如同知命者;
水流經過各種險阻,流向大海,不中途而廢,如同具有恆心和堅毅德性的人一樣。
群物因為水而生,國家因為水而寧,萬事因為水而平衡,品物因為水而各得其正。
從這裡的解釋來看,智者樂水的緣故在於智者具有明智的特徵。
仁者之所以樂山,是因為仁者具有山的特性。
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對象。
因為山中生機勃勃,草木生長,萬物茂盛,飛禽走獸集聚,四方之民也能在山中獲得資源得以生存。
山給予人類與萬物以生機,這類似於愛。
正是因為這種愛,天地才得以存在,國家才得以安寧。
從這裡的解釋來看,仁者樂山的緣故在於仁者具有仁愛的特徵。
中國古代哲人講理,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作比。
孔子用山水來比擬仁智之樂,豐富了後人的山水審美情感。
比如,中國有舉世聞名的山水畫,我們在欣賞美麗的山水畫卷時,也應該聯想到畫家在山水畫中寄寓了更高的精神境界,即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