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之道」

2021-01-18 李老師心理雜談

孔子時代之前,君子曾經是上層社會貴族之流的稱謂,而孔子給君子重新定義,只要你符合君子之道,符合仁、德之標準,各階層的人,乃至平民也是可以擁有君子稱謂。孔子自己說到做到,嚴以修身,到處興教辦學,想通過「有教無類」來培養君子,為社會輸送君子。

《論語》是儒家的核心著作,兩萬多字,而其中提到「君子」就有一百多處,精簡樸素語言,溫暖的小故事,鮮活的哲理,到處閃爍著至高的思想火花。黑格爾嘲笑為不夠哲學,沒有抽象的邏輯思辨體系,其實這正是中國實用性的精神所在,「以實事程實功」,哲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四個字——「內聖外王」,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意謂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其中,「內聖」是基礎,「外王」則是目的。那我們普通人來說吧,內練素質,外樹形象,幹一番事業。

「內聖外王」,就是君子之道!

「內聖外王」,不是說空話,君子之道有途徑,有標準,怎樣修身、齊家,這些都是「內聖」的過程,又怎樣在社會上承擔自己的角色,完成職業之重任,這就是「外王」的過程。

什麼是君子呢?首先是一個善良的人,敏而好學,自我修煉,心裡富足,寬厚仁慈,彬彬有禮,從容不迫等等,直至今天,君子仍然是每一個人的理想人格,我們也想被別人認可為一名君子!

讓我們學習《論語》,走近孔子!

01君子的標準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問孔子:什麼是君子?

子曰:不憂不懼。

當時學生就說,這也太簡單了。孔子的回答是: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也就是說,君子坦坦蕩蕩,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這不簡單啊!這不僅是一個行為端正的問題,同時也來自於一個人的的內在品德。

生活中,滾滾紅塵,我們有太多焦慮,太多的憂愁,太多的擔憂,太多的不釋然,也有很多的恐懼和害怕。我們上邊有老人,下邊有孩子,家庭和諧嗎,房子車子票子,工作職位,官位權勢等等,又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憂」和「懼」!你吃飯香嗎?睡眠安穩嗎?多少官員「半夜害怕鬼敲門」。我們接納著焦慮,我們販賣著焦慮,憂愁,恐懼,這些都是心理學名詞,我們皺著眉頭,臉上沒有一絲會心的笑。

孔子提出了君子的三大標準: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這話表面很簡單,也就是說人如果有著一顆博愛之心,有著高遠的人生智慧,有著勇敢堅強的意志,那麼就必然會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從而心底寬廣、胸懷坦蕩。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慧、仁愛、勇敢是重要的三種基本品德,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這些品德都是後天經過教化獲得的,就是嚴格的內修!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意思是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所以君子要嚴格要求自己,責備自己,而對人採用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儘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那麼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曾子非常好學,善於學習,人們都求竅門。曾子這樣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就是內省,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認識自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邊「人不知」就是心理學上的溝通方面,Comunication,溝通不成功,「不慍」就是不情緒化。

這些都是修身的典範。

所以君子就是內心平靜,富足,有智慧,絕對不會情緒化,有一顆美好的仁愛之心,還有幹事情的意志,知行合一。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

這和心理學的自我控制力是一樣的,我們經常說人一生都是在控制自己,或者管理自己,或者經營自己。人若管不自己,就不能抵制誘惑,最終一事無成。

02君子的言行

有個成語叫做「言過其實」,生活中誇誇其談的人很多。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講的就是:馬謖愛好談論軍事,丞相諸葛亮很看重他。劉備總覺得馬謖好高談闊論,說話不踏實。劉備臨死前,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後來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向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師表》。 次年春,他率軍伐魏。由於他忘記了劉備的忠告,派馬謖去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敗。到了這時,諸葛亮才想到劉備是何等的英明,自己信用馬謖又是何等的愚蠢。

關於君子的言行,孔子的觀點很明了,就是「訥於言敏於行」,簡單說就是少說多做。聰明的「聰」,旁邊一個大耳朵,小口在中間。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的這句話極為精煉,含義深刻。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在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盡了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03君子的職業角色

