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2021-02-19 心學教育

第一章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問強。

『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3』「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1』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2』「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4』「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5』「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第二十章

『1』哀公問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6』「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12』「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13』「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14』「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15』「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17』「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者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18』「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0』「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二十一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3』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誠無息。

『2』不息則久,久則徵。

『3』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4』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6』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10』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聖人之道!

『2』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3』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7』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字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5』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2』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4』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2』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3』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5』詩曰,「不顯惟德,百闢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7』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第三十四章。

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于于聲無臭,而後已焉。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覆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課程信息 

2019年9月20-22日

中國·北京·真熙茶樓

心學教育高級研修班·中階·第一次課《儒家經典入門》

《大學》《中庸》

導師簡介 


李漫博

李漫博老師任北大三智書院,中國陽明研究院副院長三智書院教授,三智教育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大國智匯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心學書院研究院院長。頻頻在北大、清華、人大和中央黨校開講座。曾任職於某市委政策研究室,開發區法規局局長,中共黨員,革命烈士後代。國學通才,博古通今,立志將餘生奉獻中華智慧的教育事業,從經典中升華思維,在生活中體悟,以親身實踐古老智慧獲得正知正見。

授課地點:真熙茶樓

詳情可諮詢

謝老師:13366372611

2019年心學高級研修班課表

相關焦點

  • 《中庸》原文及解釋
    【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收藏:《中庸》全文及注釋
    《中庸》全文及注釋一第一章
  • 《中庸》全文及注釋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天命之謂性,率(suǒ)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心經:心經全文誦讀7遍
    在修行心經的時候,師兄也可以去了解自己念誦多少遍心經效果好,這樣師兄是能夠很好的體會到心經中都講解了什麼意思,而且也會體會到很多念誦心經的功德,所以師兄下面是可以跟我一起去了解心經全文誦讀7遍的功德是什麼。
  • 《中庸》原文(生僻字注音版)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xiǎn)能久矣。」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中庸全文帶拼音譯文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dì sān zhāng第三章『1』 zǐ yuē :「 zhōng yōng qí zhì yǐ hū ! mín xiǎn néng jiǔ yǐ 。」『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紅樓夢》原文誦讀 117回下
    原文誦讀(庚辰本)作者:曹雪芹朗讀:白雲出岫、藍色百合
  • 大學全文誦讀
    原文如下總綱『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 國家語委關於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關於印發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長按或掃碼關注家教門風
  • 儒家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註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註解】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註解】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 《中庸》最後一品,人人皆可為聖
    今天我們來品中庸的最後一部分。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庸》全文的結尾,是在歌頌孔子和上古三王的功績以及引用了數句《詩經》中的名句。乍讀來與前文非常不搭,頗顯唐突。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子思也就著了這篇儒學宏文《中庸》。由此可以推斷,子思作《中庸》可能是懷著三個目的的。第一,借文來反駁樂朔,進一步明確《尚書》和《詩經》在上古之學中的權威地位。
  • 《大悲咒》釋疑:在家誦讀大悲咒的步驟
    很多人都是在家中讀誦大悲咒的,誦讀大悲咒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適合自己誦讀大悲咒的方法,能讓自己從大悲咒中感受到很多的好處。自己堅持的去誦讀大悲咒時,從中理解到的知識也是非常多的。在家中誦讀時,最好就是通篇去誦讀,這樣對自己理解大悲咒中講解的知識幫助是很大的,而且自己堅持的去誦讀時,感受到的好處也是非常多的。也是要知道長誦大悲咒有什麼好處,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誦讀大悲咒時,體會到很多的知識。
  • 《中庸》-顧瑞榮校訂並重點注音
    莫見(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jì)憚(dàn)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xiǎn)能久矣!」
  • 中庸達不到,只有揚長避短
    孔子曾感嘆:中庸不可能也,所以對於普通人只要心嚮往之就可以了,中庸的不可能,正好可以讓人不自滿。多數人是達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材,各有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的同時,也該彌補短處的不足,這是否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呢?不要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同時也不能揭別人的短。對於揚長避短,揚長:發揚自己的長處,避短:避免短處的幹擾。
  • 《紅樓夢》原文誦讀 118回下
    《紅樓夢》原文誦讀 117回上《紅樓夢》原文誦讀 117回下你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
  • 【誦讀經典】《大悲咒》拼注音誦讀版(含示範),快快收藏了~
    更多國學誦讀推薦...《周易》拼注音誦讀版《論語》拼注音誦讀版《大學》拼注音誦讀版《中庸》拼注音誦讀版《孝經》拼注音誦讀版《吉祥經》拼注音誦讀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拼注音誦讀版《佛說阿彌陀經》拼注音誦讀版《金剛經》拼注音誦讀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讀蘇軾《祿有重輕》感慨《中庸》的「素位而行」
    讀蘇軾《祿有重輕》感慨《中庸》的「素位而行」吳斌《蘇軾文集》卷七十三中有一篇小短文,題為「祿有重輕」,全文為:王狀元未第時,醉墮汴河,為河神扶出,曰:「公有三百千料錢,若死於此,何處消破?」明年遂登第。
  • 《紅樓夢》原文誦讀 101回上
    《紅樓夢》漫畫 第100回《紅樓夢》原文誦讀 100回上《紅樓夢》原文誦讀 100回下
  • 《紅樓夢》原文誦讀 118回上
    《紅樓夢》原文誦讀 117回上《紅樓夢》原文誦讀 117回下你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