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2021-02-19 自然童年故事屋


這些故事,歷經一代代中國人口口相傳,生生不息。

現在,我們將它們一一講述給孩子。

講述與聆聽之中,我們會看到先人的生活,看到神州大地上的悲歡離合,也看到世事變遷與滄海桑田。

而永遠不變的,是我們的黑頭髮、黑眼睛與黃皮膚,以及那些根植於我們血脈深處的傳統文化與赤子情懷。

點擊音頻條,收聽故事!

主播:小沐,選配音樂《孔子春秋(第一樂章)》

最聰明的諸葛亮做過哪些事?

巾幗不讓鬚眉的穆桂英又有哪些英雄事跡?

趙州橋為什麼壓不垮?

聽「人物風物傳說」,

我國的歷史、地理輕鬆了解!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年幼時讀書很勤奮,從來不知道疲倦。

快到三十歲的時候,他的名聲大了起來,有些人要拜他做老師,他就辦了一個書房,招收學生。孔子的弟子大多出身貧寒,使得以前被貴族獨佔的文化教育也惠及到了普通人。

相傳他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

出版致謝:

該故事選自《中國老故事·人物風物傳說》

親近母語研究院 / 編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

圖片來自於本書插圖

不講道理 • 講故事

愛自然 愛童年 愛故事

按住多彩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關注後回復「目錄」免費收聽500多個優質故事

關於我們

「自然童年故事屋」由三位畢業於國內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媽媽創辦,在播音主持、故事創作、財富風險管理等方面擁有專長與資源,相信故事的神奇魔力,倡導通過「不講道理講故事」的方式給予孩子「順應自然呵護靈性」的教養。

喜歡這份用心,就分享給更多朋友吧!

更多優質團購,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小學教育:孔子誕辰2571年,3則孔子小故事給孩子一生啟迪
    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1周年,下面就和小編一起通過孔子的3則故事,感受這位聞名中外的偉人的人格魅力,接受他浩瀚思想的啟迪。一、孔子向師襄請教學琴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本來孔子的琴技已經相當好了,但他不滿足。
  • 你不知道的那些關於孔子的故事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影響至深的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的小故事。在古代如果說一個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那麼這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我們的孔聖人就是這樣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弟子有三千人,當中賢人有七十二人,他是當時辦私學的第一人,儒家思想主要就是仁、義、禮、智信。孔子生於春秋末期魯國,並出身於貴族,祖上是宋國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其父親也是宋國的大夫。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這才是真實的孔子!
    1、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孔孔子登泰山
    清晨,天剛蒙蒙亮,孔子就起來了,拿著一根拐杖,帶了一些乾糧,準備出門。弟子問道:「老師,您這是要去哪兒?」孔子高興地說:「我要去登泰山。」弟子一愣:「泰山那麼高,您老人家要是想遊覽美景,可以去小山。」孔子一臉嚴肅地說:「我不是去泰山遊玩,泰山是五嶽之尊,是世人認為最崇高的山峰。我是懷著敬畏的心情去拜謁泰山,同時考察古代君主在泰山祭祀的情況。」
  • 與孔子相關的三則小故事其二
    就是說我們的孔先生也有過以貌取人得事情,說的是孔子曾因子羽(複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的相貌來看待他。子羽面容醜陋,有人說他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趴,讓算命的一看就是沒有大富大貴命,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因為自己主張」有教無類「,咱也是好面子的人,不能拒絕他啊,但是對子羽的態度確實愛搭不理。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
  • 孔子的故事——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
    ——《孔子家語觀鄉射第二十八》【白話易解】有一次,子貢參觀完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禮,回來後拜見孔夫子,孔夫子於是問子貢說:「賜,你覺得快樂嗎?」子貢答道:「一國的人都高興得像發了狂似的,可是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可快樂的。」孔子微笑著說:「百日的勞苦,一天的歡樂,這是君主的恩澤,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啊。
  •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揭示2個人生的真理,避免走彎路!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孔子頗為欣賞顏回,經常誇讚顏回的德行。「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只有一萬餘字的《論語》之中,多達十多處。顏回在歷史上被稱為「復聖」,有「不二過」的德行。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春秋經典故事之四 孔子佔卦
    從孔子和子貢論卦看易經預測的靈活性 史書《論衡》記載:魯將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佔之以為兇,何則?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謂之兇。孔子佔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果克之。後來,子貢師從孔子。有一次,子貢與老師孔子談論易經預測,子貢滿有信心,認為自己學易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可是,孔子卻說,論學易,你不如子夏。子貢不服。此時,正當魯國出兵伐越之時,孔子就以魯國伐越會不會勝利為事由,讓子貢測一測。子貢隨手起了一卦,得鼎之蠱卦。 也就是說,子貢得出的主卦是火風鼎卦,四爻動,變卦為山風蠱卦。
  • 關於孔子的3個成語故事,感悟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今天為大家分享3個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讓我們感悟一下聖人的胸懷和氣度! 一、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這個成語,很多人都誤解了!
  • 孔子誕辰 | 祝很厲害的孔子生日快樂!
    孔子就會堅持做下去。他在3歲時沒了父親,17歲成了孤兒,27歲時,還在管理倉庫,30歲後教書育人,50多歲才得到重用。晚年他週遊各國想推行仁政,在宋國差點被殺,在陳國、蔡國間被亂兵包圍,7天沒有東西吃,雖然顛沛流離,但本心不移。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的「君子之道」
    孔子時代之前,君子曾經是上層社會貴族之流的稱謂,而孔子給君子重新定義,只要你符合君子之道,符合仁、德之標準,各階層的人,乃至平民也是可以擁有君子稱謂。孔子自己說到做到,嚴以修身,到處興教辦學,想通過「有教無類」來培養君子,為社會輸送君子。
  • 今天來到菏澤開發區雙廟陳村,看看孔子弟子陳亢的故事
    咱們菏澤到處都有歷史文化故事。泰山路橋頭的村莊今天中午出去走走,發現菏澤開發區泰山路趙王河大橋東面一座村莊,村頭門樓標記「雙廟陳村」,門樓下面一塊碑記,下來看看:雙廟陳村陳姓始祖陳亢(字子禽),是孔子72弟子之一,陳亢的後人在元末明初從現在的河南太康遷居於此
  • 孔子與琴道(三)
    這首琴曲中的「厄」,非指孔子「厄」於陳、蔡,而是被困於匡的故事。《史記·孔子世家》對此有記載:「(孔子)過匡。顏刻為僕,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致孔子
    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已經找到了人類適應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周公把他制定成一些規矩——禮,又編排了一套歌舞——樂,將禮樂結合起來教化世道人心。雖然禮樂並不是始於周公,但周公是當之無愧的集大成者。從此以後,中國成了當之無愧的禮樂之邦。但是到了孔子的時代,禮樂的教化作用開始式微,這就是後世所謂的「禮崩樂壞」。我們從《論語·八佾》和其他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違反禮樂的故事,這些事都發生在孔子周圍。
  • 話劇《孔子》全球首演
    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71周年之際,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執導、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打造的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今晚在山東省會大劇院進行了世界首演。據介紹,話劇《孔子》從2017年開始策劃,歷時三年嘔心創作,五易其稿,是一次藝術的遠徵。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南方弟子子遊做武宰時,把那裡治理得很好。有一天,孔子問子遊:「你得到人才了嗎?」回答「得到了。」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