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賞析》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2021-03-03 賈陸英書屋

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孔子以「六藝」、「六經」為內容教化弟子,貫穿於其中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裡他提出了培養人、教育人的三個基本要素——「仁」、「禮」、「樂」。「仁」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是人的精神境界,是「禮」和「樂」的內在依據。而「禮」和「樂」體現在人的行為舉止、儀表儀容、形體形態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達,是「仁」的表現形式和實現途徑。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失去內心的「仁」,就不可能自覺地運用「禮」和「樂」。這就是孔子以及後世儒家歷來強調以修身為本,把培養人的仁德放在核心地位的原因。

孔子向來以「禮樂」並稱,這是因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補關係。《禮記·樂記》指出:「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這就是說,「禮」的要義是一個「節」字,其基本功能是規範人的等級、節制人的行為。「樂」的要義是一個「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一個人如果只有「禮教」而缺乏「樂教」,就會成為一個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樂教」而缺乏「禮教」,就會成為一個放蕩不羈的人。這兩種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禮教」和「樂教」結合起來,才能使內心的「仁」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


「禮教」的目的是使人在社會上立足。《禮記》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禮記·曲禮》)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一個人舉手投足,為人處世,一時一刻也不能脫離「禮」的規範和約束。孔子正是看到了「禮」的這種廣泛而重要的作用,又看到了世風日下,「禮壞樂崩」的現狀,因而格外重視「禮教」。他告誡弟子們,只有「博學於文」,具備廣博的人文學識,而又「約之以禮」,能自覺地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成為一個君子(《論語·雍也》)。「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一個人如果不學習禮的規範,不用禮來約束自己,在社會上就立不住。


「樂教」的目的是使這種「立」最終得以完成。這就是孔子所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的道理。古人講的「樂」,包括音樂、舞蹈、詩歌等等。孔子認為,就教化的功能而言,「樂教」是一個人品德養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層次。

「樂教」的本質特徵在於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樂記》認為,禽獸知「聲」而不知「音」,普通民眾知「音」而不知「樂」,只有受過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樂」。「樂」起源於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發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是自然萬物中最為複雜的高等動物,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禮」的教化功能在於培養人的理性自覺,人要立足於世間,就必須學「禮」。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自身,才能抵禦各種誘惑,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言行,堅定地追求美好的人生。「樂」的教化功能與「禮」不同,它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情感,爾後再深入到人的理性。正如孟子所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他認為單純的說教不如音樂能深入人心,從而產生更為深厚的感動、教育作用。實際生活也證明,無論是歡快的音樂給人帶來的愉悅和振奮,還是悲哀的音樂給人帶來的傷感和沉思,都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給人以美的享受。正因為如此,「樂」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學「禮」懂得了規矩以後,還需再經過「樂」的薰陶,才能把它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內化為自身的修養,從而完成「立」的過程。這種寓教於樂的傳授途徑與方式,最切合於人的本性,也是孔子「樂教」的目的所在。

孔子審視「樂」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善」,一個是「美」。「善」體現的是「仁」,這是政治標準。「美」體現的是一種聽覺和視覺上的感受,這是藝術標準。相傳《韶》是舜所作的樂舞,孔子認為,「《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故而對《韶》極為推崇,情有獨鍾。學生顏淵問他治國的方法,他說,推行夏朝的曆法,乘坐商朝的車子,戴周朝的禮帽,用舜所作的《韶》這個樂舞。他在齊國時,聽了「善」與「美」二者兼備的《韶》樂以後,竟然陶醉到三個月不知道肉的味道。而對於鄭國的音樂,孔子主張捨棄它,因為「鄭聲淫」(《論語·衛靈公》),瀰漫著淫穢之氣,使聽者沉溺而喪志。


孔子還特別重視「詩」對於人格完善的重要作用,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詩是運用有節律、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文學體裁,孔子告訴學生,學詩的作用就在於「興」、「觀」、「群」、「怨」四個字。所謂「興」,就是說學詩可以激發人的興致,培養想像力;所謂「觀」,就是說學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等大自然之物,提高觀察力;所謂「群」,就是說學詩可以涵養溫柔敦厚的性情,提高在群體中生活的能力;所謂「怨」,就是說學詩還可以鍛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的胸襟和品格,抒發心中之怨,而又能「怨而不怒」(《朱熹·論語集注》),恰到好處,合乎中道。總之,學詩可以使人「思無邪」(《論語·為政》),遐思而純正,寧靜而致遠。

