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電影《孔子》觀後感:飄逝的仁禮絕唱

2021-02-22 校園文聯


當影片《孔子》上映後,孔子的扮演者著名影星周潤發便一度傳出有關孔子的一些新聞:比如帶著主持人在訪談節目過程中向觀眾下跪,在出席影片有關的記者招待會時談到自己看完影片首映後流淚並因得到記者看完影片後無動於衷的答案而反問記者是不是人,一時間人們對這些情況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究竟《孔子》該影片的魅力何在,會使一個元老級的影壇明星兩度在很多人看來表現得如此不理性和不理智呢?帶著疑惑,我今天把《孔子》看了一遍.

縱觀整部電影,確實拍得很好,能夠充分地展示我國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並且抓住了孔子為政持官掌權時的政治特徵,反映著其仁和禮的核心思想體系,當中的確不乏催人淚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證的說一句,該片更應該像一種全新風格的歷史記錄片,很多人認為孔子作為聖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很多東西無法考證,只能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示,但其實不然,電影儘管通用的是白話文,但處處體現著原始的仁禮思想語言風格,在感動蒼生的同時必然給予一種精神和思維上的震撼和影響。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看完該影片後,我甚至乎結合當今的民族和社會特徵產生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

關於克己復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中禮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的意義在於克制自己,凡事嚮往禮的方向,本質上是教育人們要重視禮的教化與薰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強調禮樂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魯國政權為三桓貴族所掌握,三大貴族擁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與魯國的宿敵齊國和談未遂,眼見要兵戎相見時,也無動於衷。後來更是使計迫使孔子離開了魯國,四處漂泊。其實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魯國國君所言,處於這樣一個亂世,諸侯分封割據,稱霸一方,名義上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頹危的情況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賤霸暫且難以堅持,而孔子還期望君主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百姓避免戰亂,才會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實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結合那個多事戰亂的春秋,難免會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這也為他日後周遊列國時,即使在樹林處收徒講學,也會遭到民眾們的反對,他也被迫帶著他的門徒被諸侯王們由一個國家驅逐之另一個國家。經歷了十幾年,終於回到了魯國,他已經很老了,但仍然執著著那個克己復禮的夢,含笑而終!

關於取義成仁

除了禮,孔子的另一面思想則表現為仁,為後世所稱道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個延伸和繼承。在《孔子》影片裡,沒有情節明確反映孔子如何取義成仁,但卻通過他的兩個徒弟子由和顏回充分刻畫出來。首先是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和門徒一行人等踩著冰封的河面過河時,突然發生了冰裂,一車滿滿的典籍掉進了水裡。顏回沒有猶豫半刻,馬上縱身潛入水裡把典籍給一卷卷打撈上來,因為在他眼裡,這些典籍是遠比他性命珍貴的,能夠影響後世的儒家偉大學著,更是這十幾年來,孔子和徒弟們的思想結晶,對仁義的傳世,是及其重要的,結果顏回溺水而亡 。當孔子還沒有從見到顏回去世時表現的悲痛中振作過來時,又傳來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衛國作戰時,因保護衛國幼小的皇子被叛軍群殺而逝的噩耗,子由在臨死前依然牢記老師的說話,把官帽戴正,以示正義凜然,結果取其成仁。這兩個片段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很多人看著都會有那麼一種心酸和體會,有時候,仁義的實現和追求,比我們很多東西更值得去奮鬥,甚至乎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關於仁禮探討

影片中的開頭和結尾,都表達了孔子對禮樂仁義的實現的憧憬,他說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自己所留給後世的只有一部《春秋》,短短的一部史書,是自己一生的記錄,也是一個劃時代的總結,一個裡程碑的創造,有很多人因為這部書了解孔子,但也有很多人因為這部書誤解他,在那個春秋,聖人孔子已經有如此的感慨,今何以堪呢?

