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2020-11-17 梨花居士

在《哲學史演講錄》中,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曾經這樣評價《論語》和孔子的學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論語),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但我認為黑格爾看的《論語》應當翻譯有誤,如果翻譯沒有問題黑格爾應當清楚孔子非但「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學說並不自己創作),還有「四不說」原則。

一,怪異之事不說,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華古者認為面對未知應當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何況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職業特殊,肩負著開蒙解惑重大的責任,更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孔子不說怪事。先秦時期另外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也說:「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尚的品德,不知道卻裝作知道則是一種病。

二,勇力之事不說,孔子堅信社會無法通過勇力徵服,只能靠仁德教化。孟子也闡述過相同的觀點:「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孔孟等聖賢均認為,一時的卑躬屈膝不過是力不如人,唯有德行可以令人心悅誠服。

三,違亂之事不說,例如謀奪家產的惡事就不宜宣說,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為心思不純的人開啟奇思邪竅。老子也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請相信「恆使民無知無欲」絕非是愚民之策,而是自然而然的價值導向,古今中華無為之治的例子有很多,古有孫叔傲巧施無為改制矮車——春秋時期楚國有坐矮車的習俗,馬大車小車速緩慢,楚莊王便想改造這種車子,當時的楚國令尹(國相)孫叔傲雖然贊同,卻不贊同以政令的方式強制推行,而是建議抬高鄉間門檻,使矮車無法通行,結果不出半年矮車便自然而然地在楚國消失。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盛讚此治為:「不教而民從其化」,這便是曾在漢初施行的無為之治。近些年某些中國企業走國門後便因地制宜,將中華民族順其自然的無為理念帶向世界,一些在非洲落腳的中國企業便採取上午七點提供免費早餐,八點上班的辦法杜絕了當地人懶歡遲到的陋習。騰訊等知名公司也採取下班後為加班員工提供免費晚餐的法子化被動為主動,解決了怨聲載道的加班難題。以上種種作為無一不在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偉大的原生價值理念。

《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孔子評價窮奢極欲楚靈王時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首先要還原文章語境,了解清楚文章背景。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對魯國史書《春秋》中記載的楚靈王貪婪行為進行的點評。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那時的先生需要自己選擇教材,於是孔子收集春秋時期中華民族的各類文化經典,有選擇的刪定了六本書——《詩》《書》《禮》《樂》《易》《春秋》,而魯國史書《春秋》便是孔子選定的歷史教材。

春秋時期各國均有自己的史書,如晉國的《乘》、鄭國的《志》、楚國的《檮杌》、秦國的《秦記》,為何只有魯國史書《春秋》成為經典?因為孔子做過魯國大司寇,《春秋》中有孔子的點評,更因為孔子是「萬世師表」,他與世界相處的方法一直都是儒家弟子畢生研究的重要課題。說白了儒家弟子效法孔子如何與社會相處,而孔子處理社會問題的方法其實就一個,那便是「仁」,如他自己所言「一以貫之」,抓住一個重點貫徹始終。而孔子施行「仁」的方法是忠恕,推己及人,因為只有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需要什麼,欠缺什麼,才能準確無誤地予以教化。因孔子說仁從無定理,看到不仁慈就說仁是惻隱之心,看到不勇敢就說仁是勇者不懼,看到不聰慧就說仁是智者不惑,看到世道混亂缺乏秩序,又說仁是克己復禮,《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載的便是孔子對楚靈王貪婪行為的教化點評,孔子認為楚靈王應當克制自己的貪心欲望。《春秋》原文中也使用祭公謀父規勸周穆王戒除貪心所作的《祈招》闡明此理。