子曰:君子不器。

這是孔子對於我們芸芸眾生從事各種職業的要求,可以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器者,形也,就是器具。國家和人民賦予你職位,就要在其位謀其職,做國之重器。我們發揮職能,我們的專業技能就是我們的傢伙事,飯碗子。

第二,「不器」就是指: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要有更多功用,為國家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常見的工作狀態就是沒有工作激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三,「不器」還指的是:要學會變通,不能就只是那個容積,死氣沉沉,也不能與時俱進,創新在哪裡啊。

04君子的社會角色

我們在社會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的目光有多遠,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第一,君子的格局。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想的自己仁德,小人想的就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君子想的是法度,小人想的是自己。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憂心忡忡。君子安貧樂道,達觀知命;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第二,君子的定位。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這就是君子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三,君子的社會形象。

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05君子的人際關係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是說君子待人忠誠守信,不會結為朋黨;「小人比而不周」則正好相反,朋黨之後背信棄義。這句其實是講做人的操守。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卻難以讓他高興,不用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是不會讓他高興的;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會量才設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但卻容易讓他高興:用不合理的方式讓他高興,他就會高興;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會求全責備。」

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貪婪是人性弱點的代表,最大智慧就是「以德報怨」。老子的智慧「致虛極,守靜篤」,恐怕無人能及。佛陀是開了波若智慧的,放下就是智慧,沒有情緒的「波瀾」,這是誰也做不到的。聖經裡的「打你左臉,你連右臉也轉過來」的智慧,更沒人做到的。當然,「以怨報怨」,以牙還牙,硬碰硬,這是最糟糕的、情緒化的處理問題的方式,為人們所不齒的。

孔子的智慧,我非常推崇,因為它非常符合發展心理學的人際關係和現代人的生存之道,可以拿來就用!孔子的學生問人際關係中的「抱怨」怎麼辦,能「以德報怨」嗎?孔子的回答是非常智慧,「以直報怨」!我們不能沒有原則,「唾臉自幹」,我們要心懷坦蕩,用我們的耿直回報別人的抱怨,一味地老好人「以德報怨」,那麼你的原則就會喪失。

有這麼一個故事,子路就了一個落水者,那人就牽了一頭牛送給他,那個時代,耕牛就是我們現在的一部車啊。子路接受了,同學們都覺得子路既然做好事就不應該接受報酬。誰知孔夫子卻很高興,稱讚子路做得對:一是一個人的生命比一頭牛的價值要大得多,可以接受感謝。二是被救的那個人既然願意付出這麼貴重的禮物,可見他對生命的珍視。子路接受禮物,其實也是尊重那個人的價值觀,不接受反而不美。三是好人理應得到好報,而且應該坦然地接受好報。這樣,就能夠鼓勵大家多做好事,都做好人。

06君子的家庭生活

第一,看看孔子的衣食住行。

先說衣,孔子對此有三個標準,不能在家裡穿紅色或紫色的衣服,也不能有類似的布來鑲邊;夏天穿葛布單衣,一定要搭配內衣;同色的皮袍,配同色的罩衣。再說食,孔子對吃飯很挑剔,做工精細,佐料得當。喝酒從來不能喝醉,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吃飯的時候他一句話也不說。吃飯前一定要祭祖,嚴肅恭敬。再說住,齋戒時,一定要穿用布做的浴衣先沐浴,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晚上睡覺,孔子睡前不說話。即使睡著了,也要求自己不能像死屍一樣挺著,不能有難看不雅的姿勢。最後是行,坐車時,他不回頭,不高聲說話,更不用手指指點點。在路上,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如果當時在乘車,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看見當官的和盲人,要很有禮貌。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孔子注重禮儀,敬畏生命,尊重別人。對國家來說,嚴管才是真愛,大家都守規矩了,社會才會更和諧。

第二,看看學生的生活。

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顏回生活困難,可他的志向遠大,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喜愛。孔子稱讚顏回是一個賢德的人,他過著簞食瓢飲的儉樸生活,身處陋巷,別人不堪其憂,他卻視此為真正的快樂,只有他能擔當大任。

