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的中庸之道

2021-02-17 有鄰書舍

【德不孤 必有鄰】

作者:張庭庭/【人文品牌心法33】


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20多年前,永和一家傳承三代的粵菜餐廳怡人園,常有三個小蘿蔔頭,從通往二樓的樓梯鐵欄杆縫隙間,好奇的探下頭來;高朋滿座的一樓,一盤盤菜端上桌冒著蒸騰白煙,大伙兒熱烈的談笑用餐,多有趣啊!爸爸媽媽每天在店裡忙進忙出,姐姐就充當小媽媽帶弟弟妹妹,肚子餓了,最愛吃叉燒飯,甜甜的滷汁澆飯,一碗接一碗。沒有大人陪,就自己找樂子,廚房裡的麵粉,姐弟三人拿來當玩具,今天包餃子、明天捏包子、後天擀蔥油餅,同齡的孩子只能揉黏土幹過癮,他們玩得可是貨真價實的辦家家,整間餐廳就是他們的遊樂場。

美好的童年回憶相伴成長,如果餐廳真能像遊樂場一樣,充滿新鮮樂趣,引人流連忘返,該有多好?

7年前媽媽開始茹素,偶爾想換個口味嘗嘗西餐,卻老找不到適合的地方,生菜色拉是冷食,義大利麵又是澱粉,腦筋一轉,不如自己開一間吧!中式餐飲講火侯,免不了高溫油煙,於是向西方取經,開發低溫低油的料理,讓素食者安心大快朵頤,也讓更多無肉不歡的人,找到對蔬食料理的好感。

健康樂活的四蔬五莖,一點一滴凝聚著整個家族的情感。當年那個伶俐懂事的小姐姐採穎,日後赴美求學,熱愛旅遊的她,學生時代一口氣走遍23個國家。回到臺灣後曾在玩具貿易公司任產品經理,終於決定返家接班。調皮搗蛋的小弟弟駿翔,長大後還是著信奉無樂不做的哲學,輪到自己當家,從吧檯、廚房到外場,親力親為著每個環節。唯一不同的,是姐弟倆這回不辦家家,把玩心做大,直接開一間有梗有料的餐廳。

超越傳統素食、融合東西飲食文化精髓,餐飲世家邀來名廚共同研發出多國特色料理。「子曰色拉」裡,澎湃多樣的新鮮蔬果,淋上畫龍點睛的獨門醬汁,適合多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招牌的「孟雲燉鍋」,各式蔬菜水果以法式鐵鑄燉鍋長時間悉心熬煮,文火慢燉,逼出食材的精華。燉鍋裡綿密的蔬菜泥,每一口都是真材食料,絕不以澱粉魚目混珠增加濃稠度,其中的甜味,則是用菠蘿與蘋果熬煮來的,蔬果自有甘甜鮮美,何須假手人工調味呢?四蔬五莖從主食到醬料,一絲不苟細膩呈現蔬果最真實的味道。

即便是配菜,也是處處驚喜!無花果蜜以義大利洋黑醋漬無花果乾,風味甘甜迷人;優格中拌入百香果,沾著薯條吃,酸甜清爽一掃炸物的油膩感;日本料理常見的紅辣椒絲,是孟雲燉鍋上吸睛的裝飾,去掉辣味僅存濃鬱香氣……世界各地蔬果料理的文化,就濃縮在四蔬五菁的菜單裡,邀請有心人品嘗,以舌尖味蕾增廣見聞,周遊列國。

店裡甜品也毫不馬虎,一款「偏易鬆餅」,外脆內松、香氣四溢,用清爽的蔬果調合鮮奶油及巧克力,果然甜得恰到好處。用餐完畢,再喝一杯稠勤豆漿,為每個辛勤的工作天,致上最敬禮。或是來一杯人人好逑的窈窕果汁,朝思暮想的窈窕身材,就靠這一杯。

《中庸》裡,孔老夫子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我們每天吃喝,卻少有人認真去品嘗箇中滋味。屏除人工添加物及調味劑,四蔬五莖忠實詮釋蔬果的真滋味,沒有過與不及;料理的中庸之道,考驗功夫,更考驗態度。

四蔬五莖的英文名字叫FoodStalk,結合了Food(食物)與Stalk(莖),也象徵Foods(各類食品)與Talk(說話)。嘗Food Stalk,聽Food’s Talk,好吃的食物會說話,好玩的餐廳很有梗;開心吃蔬食,對身體、環境皆友善,不亦樂乎?

其實爺爺是書法家,寫得一手好字。採穎小時候還在一旁當小書僮幫忙磨墨,使勁把墨磨得又深又濃。飽讀詩書的爺爺肯定想不到,採穎、駿翔與全家族,齊心協力開了一家名為四蔬五莖的蔬食料理店,引經據典、KUSO佳句格言來說菜,傳承爺爺的精神,飽讀詩「蔬」氣自華!

