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史演講錄》中,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曾經這樣評價《論語》和孔子的學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但我認為黑格爾看的《論語》應當翻譯有誤,如果翻譯沒有問題黑格爾應當清楚孔子非但「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學說並不自己創作),還有「四不說」原則。
一,怪異之事不說,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華古者認為面對未知應當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何況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職業特殊,肩負著開蒙解惑重大的責任,更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孔子不說怪事。先秦時期另外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也說:「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尚的品德,不知道卻裝作知道則是一種病。
二,勇力之事不說,孔子堅信社會無法通過勇力徵服,只能靠仁德教化。孟子也闡述過相同的觀點:「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孔孟等聖賢均認為,一時的卑躬屈膝不過是力不如人,唯有德行可以令人心悅誠服。
三,違亂之事不說,例如謀奪家產的惡事就不宜宣說,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為心思不純的人開啟奇思邪竅。老子也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請相信「恆使民無知無欲」絕非是愚民之策,而是自然而然的價值導向,古今中華無為之治的例子有很多,古有孫叔傲巧施無為改制矮車——春秋時期楚國有坐矮車的習俗,馬大車小車速緩慢,楚莊王便想改造這種車子,當時的楚國令尹(國相)孫叔傲雖然贊同,卻不贊同以政令的方式強制推行,而是建議抬高鄉間門檻,使矮車無法通行,結果不出半年矮車便自然而然地在楚國消失。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盛讚此治為:「不教而民從其化」,這便是曾在漢初施行的無為之治。近些年某些中國企業走國門後便因地制宜,將中華民族順其自然的無為理念帶向世界,一些在非洲落腳的中國企業便採取上午七點提供免費早餐,八點上班的辦法杜絕了當地人懶歡遲到的陋習。騰訊等知名公司也採取下班後為加班員工提供免費晚餐的法子化被動為主動,解決了怨聲載道的加班難題。以上種種作為無一不在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偉大的原生價值理念。
《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孔子評價窮奢極欲楚靈王時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首先要還原文章語境,了解清楚文章背景。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對魯國史書《春秋》中記載的楚靈王貪婪行為進行的點評。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那時的先生需要自己選擇教材,於是孔子收集春秋時期中華民族的各類文化經典,有選擇的刪定了六本書——《詩》《書》《禮》《樂》《易》《春秋》,而魯國史書《春秋》便是孔子選定的歷史教材。
春秋時期各國均有自己的史書,如晉國的《乘》、鄭國的《志》、楚國的《檮杌》、秦國的《秦記》,為何只有魯國史書《春秋》成為經典?因為孔子做過魯國大司寇,《春秋》中有孔子的點評,更因為孔子是「萬世師表」,他與世界相處的方法一直都是儒家弟子畢生研究的重要課題。說白了儒家弟子效法孔子如何與社會相處,而孔子處理社會問題的方法其實就一個,那便是「仁」,如他自己所言「一以貫之」,抓住一個重點貫徹始終。而孔子施行「仁」的方法是忠恕,推己及人,因為只有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需要什麼,欠缺什麼,才能準確無誤地予以教化。因孔子說仁從無定理,看到不仁慈就說仁是惻隱之心,看到不勇敢就說仁是勇者不懼,看到不聰慧就說仁是智者不惑,看到世道混亂缺乏秩序,又說仁是克己復禮,《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載的便是孔子對楚靈王貪婪行為的教化點評,孔子認為楚靈王應當克制自己的貪心欲望。《春秋》原文中也使用祭公謀父規勸周穆王戒除貪心所作的《祈招》闡明此理。
總之大家記住中華文化源於《易》,《易》源於曾經失佚過的太極,孔子的施仁的祖宗是彌補道德上的偏頗,無過無不及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