總之大家記住中華文化源於《易》,《易》源於曾經失佚過的太極,孔子的施仁的祖宗是彌補道德上的偏頗,無過無不及的欠缺。

相關焦點

  • 黑格爾的哲學特點 | 紀念黑格爾誕辰250周年
    黑格爾是康德之後最重要的德國哲學家,甚至是整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而且甚至是現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在19世紀或20世紀的哲學家中,沒有一個人像黑格爾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於這一總括性的說法,唯一可能的大概只有卡爾·馬克思,而馬克思本人又是深受黑格爾影響的。沒有黑格爾,150年來人類理性和政治的發展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 孔子西遊,與世界相遇
    長期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歷史文化學者、瀋陽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武斌,在新著《孔子西遊記:中國智慧在西方》一書中,梳理了孔子及其思想走向西方的過程,對西方人的孔子認知史及孔子在西方形象的演變過程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的融合,以及對西方國家的影響。在他看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走向西方,與西方世界相遇,是一種高層次的文明的對話。
  • 精選|黑格爾名言
    ——黑格爾6、為了一個永久的目標,不得不賦予一個永恆的記憶。——黑格爾7、存在即合理。——黑格爾8、一個擁有真正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的,並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黑格爾9、悲觀的頭腦,樂觀的意志。——黑格爾10、目標有價值,生活才有價值。——黑格爾11、美與真是一回事,這就是說美本身必須是真的。
  • 黑格爾語錄大全
    ——黑格爾10、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現實的。 ——黑格爾11、 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 ——黑格爾——黑格爾19、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黑格爾
  • 黑格爾的44句話
    ——黑格爾2、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存在)的。 ——黑格爾3、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黑格爾4、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黑格爾5、 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 【經典回放】黑格爾的《美學》 及其戲劇評論(上)
    在1986年我一年間出了兩本學術專著,一本就是《黑格爾美學論稿》,另一本就是《黑格爾戲劇美學思想初探》,這兩本書在同一年出版,也就是我踏入這個美學殿堂裡最初的兩部姐妹篇著作,也可以說是我的處女作吧。這對我一生的學術經歷、學術道路是有某種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說我對黑格爾的《美學》確實是情有獨鍾。
  • 貧窮與瘋狂:福柯思想中隱秘的黑格爾要素
    後者作為福柯的導師,對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精妙解讀與翻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著我們對於黑格爾論述的理解。雖然福柯並沒有明確提及,自己有關瘋癲、無意識(unconsciousness)的研究受到黑格爾學說的啟發或影響,但兩者的關聯卻很明顯。我個人認為非常突出的一點,體現在福柯有關貧窮與瘋狂之間關聯的闡釋之中。
  • 如何看待黑格爾說的「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就是沒有歷史」?
    而其中關於黑格爾對於中國歷史的評價則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議論。 很多人對於黑格爾的這個觀點也表示了否定。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黑格爾生活成長的環境。
  • 黑格爾:自由與歷史,必然性與現實
    黑格爾還轉引希羅多德的話說,「荷馬和希西阿特給希臘人發明了一個神的世系,並且給各位神衹訂了相稱的別號」;可是黑格爾指出,希羅多德在另一個地方又說,「希臘許多神祇的名字是從埃及取來的,還說,希臘人在多度那佔問過他們應該不應該採用這些名字」(黑格爾《歷史哲學》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282頁)。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1949年以前,老一輩黑格爾專家張頤、賀麟等人一般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他們不但介紹和研究黑格爾哲學,而且把黑格爾哲學帶進了中國的大學課堂,為後來中國的黑格爾研究培養了一批人才。張世英先生就是在西南聯大求學期間通過賀麟先生的「哲學概論」課與黑格爾結緣的。他的大學畢業論文即由賀先生指導,題目是《論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哲學思想》。
  • 黑格爾:美學就是美的藝術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得十分明確: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這個觀點,他把自然美不當做真正的美的形態,因此,他的《美學》一書實際上都是講的文藝美學,內容十分豐富。
  • 楊祖陶: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在我進行學術回顧時,曾經啟蒙我,教導我,鼓勵我的恩師們的學識、風採、甚至音容笑貌都不時地浮現在我的眼前。可能是年紀老了容易懷舊,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有時竟然情不自禁地溼潤了眼睛。我想自己在黑格爾哲學探索的道路上,那怕有一點點自己看重的、並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迅速消聲匿跡的心得,特別是為學態度上能得到學界認同,那都是水有源,樹有根的。
  • 電影《孔子》 | 悽慘而偉大的一生
    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流傳萬古,人人皆知孔子地位崇高,半部《論語》可治理天下,卻不曉他生前曾被用「惶惶如喪家之犬」來形容,正如史太公所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隻言片語間,我難以想像先賢所經受的困厄與折磨,而《孔子》這部影片卻讓我夢回千年,如臨其境,走進一代聖賢悽慘但卻偉大的一生。
  • 楊祖陶丨由邏輯學出發深入探索黑格爾哲學
    我想自己在黑格爾哲學探索的道路上,那怕有一點點自己看重的、並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迅速消聲匿跡的心得,特別是為學態度上能得到學界認同,那都是水有源,樹有根的。令人難忘的是,60年前的1949至1950學年,在賀麟先生班上學習黑格爾《小邏輯》和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的過程中,我對黑格爾哲學的興趣就逐漸集中到黑格爾的邏輯學上來了。
  • 「盍各言爾志」中透露出孔子什麼樣的情緒?
    因為這五個字裡,表現出一些極有味道的情緒。讀古人的書,理解古人的情緒,這種地方,極容易被忽略,卻又是非常關鍵的地方。尤其是琢磨中國古代文學的人,對此等處,不可不深加留意。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黑格爾對孔子、對《論語》評價這麼低?我想,關鍵就在這種地方,黑格爾不可能理解。我說的理解,不是智力上的理解,而是情感上的理解。
  • 孔子的「君子之道」
    孔子時代之前,君子曾經是上層社會貴族之流的稱謂,而孔子給君子重新定義,只要你符合君子之道,符合仁、德之標準,各階層的人,乃至平民也是可以擁有君子稱謂。孔子自己說到做到,嚴以修身,到處興教辦學,想通過「有教無類」來培養君子,為社會輸送君子。
  • 網友對黑格爾美學的深層論述,太深刻太給力了!
    ——黑格爾黑格爾是18世紀末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既對近現代西方思想作了全面總結,又為現代思想的超越提供了背景和條件。有人說黑格爾是為思想而存在的,確實,自他1807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學著作《精神現象》開始,黑格爾就註定了要在哲學的海域裡乘風破浪,後來在他的思索生涯裡,他又相繼發表了《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理念的自我綜合、自我發展、自我深化的運動過程。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這是一部系統闡述黑格爾關於法律觀、道德觀、倫理觀和國家觀的著作。 在分析中國歷史的時候,黑格爾的觀點比較明確,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和中國沒有什麼關係」,或者批判中國為「不歷史的帝國」。 黑格爾通過傳教士和探險家編譯的著作來了解中國,比如在《歷史哲學》中提到的馬可波羅。
  • 關於黑格爾哲學的價值及學習方法的一點看法
    黑格爾哲學的價值:黑格爾哲學給我們帶來真正最可寶貴的財富。
  • 黑格爾與福柯:邁向不見人影之歷史
    由於用法上曖昧,歷史一詞乃衍生若干哲學問題,力促人們正視此類問題者,首推黑格爾。然於黑格爾眼中,習尚帶起之問題,素來不及隱藏於其身後之形上學真理。為謀展示此等真理,黑格爾意下之歷史理解,乃是去人物而代之以「歷程」和「載記」[1]。 一百五十年之後,又有福柯(Foucault),其所執意之史觀,於許多方面,不啻黑格爾史觀之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