中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激蕩,悠久的華夏從古至今無不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影響下,一個國度該以一種特有的人文氛圍感動著這個時代,這個世界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我們這個民族向來提倡弘揚優良的傳統,比如敬老愛幼,扶危助殘,注重修養等等,都可謂儒家精神和仁禮的擴展,但漸漸地,但我們環視一下我們生活的社會,我們生活的環境,社會環境是進步了,但人文風氣呢?我只能一笑置之,而且是苦笑那種。出行時侯我總會趕上公交,但每次擠公交總不是滋味,年輕的我不是在抱怨什麼,而是看見很多人佔著位置,見到老弱病殘孕卻無動於衷,有的陌生人往往因為碰了一下肩膀或什麼雞毛蒜皮的事,在車上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乎惡語重傷,惡言相向,粗俗不堪。街道上呢?闖紅燈,亂扔垃圾的人彼彼皆是,好像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生活潛規則了。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小得不起眼的事,即使行善,他們也只是會行大善,但須知莫以善小而不為,才能登堂入室,構建真正賦予仁禮精神的和諧社會啊!要是大家認為這些都不在話下的話,那就拿這次西南旱災來說 ,大家慷慨解囊的時候,居然有那麼個不識好歹的80後發表文章呼籲大家不要向災區捐款,狂妄姑且勿論,居心何在呢?一個民族在經歷危難的時刻,需要的是穩定和團結,這樣的鼓吹是不是該收斂一下呢?隨著我國在世界上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日益強盛,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漢語熱潮帶動著貿易,政治的發展,國人無不眉飛色舞,幸甚於我國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和儒家越來越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稱道。但試想一下,從側面來體會,難道我們沒有察覺當孔子和儒家走向別的國度,表現出的是一種國際化的薰陶的同時,我們離曾經孔子終其一生都渴望實現的夢已經走遠了嗎?外國人越來越熟悉我們的文化,在禮貌,休養,道德培養和注重方面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多極化的世界格局讓很多人深切體會仁禮的感化和魅力所在,於是日而三省,躬親小善之舉已在他們的行動中得到體現。或許有一天,孔子的夢得以實現,天下仁禮遍及,但作為華夏思想之奠基人,在九泉之下得知實現這個夢的主力軍卻非我大號中華,鬥膽問一句,聖人會有怎樣的感想呢?當初將禮樂仁義的重任託付給未來,託付給後世,如今看來是否所託非人呢?

夜深了,寫到這裡,我長籲了一口氣,雖然我不是個優秀的中國人,但至少在此刻我開始有種感覺,周潤發他究竟是在為誰流淚?是為我們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更確切的說是為儒家,為孔子,為飄逝於我們生活和環境的仁禮絕唱而流的!


