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及解釋

2021-02-08 好一道茶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也,
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道」 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藏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
焉。

【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恰當;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長久實行它的」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超過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 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淺顯話語裡的含義。隱藏人家的缺點,宣揚人家的好處。兩個方面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亮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你是說南方的?強?還是北方的強?還是你認為的強?用寬容溫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對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了也不後悔,這是北方的強?,勇武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改,這才是真強啊!」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

 

孔子說:「追求隱僻的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處,就能大得連整個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說到「小」處,就能小得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從普通男女開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與整個天地相通。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
命,下不抱怨別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靶子,應該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譯文】

「凡事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講話之前預先想好,講起話來就不會中斷。辦事之前預先想好,做起來就不會遭受挫 折。行動之前預先想好,行動起來就不會抱愧。實行道德之前預先想好,實行起來就不會行不通。 「處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眾。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講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會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對父母要孝順,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誠實。

 

 

摘自微信

相關焦點

  • 《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中庸》原文(生僻字注音版)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xiǎn)能久矣。」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收藏:《中庸》全文及注釋
    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這裡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並無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這裡是「沒有什麼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明顯。乎:於,在這裡有比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節:節度法度。 (6)致,達到。
  • 《中庸》全文及注釋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這裡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並無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這裡是「沒有什麼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明顯。乎:於,在這裡有比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節:節度法度。(6)致,達到。
  • 中庸達不到,只有揚長避短
    孔子曾感嘆:中庸不可能也,所以對於普通人只要心嚮往之就可以了,中庸的不可能,正好可以讓人不自滿。多數人是達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材,各有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的同時,也該彌補短處的不足,這是否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呢?不要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同時也不能揭別人的短。對於揚長避短,揚長:發揚自己的長處,避短:避免短處的幹擾。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導論第一章 「中庸」之源第二章 演繹《中庸》的兩種進路·宇宙論解釋進路第二章 演繹《中庸》的兩種進路·
  • 南懷瑾老師話說中庸:擇善固執
    乃至無義理可解釋的真言咒語等等,都由任何一個宗教,根據他的教義理念而特定一個名句,作為信仰和修行的軌則,這就是「擇善而固執」的作用。至於從周、秦以後的儒家學者,並沒有如各宗教一樣的特定一個作為總體專一的名言。但到了宋朝,自由宋儒理學門派的興起,便根據《大學》、《中庸》的理念,認定以「主敬」或「存誠」作為「擇善而固執」的學養標準。把傳統儒家博大精深的學說,也變成類似宗教式的學問方法了。
  • 中庸不是和稀泥,當好好先生,易中天只用八個字就把它講明白了
    「中庸」一詞出自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種做人做事的標準。後來孔子的嫡孫孔伋又專門寫了篇文章闡述中庸之道,成為儒家經典之一。那什麼是中庸呢?現在很多人誤解了中庸之道,覺得中庸就是和稀泥,當好好先生,誰都不得罪,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兒。中庸的意思是什麼呢?
  • 弟子規(原文+解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解釋】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繫緊 >【解釋】借人物品,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不難 45、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解釋】開口說話,誠信為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 《中庸》最後一品,人人皆可為聖
    今天我們來品中庸的最後一部分。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中庸》全文的結尾,是在歌頌孔子和上古三王的功績以及引用了數句《詩經》中的名句。乍讀來與前文非常不搭,頗顯唐突。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子思也就著了這篇儒學宏文《中庸》。由此可以推斷,子思作《中庸》可能是懷著三個目的的。第一,借文來反駁樂朔,進一步明確《尚書》和《詩經》在上古之學中的權威地位。
  • 中庸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yīng)而弗(fú)失之矣。」
  • 料理的中庸之道
    《中庸》裡,孔老夫子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我們每天吃喝,卻少有人認真去品嘗箇中滋味。屏除人工添加物及調味劑,四蔬五莖忠實詮釋蔬果的真滋味,沒有過與不及;料理的中庸之道,考驗功夫,更考驗態度。
  •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天命之謂性,率(suǒ)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柳中庸 徵人怨
    柳中庸 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字中庸。中唐河東人,柳宗元同族。他和弟弟柳中行,都在詩文方面有名。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除了倡導積極入世,儒家在教化子民方面也有一套完備的道德實踐體系: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中庸被儒家認為是個人修養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何謂中庸?考據儒家集大成者朱熹夫子思想,庸者,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也。通俗點說,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夠,也不要做過頭。
  • 中庸開篇,再說天命
    一個人平常很道德,很嚴肅,當你一個人在房間裡頭,都關起來,都看不見的時候,你什麼怪相自己都會做得出來,什麼事情都會做得出來,這就不是中庸的規範。君子要「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個人的時候,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和在父母的身邊、在老師的旁邊是一樣的,這就是君子的行為。做人做事不是表演,不是給別人看的。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中庸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這個境界有多難呢?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唯獨「中庸」,至聖先師在這裡說,「不可能也」,就是非常難,實在是太難了。可見,把控自己的念頭,處於中正無偏的狀態,且長期地保持下去,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什麼是「中庸」呢?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我們看到的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僅僅是每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而每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僅僅是全體世界作用於您感官的微不足道的部分。
  • 日本設計界達文西與他的中庸之道
    而我們又該如何通過「設計」來尋找知與美、中庸平衡的極樂淨土?在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工業設計主線論壇上,黑川雅之藉機表達了他對設計與東西方文化歷史淵源的見解。黑川雅之日本建築師、工業產品設計師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主席在我看來,科學是關於「知」的學問,而藝術則是關於「美」的學問。
  • 中庸的體驗,就好像吃飯的味道,因為太平常,反而沒感覺了
    上面是《中庸》綱要,把發現規律、學習規律、運用規律等方法說了一邊,結合人的心理做了一些歸納:「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論語·先進》) 恰到好處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中庸就是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