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真諦》· 修政以身;修身之道(五達道,三達德)

2021-02-09 深度語文研究所

一、修政以身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首先,我們看到孔子(子思)有一種憲政或法治的思想,即超越於當時政治君主之上的,是「布在方策」的「文武之道」。但他們認為,因為君主的絕對權力,所以只有賢明的君王遵守執行文武之道,曾經好的政治才能再度繁榮,否則它就會湮滅,成為一紙空文。

顯然他們意識到了以法制約君王的重要性,但在真正的方法上,卻仍然寄託於君王的自覺,這就是和今天民主最大的距離。

所以依據君子之道必須從自身開始的同一原理,君王想要治理好國家,也應該是從自身開始的。

這裡有兩個微妙的比喻。

一個是「地道敏樹」,樹,就是種植的意思,大地會對勤於種植者給予最大的回報,政治也一樣,勤於執政者將得到最大的回報。

另一個比喻是「夫政也者,蒲盧也」,意思是說驅民走上正路的要義,就是要當成自己的子女那樣哺育、教化他們,即要慈、要仁。

子思進而推導說:所以執政的關鍵在於君王是否賢明;君王的賢明從他自身可以看得到,他應該不斷用孔子的仁義之學修煉自身。仁就是愛人,從親親開始;義就是符合正義,從尊敬賢人開始。由愛自己的親人,推及到所有人,但讓親疏有別;讓道德高尚者也有高下的區別,這樣禮法就建立起來了。所以想成為一個好君王就不能不修煉自身,但修煉自身是從侍養親人開始的,但想要更好地侍養親人,踐行孝道,就不能不知道人和天,即關於「性」的終極問題。

 

二、修身之道:五達道,三達德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上面明確了君王想好有好的政治必須從修身開始,接下來子思就討論了修身的方法與原則,這就是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也就是說,儒家的修身不是閉關靜坐,而恰恰是在與交往中踐行德行。人的主要交往,《中庸》認為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大概師生這一關係,被納入到父子中去了。而這五種人際中,要完成修身,就都要做到知、仁、勇,這就是三達德。

但這樣的細分,最終要回到不變的原點,這就是人的智慧心和道德心,所以子思又說:「所以行之者,一也。」

這個「一」,就同一個「率性之為道」。從智慧心來講,「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從道德實踐心來講,「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然後子思又從這個「率性之為道」開出去,重新化為三:「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力行,知恥,這就是修身的要義。知道了修身,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官員;知道了如何治理官員,也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或國家了。

相關焦點

  • 《中庸》全文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中庸》原文(生僻字注音版)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 《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碰到問題了,怎麼去解決,是完全按照合乎所「知」的「道」(正確的原理、方法)去做,還是知、行不一,做起事來依然放任自己內心的那點私心貪慾,全在我們決策的那一念之間。能否合道,就在我們決定行動的剎那之間。而每次決定的剎那之間的這個念頭,積累起來,就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全部。這些決策的瞬間,也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幾(機,樞機)之所在,把握了幾,就可以扭轉乾坤。
  • 《中庸》-顧瑞榮校訂並重點注音
    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 《中庸》筆記 · 十二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 中庸第二十四集
    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二十四集 各位同修,現在繼續研究《中庸》,在這裡經文念一小段。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先念這幾句。修身啊,「取人以身」,你自己要修身,修養自己。你怎麼修身呢?「修身以道」,「道」是什麼呢?必得要明瞭這個「道」。「道」就《中庸》講就是中庸之道。
  • 《中庸》:人有靜氣,才有福氣
    利他的應該沒問題,利他的是合於道,而利己的是否合於道就要小心。不是說不能利己,人還是要為己,但要合道,合生命之道、社會之道、精神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紫禁城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明清最高權力機關,南面而王的地帶,三重大殿都不離「和」字。和諧,不是強制性,是心肝脾肺腎都健康,眼耳鼻舌身都健康,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都健康,才和諧。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心學解釋進路相關《中庸》章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注意:中庸決不是折中,事情該做幾分合適就做幾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取中間。細細審之,中庸理念強調控制平衡、維持狀態和守成現狀,用它來詮釋王朝由盛轉衰的輪迴更替固然入木三分,但這同時註定了中庸思想的局限性,它無法適應事物快速發展變化的場景,打個比方,在禮崩樂壞的社會變革前夜,講中庸何用?那麼,有沒有一種比儒家中庸思想更精準地描述事物瞬息變化的邏輯體系呢?
  • 中庸之道:三句話,教你如何管理好自己
    富貴時做富貴事,貧賤時做貧賤事,君子才會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悠然自得。同是三國,諸葛孔明施空城計兵退司馬懿虎狼之師,僅隻身與清風明月兩童,七八位清掃老夫而已,憑撫琴之音律,亂敵帥之心智。皆得益於其內心強大的定力。中和之重要可見一隅。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歸成語之原汁原味的意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現實中已然成為懲治別人、一報還一報的常用成語。大家知道,在流傳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中,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成語已然背離其原初的宗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其中之一。
  • 儒家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註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註解】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註解】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 《中庸》全文及注釋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譯文】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中庸》講義(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天命、性、中、天下,從「天命」到人之「性」,就其稟賦處說;對「天下」而言「中」,就其主宰處說。既然「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並不是對「中和」進行嚴格定義,那麼,《中庸》為什麼要通過「未發」與「已發」來引申出「中」「和」?第四講已經提到,《大學》「正心」章「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心)不得其正」,結合《中庸》「未發」、「已發」才能讀出味道來。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說到底,還是《大學》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理。下一章(無所不在的道)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3)如此夫!」
  • 【北苑小學】親子朗讀欄目之冷爾謙帶您誦讀國學經典(101)
    中庸(3)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 中庸第二十五集
    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 中庸第二十五集 各位同修,我們現在繼續研究《中庸》,上一回《中庸》講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說到這裡為止。今天接著就講,既是為政之道,你要得賢人,自己要修身,修身從哪裡開始呢?你要學仁,仁怎麼呢?仁的重要點是「親親為大」。
  • 國學學習《中庸》第二十章治國平天下的法則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