面向21世紀,學校教育一定要立足於育人這個根本,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要堅決摒棄過於功利化的傾向,使教育回歸它育人、立人、樹人、成人的本質。

面對嚴峻的執政環境考驗,幹部教育和選任工作一定要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方針。對於幹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風,不能只管八小時之內,也要管好八小時之外。為此,提倡幹部學一點高雅的詩詞、音樂、書法、繪畫,對於養成好的作風,切實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相關焦點

  • 姚海濤-仁禮合一視域下的孔子生死觀
    先秦儒家的三位大師孔子、孟子、荀子均為高壽之人,各享73歲、84歲、90餘歲高齡。其對於生命有深刻體悟,且多有精彩論說。孔子將仁禮合一理論貫徹到其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此理論去觀照其生死觀,若合符節。仁禮合一既反映了孔子打通內(仁)外(禮),貫通人我,將人性根據與制度理據、自律與他律合一的道德理想,也表現了其圓融無礙的生命境界與人文關切。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成德:《禮記》禮樂教化的意義生成
    其實,「比德」說是儒家思想的一貫特徵,其將自然人格化,目的是人道與天道得以相通。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把仁、智與自然之山、水相比附。《禮記》發展、充實了孔子的比德說,借孔子之口,列舉了玉的各種形態特徵,並將其一一比附為儒家提倡的善德,以此表明君子貴玉是用以「比德」。
  • 「隨筆」電影《孔子》觀後感:飄逝的仁禮絕唱
    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看完該影片後,我甚至乎結合當今的民族和社會特徵產生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關於克己復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中禮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的意義在於克制自己,凡事嚮往禮的方向,本質上是教育人們要重視禮的教化與薰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強調禮樂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要性。
  • 【推薦】程朱理學「仁體孝用論」的批評與重構 | 蔡傑
    清儒從思想史上梳理宋代之前均主張孝悌是仁之本;從訓詁學上考求經典原意,論證本末不是始終,並徹底放棄體用論而對仁進行去形上學化的理解;從孟子學體系中另尋判斷標準,主張仁孝是名實關係。基於程朱理學「仁體孝用論」的框架,結合心學與清儒的有效批評,有必要恢復宋代以前將孝悌視為本性的認識,以及重構孝悌的心、性、情架構,展現孝悌的特殊性與工夫、教化的重要性。
  • 李景林 | 論孝與仁
    孝悌「為仁之本」。何晏《集解》解釋說:「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也。」朱子《論語集注》解釋說:「本,猶根也。」意思是說,孝悌是仁的基礎或根本。在孔子那個時代,血緣關係在社會生活裡面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孝悌。《孝經》首章開宗明義,亦引孔子的話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的根本,是教化的開端。仁是全德之名,是德的總稱。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5]林樂昌認為張載的「形而中」指其體系中的價值觀乃至境界觀層次,具有「通天貫地」的特點:「通天」,指「仁」「孝」「禮」等人文價值都有其宇宙本體論根源和宇宙生成論根源;「貫地」,指「仁」「孝」「禮」等人文價值能貫通於現實世界,能夠對現實世界發揮直接的引領作用[6]。筆者認為,形而中源於歷史久遠的三才觀念。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我們先看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以往註解的最大缺陷,是把智和仁分開來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割裂了智和仁的關聯,限制了為學者對智與仁進行整體領悟。       首先,本章中出現的所有「者」字,都應譯為「的」,而不能譯為「的人」。下面,我們分別討論各句。
  • 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二,勇力之事不說,孔子堅信社會無法通過勇力徵服,只能靠仁德教化。孟子也闡述過相同的觀點:「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孔孟等聖賢均認為,一時的卑躬屈膝不過是力不如人,唯有德行可以令人心悅誠服。
  • 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兩者名稱相近實則區別巨大
    ,其思想內核就是"仁"和"禮"。"仁"和"禮"的概念比較籠統,如果將其概況起來,其實便是"克己復禮"。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正是周天子的統治衰敗的時期,諸侯們為了提高自己的勢力,彼此間進行了激烈且頻繁的戰爭,雖然這時期的戰爭多以貴族戰爭為主,但是最終受害者仍然是社會最底層的平民。
