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也,
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道」 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藏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
焉。
【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恰當;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無所顧忌。」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長久實行它的」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超過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 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譯文】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淺顯話語裡的含義。隱藏人家的缺點,宣揚人家的好處。兩個方面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亮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你是說南方的?強?還是北方的強?還是你認為的強?用寬容溫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對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了也不後悔,這是北方的強?,勇武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 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改,這才是真強啊!」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
孔子說:「追求隱僻的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譯文】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處,就能大得連整個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說到「小」處,就能小得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從普通男女開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與整個天地相通。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文】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
命,下不抱怨別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靶子,應該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譯文】
「凡事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講話之前預先想好,講起話來就不會中斷。辦事之前預先想好,做起來就不會遭受挫 折。行動之前預先想好,行動起來就不會抱愧。實行道德之前預先想好,實行起來就不會行不通。 「處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眾。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講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會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對父母要孝順,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誠實。
摘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