孔子是沒落貴族,和學生一生都在顛沛流離,非常辛苦。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可以說是樂在其中。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第三,孔子的婚姻不幸。

儒家的核心家庭倫理觀:父嚴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順。「孔氏四世出妻」的典故:孔子的母親被叔梁紇休了;孔子也休了伯魚之母;孔鯉也曾休過妻;子思也休過妻,所謂「孔氏四世出妻」。這可能是最早的「中國式離婚」。

07君子的人生境界

首先分享《論語》裡的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孔子讓學生談自己的抱負,子路以武治國,孔子笑了。冉有說自己可以治理一個小國家。公西華說自己在諸侯宗廟的祭祀,或者諸侯之間的盟會和共同朝見天子,我願意穿上禮服,戴上禮帽,在這些場合中做一個小贊禮。

曾皙說: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非常浪漫、飄逸,非常小資怡情啊,體現了孔子的人生豪情,人生的境界!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另一面孔子:一路被拒絕、一路自我安慰
    這就不得不說今天的主角——孔子。孔子生前被拒絕、自我安慰、一路狼狽孔子是在諸子百家時期,那是多個國家並存的時代。那個時候他忙著推廣他的學說,建立他的學術,還有教育他的學生,推廣學說就要給別人說。而這個別人當時指的是國君,在那個你不吞併我,我就吞併你的春秋戰國時代,有誰會靜下心去聽無益的仁義道德呢?人們渴望和平,因為身處戰爭。
  • 孔子故鄉開排大型話劇《孔子》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客戶端濟南7月21日電(於葦杭 吳書光)2020年是孔子誕辰2571年。21日上午,山東省舉行大型話劇《孔子》開排儀式,即將推出八場話劇《孔子》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即:《春秋》出自孔子之手,為孔子所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觀點呢?因為《孟子·滕文公下》裡面說了:世道衰敗,歪理邪說和各種暴行紛紛出現,有臣殺君的,有兒殺父的。孔子心中警懼,深以為憂,於是編著《春秋》,意欲匡救時弊。但編著《春秋》本是天子的職權,孔子這是在僭越職權。
  • 致孔子
    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已經找到了人類適應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周公把他制定成一些規矩——禮,又編排了一套歌舞——樂,將禮樂結合起來教化世道人心。雖然禮樂並不是始於周公,但周公是當之無愧的集大成者。從此以後,中國成了當之無愧的禮樂之邦。但是到了孔子的時代,禮樂的教化作用開始式微,這就是後世所謂的「禮崩樂壞」。我們從《論語·八佾》和其他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違反禮樂的故事,這些事都發生在孔子周圍。
  • 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但孔子學漢語教學和漢語標準化考試才是中心工作
    孔子學院以孔子命名,但並不傳輸孔子的思想理論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國際中文教育機構,中國和一些國家之所以合作建設孔子學院,是希望各國人民通過對漢語的學習,以漢語學習為渠道,增進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促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因為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有利於世界和諧的建立。
  • 《孔子西遊記》:孔子何以圈粉西方400年?
    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評選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位居首位。16世紀,利瑪竇等早期傳教士乘風踏浪而來,他們在中國發現了孔子。此時,孔子在他們心中主要是以哲人的形象出現的。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說:「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1、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 他名氣比孔子大,弟子比孔子多,孔子掌權後卻殺了他,還暴屍三日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商鞅和孔子。 而孔子提出「克己復禮」,主張大家恢復周禮,遵守周禮,這一點讓魯定公十分的贊成。於是魯定公就讓孔子作魯國的司寇,這是個專門主管法律刑罰的職位,可見魯定公是要把孔子當作自己最鋒利的刀子來用了。 孔子上臺後7天,就誅殺了一個人,並且將他暴屍三日。這個人叫做「少正卯」,少正是他的官職,卯是他的名。
  • 改變了的孔子是悲哀的
