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片《孔子》上映後,孔子的扮演者著名影星周潤發便一度傳出有關孔子的一些新聞:比如帶著主持人在訪談節目過程中向觀眾下跪,在出席影片有關的記者招待會時談到自己看完影片首映後流淚並因得到記者看完影片後無動於衷的答案而反問記者是不是人,一時間人們對這些情況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究竟《孔子》該影片的魅力何在,會使一個元老級的影壇明星兩度在很多人看來表現得如此不理性和不理智呢?帶著疑惑,我今天把《孔子》看了一遍.
縱觀整部電影,確實拍得很好,能夠充分地展示我國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並且抓住了孔子為政持官掌權時的政治特徵,反映著其仁和禮的核心思想體系,當中的確不乏催人淚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證的說一句,該片更應該像一種全新風格的歷史記錄片,很多人認為孔子作為聖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很多東西無法考證,只能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示,但其實不然,電影儘管通用的是白話文,但處處體現著原始的仁禮思想語言風格,在感動蒼生的同時必然給予一種精神和思維上的震撼和影響。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看完該影片後,我甚至乎結合當今的民族和社會特徵產生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
關於克己復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中禮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的意義在於克制自己,凡事嚮往禮的方向,本質上是教育人們要重視禮的教化與薰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強調禮樂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魯國政權為三桓貴族所掌握,三大貴族擁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與魯國的宿敵齊國和談未遂,眼見要兵戎相見時,也無動於衷。後來更是使計迫使孔子離開了魯國,四處漂泊。其實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魯國國君所言,處於這樣一個亂世,諸侯分封割據,稱霸一方,名義上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頹危的情況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賤霸暫且難以堅持,而孔子還期望君主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百姓避免戰亂,才會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實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結合那個多事戰亂的春秋,難免會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這也為他日後周遊列國時,即使在樹林處收徒講學,也會遭到民眾們的反對,他也被迫帶著他的門徒被諸侯王們由一個國家驅逐之另一個國家。經歷了十幾年,終於回到了魯國,他已經很老了,但仍然執著著那個克己復禮的夢,含笑而終!
關於取義成仁
除了禮,孔子的另一面思想則表現為仁,為後世所稱道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個延伸和繼承。在《孔子》影片裡,沒有情節明確反映孔子如何取義成仁,但卻通過他的兩個徒弟子由和顏回充分刻畫出來。首先是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和門徒一行人等踩著冰封的河面過河時,突然發生了冰裂,一車滿滿的典籍掉進了水裡。顏回沒有猶豫半刻,馬上縱身潛入水裡把典籍給一卷卷打撈上來,因為在他眼裡,這些典籍是遠比他性命珍貴的,能夠影響後世的儒家偉大學著,更是這十幾年來,孔子和徒弟們的思想結晶,對仁義的傳世,是及其重要的,結果顏回溺水而亡 。當孔子還沒有從見到顏回去世時表現的悲痛中振作過來時,又傳來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衛國作戰時,因保護衛國幼小的皇子被叛軍群殺而逝的噩耗,子由在臨死前依然牢記老師的說話,把官帽戴正,以示正義凜然,結果取其成仁。這兩個片段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很多人看著都會有那麼一種心酸和體會,有時候,仁義的實現和追求,比我們很多東西更值得去奮鬥,甚至乎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關於仁禮探討
影片中的開頭和結尾,都表達了孔子對禮樂仁義的實現的憧憬,他說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自己所留給後世的只有一部《春秋》,短短的一部史書,是自己一生的記錄,也是一個劃時代的總結,一個裡程碑的創造,有很多人因為這部書了解孔子,但也有很多人因為這部書誤解他,在那個春秋,聖人孔子已經有如此的感慨,今何以堪呢?
中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激蕩,悠久的華夏從古至今無不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影響下,一個國度該以一種特有的人文氛圍感動著這個時代,這個世界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我們這個民族向來提倡弘揚優良的傳統,比如敬老愛幼,扶危助殘,注重修養等等,都可謂儒家精神和仁禮的擴展,但漸漸地,但我們環視一下我們生活的社會,我們生活的環境,社會環境是進步了,但人文風氣呢?我只能一笑置之,而且是苦笑那種。出行時侯我總會趕上公交,但每次擠公交總不是滋味,年輕的我不是在抱怨什麼,而是看見很多人佔著位置,見到老弱病殘孕卻無動於衷,有的陌生人往往因為碰了一下肩膀或什麼雞毛蒜皮的事,在車上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乎惡語重傷,惡言相向,粗俗不堪。街道上呢?闖紅燈,亂扔垃圾的人彼彼皆是,好像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生活潛規則了。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小得不起眼的事,即使行善,他們也只是會行大善,但須知莫以善小而不為,才能登堂入室,構建真正賦予仁禮精神的和諧社會啊!要是大家認為這些都不在話下的話,那就拿這次西南旱災來說 ,大家慷慨解囊的時候,居然有那麼個不識好歹的80後發表文章呼籲大家不要向災區捐款,狂妄姑且勿論,居心何在呢?一個民族在經歷危難的時刻,需要的是穩定和團結,這樣的鼓吹是不是該收斂一下呢?隨著我國在世界上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日益強盛,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漢語熱潮帶動著貿易,政治的發展,國人無不眉飛色舞,幸甚於我國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和儒家越來越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稱道。但試想一下,從側面來體會,難道我們沒有察覺當孔子和儒家走向別的國度,表現出的是一種國際化的薰陶的同時,我們離曾經孔子終其一生都渴望實現的夢已經走遠了嗎?外國人越來越熟悉我們的文化,在禮貌,休養,道德培養和注重方面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多極化的世界格局讓很多人深切體會仁禮的感化和魅力所在,於是日而三省,躬親小善之舉已在他們的行動中得到體現。或許有一天,孔子的夢得以實現,天下仁禮遍及,但作為華夏思想之奠基人,在九泉之下得知實現這個夢的主力軍卻非我大號中華,鬥膽問一句,聖人會有怎樣的感想呢?當初將禮樂仁義的重任託付給未來,託付給後世,如今看來是否所託非人呢?
夜深了,寫到這裡,我長籲了一口氣,雖然我不是個優秀的中國人,但至少在此刻我開始有種感覺,周潤發他究竟是在為誰流淚?是為我們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更確切的說是為儒家,為孔子,為飄逝於我們生活和環境的仁禮絕唱而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