百膳「笑」為先,幽默是最好的佐料。讀四書五經不用正襟危坐搖頭晃腦,品味另類的四書五經,身心滋養、笑逐顏開。

……

子曰孟雲,

聽聽Food’s Talk,

有質有量友多聞
飽讀莖蔬,

嘗嘗Food Stalk,有梗有料油少瓢
餐飲世家跨世代赤心獻禮,

廚匠心張羅手藝
世界大同創意蔬食,

文火美味周遊列國
巧鹽令色鮮宜人,

不亦樂乎?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中國傳統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入菜嘍!子曰色拉、孟雲燉鍋……古聖先賢的名言佳句,統統化為盤中佳餚。有蔬食,鮮生饌,」四蔬五莖」保證有質、有量、友多聞,讓你滿腹菁蔬!□(內文圖片來自作者並經過編輯。)

張庭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企管碩士。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居家及臺灣小型企業(SOHO)協會創會理事長,「品牌臺北-臺北市中小企業品牌創新升級」計劃主持人,臺灣經濟日報「文創MBA」、「SOHO品牌邦電子報」專欄主筆並擔任臺灣多家媒體品牌及創業顧問專家。專注於品牌策略與建構、品牌溝通與營銷、文化創意營銷、故事營銷、媒體公關整合營銷。


這裡,是一群喜歡讀書的人談談自己感想的平臺。


長按二維碼,進入【有鄰書舍】。


文章皆為原創,轉載須經同意。

圖片下載於網絡。版權屬作者。

 ▂ 

 提示: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得《用微笑丈量每一寸陽光》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碰到問題了,怎麼去解決,是完全按照合乎所「知」的「道」(正確的原理、方法)去做,還是知、行不一,做起事來依然放任自己內心的那點私心貪慾,全在我們決策的那一念之間。能否合道,就在我們決定行動的剎那之間。而每次決定的剎那之間的這個念頭,積累起來,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全部。這些決策的瞬間,也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幾(機,樞機)之所在,把握了幾,就可以扭轉乾坤。
  • 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和人類終極之路——太一與中庸之道
    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兼容並包的傳統。木建扶經過這幾年的研究認為,在所有的經典裡面,只有中庸之道才能稱得上是中華文明的神魂。當然此中庸非彼中庸。因為幾千年儒家文明斷代,所以現代人認為中庸就是什麼事情都渾渾噩噩,搗糨糊,和稀泥,但如此只能稱為平庸而非中庸。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問:貫的什麼?很多儒生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根本不去思考或思考不出來。
  • 中庸之道:三句話,教你如何管理好自己
    富貴時做富貴事,貧賤時做貧賤事,君子才會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悠然自得。同是三國,諸葛孔明施空城計兵退司馬懿虎狼之師,僅隻身與清風明月兩童,七八位清掃老夫而已,憑撫琴之音律,亂敵帥之心智。皆得益於其內心強大的定力。中和之重要可見一隅。
  • 日本設計界達文西與他的中庸之道
    黑川雅之是一位非常喜歡探討人與自然的設計師,他習慣性的會從「原點」出發、立在古今縱軸的刻度尺上、重新思考個體與世界的關係。與其說他是一位設計大師,倒不如說他對生活、欲望以及生命看的透徹。 在《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一書中,黑川雅之提出,19世紀開啟了歐洲文化,20世紀開啟了美洲文化,而在21世紀,亞洲文化即將開啟。
  • 《中庸》原文及解釋
    越是隱藏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
  • 《<中庸>真諦》· 修政以身;修身之道(五達道,三達德)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a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zhong)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拾人牙慧?要結合《道德經》56章細讀
    什麼是孔子提倡的「中庸」?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就是:中庸作為一種德行,應該是至高無上的吧,大家都很少去秉持了。在莫大的理解中,儒家的「中庸」,就是「客觀」,講究的是個「無我」,啥事情都要站在實事求是的立場上,不以個人喜好和價值觀去評判,啥事情都要符合「人道」的標準,。
  •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天命之謂性,率(suǒ)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儒家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註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註解】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註解】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 收藏:《中庸》全文及注釋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心學解釋進路相關《中庸》章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注意:中庸決不是折中,事情該做幾分合適就做幾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取中間。細細審之,中庸理念強調控制平衡、維持狀態和守成現狀,用它來詮釋王朝由盛轉衰的輪迴更替固然入木三分,但這同時註定了中庸思想的局限性,它無法適應事物快速發展變化的場景,打個比方,在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前夜,講中庸何用?那麼,有沒有一種比儒家中庸思想更精準地描述事物瞬息變化的邏輯體系呢?
  • 《中庸》全文及注釋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於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 (第2章)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 中庸開篇,再說天命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這三句話,影響很大,能真正讓人清晰理解的卻很少。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自然之道,性本身具有穩定的屬性,天命,不可改變的部分,道的起點來自天命。「率性之謂道」,就是修道,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率性而為,率性而不任性。「修道之謂教」是行道。見道以後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後如何去行道。
  • 《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電影《黑社會》裡結巴的師爺蘇,深懂中庸之道,不爭為之大智慧
    師爺蘇介紹武哥給吉米師爺蘇這個人最懂中庸之道,他能在別人面前放下自己的自尊,這一點他和大D,飛機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為人之道嗎。
  • 《中庸》原文(生僻字注音版)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 中庸的體驗,就好像吃飯的味道,因為太平常,反而沒感覺了
    上面是《中庸》綱要,把發現規律、學習規律、運用規律等方法說了一邊,結合人的心理做了一些歸納:「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怎麼叫「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真正一個明道、見道、悟道、修道的人,隨時隨地都在道中行;有自己的目標原則和堅持,隨時隨地都能管理好自己,有一顆安定而坦然的心。「小人反中庸」呢,小人怎麼樣反中庸呢?無所忌憚,沒有穩定的心理,總想著投機,容易走極端。等於我們用禪宗的話來說,達摩祖師講禪宗:「一念回機,便同本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