    孔子理論流傳千年,源遠流長,然而孔子及其思想經過歷代人民的解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越來越離奇,如果孔子還活著,他應該在黑暗中哭泣,默默地哀悼。雖然孔子理論不等於儒家思想,但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理學到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力改革儒學,再到魏晉時期,用老莊思想來解釋易經儒學的形上學,已經大大脫離了孔子的本義。後來,韓愈以儒家的天命學說和封建禮教反對佛教和道教,後來,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學似乎是新一代儒家思想,後來,王陽明心學,黃宗羲,「法治」,顧炎武,「經世致用」,何子淵提倡科學,這些都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發展和轉變。
  • 孔子讚譽老子為龍,而老子卻稱孔子為鳳,是說孔子有女性特徵碼?
    孔子問禮於老子,回到驛館沉默不語,三日後,弟子才敢問老師:老子其人無禮於先生乎?孔子答道:「非也。
  • 毛澤東談孔子
    學習孔子學說,培養了毛澤東「古為今用」的愛好﹔學習資本主義理論,奠定了毛澤東「洋為中用」的基礎﹔研究馬列主義,則堅定了毛澤東的共產主義信念。總體看,毛澤東對孔子既不是全部肯定,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集客觀評論、批判、繼承和發揚於一體。 「孔子的家鄉我去過兩次」 孔子在毛澤東心目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從他兩次專程到曲阜拜謁孔子中可見一斑。
  • 黑格爾對孔子的誤解
    但我認為黑格爾看的《論語》應當翻譯有誤,如果翻譯沒有問題黑格爾應當清楚孔子非但「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學說並不自己創作),還有「四不說」原則。一,怪異之事不說,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中華古者認為面對未知應當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何況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書先生,職業特殊,肩負著開蒙解惑重大的責任,更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孔子不說怪事。
  • 我報考孔子學院教師,在孔子學院工作的那段時光
    孔子學院我曾經是一名孔子學院工作者,在國外一家孔子學院作為公派教師工作了兩年。每年三月份,孔子學院總部(現在已更名為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孔子學院改為民營)就會在網站上發布公派教師崗位的招聘公告。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同年,35歲的孔子也來到了齊國。除了迫於魯國局勢動蕩之外,孔子更是想藉助齊國施展抱負,實現政治理想。《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仕齊「為高陽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後來由於齊相晏子的反對,孔子很快離開了齊國,離去時狀況相當狼狽,「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後世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孔子一生嚮往仕途,渴望出仕。
  • 孔子誕辰 | 祝很厲害的孔子生日快樂!
    孔子就會堅持做下去。他在3歲時沒了父親,17歲成了孤兒,27歲時,還在管理倉庫,30歲後教書育人,50多歲才得到重用。晚年他週遊各國想推行仁政,在宋國差點被殺,在陳國、蔡國間被亂兵包圍,7天沒有東西吃,雖然顛沛流離,但本心不移。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在春秋時期,墨子的名聲與孔子幾乎不相上下,墨家與儒家並稱為「顯學」。但是,墨子的各種主張卻幾乎都與孔子南轅北轍。可以這麼說,墨子就是孔子的「反義詞」。
  • 美國紐約佩斯大學孔子學院放映電影紀念孔子誕辰
    美國紐約佩斯大學孔子學院放映電影紀念孔子誕辰   美國紐約佩斯大學孔子學院5日放映影片《孔子》,並舉辦孔子與中華文化研討會,紀念孔子誕辰2563周年。
  • 孔子學院十三載漢教路,我與孔子學院共成長
    自2006年12月起從事國際漢語教育事業,我經歷了從漢語教師志願者、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到孔子學院院長的成長曆程。多年來,能將自己和孔子學院的命運連在一起,能和孔子學院事業一起進步,我深感榮幸。這一路走來,我從個人的進步裡看到的是蘇丹孔子學院的成長。在美國的漢語教學經歷讓我體會到文化無界2011年7月,我通過孔子學院總部嚴格選拔,作為漢語教師來到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孔子學院進行國際漢語教學工作。這一去,又是四年,兒子也從7歲長到了11歲。
  • 《孔子的故事》
    主播:小沐,選配音樂《孔子春秋(第一樂章)》。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年幼時讀書很勤奮,從來不知道疲倦。快到三十歲的時候,他的名聲大了起來,有些人要拜他做老師,他就辦了一個書房,招收學生。孔子的弟子大多出身貧寒,使得以前被貴族獨佔的文化教育也惠及到了普通人。相傳他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