相關焦點

  • 姚海濤-仁禮合一視域下的孔子生死觀
    先秦儒家的三位大師孔子、孟子、荀子均為高壽之人,各享73歲、84歲、90餘歲高齡。其對於生命有深刻體悟,且多有精彩論說。孔子將仁禮合一理論貫徹到其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此理論去觀照其生死觀,若合符節。仁禮合一既反映了孔子打通內(仁)外(禮),貫通人我,將人性根據與制度理據、自律與他律合一的道德理想,也表現了其圓融無礙的生命境界與人文關切。
  • 《經典賞析》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
  • 顏淵(回)向孔子問,仁的主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克己,約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猶見歸,況終身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請問其目②。」(知其必有條目,故請問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者,克己復禮之目。)
  • 電影《孔子》 | 悽慘而偉大的一生
    放暑假啦~滿滿正能量的我看了一部滿滿正能量的電影——《孔子》,感懷深切,久不能忘,遂寫下觀後感,以抒胸臆,與諸君共勉。
  • 什麼是「仁」?孔子的畢生追求是什麼?他算是偉大的思想家嗎?
    孔子的定位「王庶文講壇」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過孔子本身最重視的其實是「禮」,所謂的「克己復禮」,就是希望封建制度下的貴族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禮制,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這樣「禮崩樂壞」的時代裡,他希望大家都能夠回歸到西周時期由周公制定的「周禮框架」下生活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的「仁」:歷春秋,經戰國,那個紛亂時代始終堅持要求諸侯國君遵循禮儀的一套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她要求諸侯國君安分守己,恢復秩序。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較有論證姿態的文段,我認為可數〈陽貨〉篇孔子與學生宰我辯論三年之喪。宰我認為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太長,一年就足夠了,理由是「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孔子的即時反應且略過不談,他在宰我離開後對其他人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裡見出孔子贊成三年之喪的理由:合乎比例的報恩。我們活在父母懷裡三年後才「曉行曉走」,故應以三年之喪回報他們。
  • 「戰姬絕唱Symphogear XD Unlimited」公開新OP
    「戰姬絕唱Symphogear XD Unlimited」公開新OP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09-14 13:15:52
  • 恪盡職守與獨善其身,在孔子看來都沒有做到「仁」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子文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錢穆在《論語新解》這樣解釋:令尹子文,令尹,楚官名,乃卜卿執政者。子文、鬥氏、名谷於菟。三仕為令尹:三當令尹之官。
  • 「備忘錄隨筆」
    備忘錄裡改了又改我寫不出想說的小故事了 斷更了許久,怕大家忘記了我就分享一下備忘錄隨筆吧。
  • 董陽孜「子曰」作品展
    君子助成他人之美善,不求彼此一致而能和睦相處,正因他能尊重個人差異,以成全他人的獨特偏至的美善,並且在「禮」之中,終能通往「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諧宇宙。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柯慶明教授解讀知、仁、勇皆為君子之道,因而仁知之別,亦是才性各異所形成的分殊。知仁勇三達德中,知者之不惑,或許有賴於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不能僅為自證自求;但不憂,不懼卻來之於襟懷、氣度。因而「內省不疚」,心無愧作,亦得以達成。
  • 【學思】克己·復禮·為仁——南宋湖湘學者張栻論仁禮關係 | 向世陵
    向世陵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來源:《光明日報》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十一月初五日丙申耶穌2020年12月19日 仁與禮都是儒學的核心範疇。仁主要指內在德性,是儒家最核心的價值,它首先表現為「愛(人)」的情感;禮則指外在的制度規範,其突出特徵是社會性和公共性。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按照這種關係定位,禮(樂在其中)是仁的表現形式,禮的存在價值是由仁的實質內容決定的。然在孔子,又有「克己復禮為仁」一說,並申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仁王2》製作組訪談:絕不僅僅只是「仁王 1.5」
    我們公司本身就很擅長製作戰國題材的遊戲,而我們在《仁王》中給玩家帶來了魑魅魍魎群魔亂舞的全新世界觀,我認為這一點是推動《仁王》熱賣的最重要因素。遊戲中充滿了和風的氛圍和日本獨特的四季美景。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加入了「黑暗幻想」的要素,這種遊戲構造應該很新穎吧?而且這也是歐美那邊給予好評的部分。
  • 《仁王 2》製作組訪談:絕不僅僅只是「仁王 1.5」
    玩家在前作《仁王》中是通過操控以三浦按針為原型的主人公威廉,介入到歷史發展中的,因而也能切身體會到歷史的浪漫之處,但如果主人公只是無名小輩,那就容易變成一介旁觀者。安田:接受襟川的意見後,我就想到了把主人公和藤吉郎合二為一,設定為「秀吉」。我覺得這個設定足以和「來自英國的威廉為什麼會成為武士」這樣的謎團相匹敵。
  •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變成電影推介會…
    ▼第三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網上頒獎禮完整版▼今屆金像獎受疫情影響,關注度的確較往年少,而另一關鍵相信與17部候選電影中,有5部(接近1/3)並未在2019年正式上映有關,即是除了評審及傳媒,一般觀眾根本未能欣賞到,這安排無疑令大家的投入度大減,也會否與頒獎禮以表揚過去一年有出色表現的宗旨有出入?
  • IZ*ONE 本田仁美的「雙胞胎姊妹」?
    韓日夫婦YouTuber&34;因長得像IZ*ONE本田仁美而備受矚目복숭아모모 白桃TV:「因為大家說我長得像仁美醬,所以我就做了這個影片。」복숭아모모 白桃TV說:「在我的YouTube影片中有很多評論說我像IZ*ONE本田仁美,所以我想化一下仁美的妝。」接著,복숭아모모 白桃TV化完妝說:「IZ*ONE回歸新聞出來後很期待, 我也想跟著一起跳舞」。
  • 孔子認準「仁」是人類的普世價值
    「仁」,從人從二:天地相愛有生即為「仁」字。因其有生故「仁」為種子內核中心,也是一切生命的中心。「仁」字蘊含著中國人之三觀。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有生即為仁。這是世界觀。以仁為參照是好、壞最初的起源。這是價值觀。仁以為己任,這是人生觀。孔子認準了「仁」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所以完備了一個以「仁」為核心,孝悌為體用的思想體系。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蘿球社」OAD動畫明年登場 「戰姬絕唱」2期製作決定
    「蘿球社」OAD動畫明年登場 「戰姬絕唱」2期製作決定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2-10-08 17: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