  • 思想者|張自慧:孔子將人生分為六個階段,為何一以貫之的是這個字?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張自慧教授認為,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禮樂文化關係密切,與孔子所遵奉和倡導的「禮」與「仁」不可分離。孔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思想建構了融「詩禮樂」於一體的儒家教化模式,也由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明類型。以下是她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的演講。中國是世界上有自己獨立起源的文明國家之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從未中斷。
  • ...追求仁,都有能力實現仁|《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論語之重新解釋)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官員如何做到仁、實現愛。冉雍問如何做到仁時,孔子的回答與顏回不同。孔子只談了三條大的原則,讓人們按照這三條原則規定來自己把握。仲弓是位官員,大概孔子認為,官員學仁、做仁,不需要講那麼具體吧。這裡就體現了梁啓超先生所說的「只論其當如是,而無術以使之必如是」。這一做法影響深遠。後世的「政策」大約來源於此。
  • 致孔子
    馮學成先生在講《論語》的時候,總結了孔子的四大功勞:第一是確立了中華民族的道統和法統;第二是對三代文獻的整理;第三個方面,孔夫子還是私立教育的奠基人;第四個方面,即以「仁」為核心,以「禮」為體系構建理性社會。
  • 樓宇烈:儒家的禮樂教化(特意推薦)
    反面的,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教訓;正面的,我們可以當做經驗。不要簡單地說一個東西有用沒用。  人生就那麼嚴肅地過一輩子嗎?所以要有「樂」的教育、詩的教育。中國古人講:「禮者別宜」,「樂者敦和」(《禮記·樂記》)。禮是用來分別的,而樂的核心是和諧。天地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樂的教育(藝術教育或者美育)裡面也能讓我們學到禮教所要傳播的很多觀念。藝術很講究相互配合。
  • 什麼是「仁」?孔子的畢生追求是什麼?他算是偉大的思想家嗎?
    我們知道《論語》當中,「仁」是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彙,所以人們在談到孔子的時候,總會和「仁」聯繫在一起,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今天在孔子頭上有很多頭銜,排第一位的便是「偉大的思想家」。一個人能夠被稱為思想家,必然有其原創性的思想,既然「禮」是來自周公,那麼孔子的原創就是「仁」?
  •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孔子論「仁」
    ——《論語·學而》【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譯文】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房子,便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 禮樂教化存,儒家精神興|自新成長營
    今天和大家就儒家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禮樂教化,用一下午時間做一個簡要的了解和接觸。因為我們的文化,尤其是儒家的禮樂教化,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不是一個知識體系,它是一個生活方式,也是一套價值系統,更是一套信仰體系。 而且它是可以和我們的生活信仰密切相關的東西。我們已經向夫子行過禮,這幅畫像是唐代畫聖吳道子創作的夫子相,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這是對孔子的一個高度評價,孟子認為孔子是集大成者。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
    中國的5000年文明史,恰恰以儒家經典為中心,前傳2500年的歷史,從而揭示出中華文化的根,後啟2500年的智慧,經典不僅孕育了儒家,也啟發了諸子百家,並開啟了後世的思想,經典也是中華智慧之源。經典不僅是簡單地複述歷史,更不是死的文字,裡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尤其是信仰價值、道德倫理、行為規範等。經典成了中華文明的範式,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靈魂寄託。
  • 性善論和性惡論——王道與霸道之爭
    而荀子卻抓住了孔子的「禮」,得出了「人性惡」的主張,強調社會對個人的教化。孟子對個人修養可以誇誇其談,但是對安邦定國卻是束手無策,荀子縱橫捭闔,指點江山,但對如何修身養性卻沒有過多的研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這個時候的周王室雖然式微,卻還擁有那麼一點「天下共主」的尊嚴和地位。作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的孔子,自然對「周禮」還有那麼一點點信心。這正是他以「仁」釋「禮」的心理動力。
  • 恭情走進儒家思想的歷史長河
    孔子儒,人之所需即為儒。《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儒有君子儒、小人儒。儒家,作為一個學派,由孔子創立於春秋。孔子,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春秋諸侯紛爭、戰亂不斷、社會凋敝、民不聊生、禮崩樂壞年代,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以仁釋禮,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終成萬世師表。孔子重視禮樂教化。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施,謂之樂。聲內動於心。未見其人,先聞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