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2020-12-22 超凡博弈

《論語》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通智。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智慧、聰明的人。

仁者,指的是那些有寬大胸懷、仁愛之心的人。

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

智者之所以樂水,是因為智者具有水的特性。

水總是按照一定的路線流淌,凡所經過的地方都能覆蓋到,就如同考慮周全心思細密的智者;

水往下流,猶如通禮之人,謙虛處下;水流行進,一往無前,類似於勇士;

遇到堤防圍壩,又能夠澄淨下來,安靜如同知命者;

水流經過各種險阻,流向大海,不中途而廢,如同具有恆心和堅毅德性的人一樣。

群物因為水而生,國家因為水而寧,萬事因為水而平衡,品物因為水而各得其正。

從這裡的解釋來看,智者樂水的緣故在於智者具有明智的特徵

仁者之所以樂山,是因為仁者具有山的特性。

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對象。

因為山中生機勃勃,草木生長,萬物茂盛,飛禽走獸集聚,四方之民也能在山中獲得資源得以生存。

山給予人類與萬物以生機,這類似於愛。

正是因為這種愛,天地才得以存在,國家才得以安寧。

從這裡的解釋來看,仁者樂山的緣故在於仁者具有仁愛的特徵

中國古代哲人講理,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作比。

孔子用山水來比擬仁智之樂,豐富了後人的山水審美情感。

比如,中國有舉世聞名的山水畫,我們在欣賞美麗的山水畫卷時,也應該聯想到畫家在山水畫中寄寓了更高的精神境界,即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句話的深刻文化內涵。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出典] 《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譯文】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這正如朱熹在《論語集注》裡面的討論:「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聖人智仁雙全,所以,作此形容的專利權非他莫屬。智者也就是聰明人。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務民之義」的民就是人,這個民不是政治概念上的人民,而是倫理意義上的人,那麼,民之義就是人之義,也就是人道,歸根結底就是人倫。
  • 管住嘴巴,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努力做一個仁者!孔子的處世之道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他說的許多話,多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歷史事件,特定的時代而說的。  我們在研讀《論語》的時候,這一點不能不明白。  《八佾》中說: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這是孔子針對季氏說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慧人生路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解釋:什麼是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儲具體內容、主要原則、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沒了仁這個家,那麼無論外境是窮困還是逸樂,他終不可以久安。安仁之人,無論走到哪裡,此心自安於仁,心口如一,知行合一,神暢氣和,從不外求,總是內觀,即便是苦難纏身,災禍並至,他也處之泰然,獲得自然安適,自如自足自得。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繫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經典賞析》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裡他提出了培養人、教育人的三個基本要素——「仁」、「禮」、「樂」。「仁」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是人的精神境界,是「禮」和「樂」的內在依據。而「禮」和「樂」體現在人的行為舉止、儀表儀容、形體形態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達,是「仁」的表現形式和實現途徑。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失去內心的「仁」,就不可能自覺地運用「禮」和「樂」。
  • 做一個智者、仁者、勇者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能在辯析中幫助人歸納出以一統萬的那個「道」,善莫大焉。 莊子和惠施路過一條小橋,莊子說:「魚在水中悠然自得,多快樂。」惠子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的快樂;你不是魚,當然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讓我們回到開始,你問我『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說明你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所以才來問我。
  • 樂談山水:米雪對話樂震文
    在本次對談中我們可以聽到樂震文老師給我們講解他從藝數十年來風格的改變以及之前學藝的經歷;樂老師是如何尋覓江南的;他又會通過怎樣不同的繪畫方式來體現中國各個地區的大好河山,在寫實的過程中會怎樣記錄這種內心的感受,怎樣讓畫面的色彩和用筆隨著情感的波動而體現在紙面上等一系列問題的解答。
  • 王齊洲:《樂經》之尋蹤(《樂經》探秘之三)
    就楚國太子而言,其所學之《詩》何嘗是今傳本《詩經》,其所學《春秋》則肯定不是孔子所作《春秋經》,但我們卻依然承認它們是教材,有具體文本,為何他所學之「禮」、「樂」就沒有教材文本作為依憑呢?如果說「禮」、「樂」貫穿在《詩》中,可以通過學《詩》來學習「禮」、「樂」,那麼,《詩》又何嘗能夠離得開「禮」、「樂」?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閒談孔子之「仁」,「剛、毅、木、訥近於仁」,為何仁者木且訥
    其實孔子對於一個接近「仁人」之人的性格描述,「剛」和「毅」都比較好理解,這兩個字大抵是形容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做和事佬,有自己正當且鮮明的是非觀,而且做事十分有毅力。但是,「木」和「訥」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為何「木」和「訥」會成為接近「仁人」之人的品格呢?「仁人」不當是聰慧、機敏的嗎?
  • 墨子傳·十九·孔子的仁者愛人和愛有差等
    儒家主張「老師,大山哥,現在報告第二個問題,孔子說,克巳復禮為仁,仁者愛人,愛有差等,就是說,只有恢復周禮才是仁,才會出現仁者,仁者愛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愛有差等,差等就是區分,仁者愛人時,要分清尊卑貴賤,親疏遠近,尊的貴的,親的近的,可以愛,卑的賤的,疏的遠的不能愛,不然就會禮崩樂壞,不然就會天下無道,不然就會天下大亂,平民議政,孔子的愛是不平等的。」
  • 孔子不快樂,竟是因為他的教育質量差?!杭州一群初中生有重大發現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戴欣怡 記者 沈蒙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裡這些耳熟能詳的言論,有不少是關於「樂」。那麼,提了諸多與「樂」有關言論的孔子,他又是否快樂呢?「孔子是否快樂?」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宰我認為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太長,一年就足夠了,理由是「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孔子的即時反應且略過不談,他在宰我離開後對其他人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裡見出孔子贊成三年之喪的理由:合乎比例的報恩。我們活在父母懷裡三年後才「曉行曉走」,故應以三年之喪回報他們。師徒之間誰對誰錯,或兩者皆錯(也許十年之喪才正確,又或者三年和一年都太長),當然用得著我們的哲學思考。
  • 《聖裔話儒》之《孔子古今說》第3集:孔子的秘密老師(上)
    >至聖孔子基金會至聖孔子基金會是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孔垂長為主發起人並任會長的公益性基金會,基金會將恪守衍聖公家族道德準則,依託海峽兩岸儒學研究和教育發展資源,以禮樂和教育為主要方向,開展學校禮儀和群眾性禮樂公益活動。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像冉雍,孔子說他「可使南面」(《雍也》),但有人說:「雍也,仁而不佞。」孔子說:「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長》)也不許其「仁」。原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孔子說:「可以為難矣,仁則吾所不知也。」(《憲問》)難能可貴,不知其「仁」。
  • 所樂何事?
    他經常與周子吟風弄月以歸,孔子與曾點也不過如此吧(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而且,跟周子學習之後,他開始厭惡科舉,立下了尋求世間大道的志向(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