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逝者如斯夫

2020-12-22 齊魯微訊

《論語·子罕》記孔子在河邊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認為河裡的流水流過去不再回來了,這是一種發展的觀點。

有人說孔子思想陳舊,是頑固派的代表。其實不然。孔子不是那種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人,他也有一些發展的觀點。《論語·為政》中他對夏、殷、周禮曾作過這樣評價:殷朝學習夏朝的禮儀,進行過改革發展,有增加有減少的部分。周朝學習殷朝的禮儀,也進行過一些改革、發展。也有增加和減少的部分。至於日後如何繼承周朝的禮儀制度,再過一百年也是可以知道的。

在《論語·八佾》中他又說過:周朝的文物制度,都是向夏朝、商朝學習來的。它多麼光輝燦爛,豐富多彩啊,我讚美(和主張)周朝的文化。

過去正規場合行禮時的帽子,是用麻做的,這是傳統禮制的規定。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種帽子用絲來做了。雖然這與古時的規定不合,但孔子還是接受這一新事物的。

尤其在辦學上,孔子更與前不同。商、周時期,只能貴族子弟入學,一般人無資格進庠、序(學校),學文化、知識。而孔子卻主張「有教無類」,廣泛吸取各階層的人入學。只要交納少量學費,便可入學。這樣就排除了政治上的限制,因而招來了各行各業,各地各國的各種弟子,使學風下移。過去只學治國、治人即統治百姓的學問,孔子則「六藝」都教。既包括德育、智育,也包括體育、美育以及在社會上交往處世的本領。這都體現出孔子發展、前進的觀點。

「逝者如斯夫」,許多事情一去不回還。古人說「大禹惜寸陰」。時間最珍貴,花錢買不來,時間是構成一個人生命的材料。俗語說「花有再開日,人無再少年。」「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魯迅說:「美國人說時間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圖財害命的。」因此一個人應抓緊時間學習,抓緊時間工作。學習時集中精力,提高質量,才能學的更好;工作中勤奮創新,做出更大成績。歐陽修在「三上」(枕上、馬上、廁上)讀書、寫文章。如此爭取時間,令人大有啟發。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叮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河岸上,眼望著奔流不斷的河水,不禁感嘆道,都過去了,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沒日沒夜呀。在我的印象裡,孔子應該不會說這樣的話。作為一代聖人,應該都是積極向上的言論,而逝者如斯夫這句話,流露出的卻是無常之感,由此便可想到,原來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也有同我們一樣的感受和情思,從而覺悟到人性的永恆和偉大,而他老人家卻把這種情感提煉的這麼精妙。能流淌千年的,都是經典。我相信再過千年,依然常伴人間。逝者如斯,論語那麼多積極的經典語錄為何單寫這句呢?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見仁道難以推行,又沒人用自己,就抒發感嘆,打算去九夷居住,離開懷才不遇的地方。孔子在感嘆時,旁邊有個人就說:「陋,如之何?」,說是九夷這個地方,風俗鄙陋,破破爛爛的無法居住。孔子就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這句話是說明人與「道」的關係。「道」指人世間的規律。當人們還處於蒙昧狀態時,對天上颳風下雨、地上水旱災害無法解釋,產生畏懼時,就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而不是「道」支配人、限制人。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中庸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這個境界有多難呢?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的流逝啊,一刻也不曾停止。這紛繁世間的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也終將煙消雲散。一切都在變,一切的存在,都將逝去。生命,亦復如是。昔日叱吒風雲的人物,拿破崙、彼得大帝、成吉思汗、唐宗宋祖,這些人,如今都到哪裡去了呢?難道都只是「南北山頭臥土泥」了嗎?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舉個例子:魯國有個名人叫子桑伯子。有一天,孔子穿戴整齊後去拜見他。而子桑伯子卻不穿上衣、不戴帽子,光著膀子、披散著頭髮與孔子會見。
  • 中庸全文帶拼音譯文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dì sān zhāng第三章『1』 zǐ yuē :「 zhōng yōng qí zhì yǐ hū ! mín xiǎn néng jiǔ yǐ 。」『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國古代《呂氏春秋》及《孔叢子》等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正與《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似。春秋時魯國定公當政時,國勢衰落,經濟蕭條,他重用的大臣季桓子心術不正,對內殘酷剝削人民,對外出賣主權,投靠一些強大的諸侯。
  • 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
    新加坡媒體AsiaOne網站報導稱,自1941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鐵扇公主》問世後,中國的動畫家們一直從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汲取靈感。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產業推出了幾部根據中國經典神話故事改編的熱門電影,如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2016年的《大魚海棠》和2019年的《白蛇·緣起》。
  •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拾人牙慧?要結合《道德經》56章細讀
    有個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故事叫「孔子問道」,說是孔子去向老子請教「周禮」的事,所以喜愛老子的朋友,大多覺得孔子先生在老子先生面前,算個沒入門的弟子,覺得老子先生很了不起,這其實屬於「愛屋及烏」,人家兩位聖人搞學術探討,我們又不在場,憑什麼去分個高下長短。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天姿絕色的女寶名字,你最喜歡哪一個?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
  • 中庸第二十五集
    中庸第二十五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究《中庸》,上一回《中庸》講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說到這裡為止。那麼上回講到,開頭就說了「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告訴他,文王、武王的政治,「布在方策」,寫在書籍上面,方策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書籍,那個時候是竹板子,木片子。「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講到後來說比喻的話,「夫政也者,蒲盧也」。
  • 《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點歌 |《Please Forgive Me》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光|點|歌|臺C h o o s e   a   S o n g©點擊上方音頻收聽音樂今天是【時光點歌臺】的第43期聽友 @日生前辰 點播一首Bryan Adams的《Please Forgive Me》並說:逝者如斯夫
  • 中庸第二十四集
    哀公問政,孔子答覆哀公,講「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又說比喻,「政也者,蒲盧也」,所以在這裡就說了,「故」,「故」就是所以,「為政」,要辦政治,為政就是辦政治,辦政治在人,這就是照應前面「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有人你才能辦政治,沒有人,這個人指的是賢人,有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剛一建立,就出現了這麼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大戰,最後正義終獲勝利,正是孔子所說「德不孤,必有鄰」。人們常說「天下好人多」,天下幹好事的多,天下堅持真理的多。因為幹好事是對人、對己有利的事。堅持真理、說實話、說有利於人的話,對事物發展有好處。孔子倡仁政、德治,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思想與行為,是有利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自然會得到很多人的擁護、支持。
  • 山東的簡稱為什麼是「魯」,而不是「齊」???
    今天我們來說說一個「有趣」的話題,齊魯大地山東,為什麼簡稱「魯」,而不是簡稱「齊」?提到山東,不只是咱們山東老鄉,全國人民都知道是「齊魯大地」。但就是這個齊魯大地,「齊」還排在「魯」前邊,為什麼咱們山東的簡稱偏偏是「魯」而不是「齊」呢?小板凳坐好,我們開始啦。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傳說中顏回拾金就是一例。提起顏回來,都知道他「簞食瓢飲,居陋巷」,窮的出了名。俗話說:人窮志不短,越窮越應有骨氣,越窮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品德來。
  • 中庸達不到,只有揚長避短
    孔子曾感嘆:中庸不可能也,所以對於普通人只要心嚮往之就可以了,中庸的不可能,正好可以讓人不自滿。多數人是達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材,各有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的同時,也該彌補短處的不足,這是否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呢?不要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同時也不能揭別人的短。對於揚長避短,揚長:發揚自己的長處,避短:避免短處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