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活法
後臺回復「你好」,送您一份好心情
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多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靜氣是一種應急的態度,重大事件發生時,不緊張慌亂,不會自亂陣腳,而是情急智生或從容應對。「寵辱不驚,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就是一種處世態度所產生的人生境界,在失意和迷茫時細細品味,會豁然開朗的。
正如《通書九講》一書中所言:「君子慎動。」
每臨大事,要有靜氣
現在的人盲動很多,豪氣一來就衝動,衝動就幹不好事。
翁同龢說:「每臨大事有靜氣」;
孔夫子也說「臨事而懼」。
我們並非神通廣大,社會上的各種因緣自己也未必能掌控,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那怎麼辦?
這裡有個原則:「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動而正,曰道。」
動,憑什麼動?動,一定離不開一個「正」字。
正,有自己的能力範疇,也有良心的自我審核,有社會的道德準則。
念頭一動,首先要看是正還是邪,利他的還是利己的。利他的應該沒問題,利他的是合於道,而利己的是否合於道就要小心。
不是說不能利己,人還是要為己,但要合道,合生命之道、社會之道、精神之道。
尊重規律,就是尊重生命
人生在世,要學著敬畏規律。
譬如養生,晚上不守子時,很晚還不睡,在自然性上就傷害了自己的生命。
在社會性上動而不正,就會有種種危機,引起種種的麻煩。
舉心動念不得其正就容易得精神病、抑鬱症。
所以養生也好,社交也好,精神的發動也好,都要放正,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要護持正念。
「用而和,曰德。」和,是和諧,中規中矩、合乎禮節,這一系列稱之為「和」。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紫禁城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明清最高權力機關,南面而王的地帶,三重大殿都不離「和」字。
和諧,不是強制性,是心肝脾肺腎都健康,眼耳鼻舌身都健康,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都健康,才和諧。
君子慎動
一個有德的人行住坐臥無不得體,會讓人有溫曖感、吉祥感,這個是很高的境界。
如何界定它呢?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矣。」匪,就是「非」。
離開了仁義禮智信的行為,都是邪。「邪動,辱也。」就會自取其辱。
很快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裁,身敗名裂。
「故君子慎動」,作為一個君子一定要好好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於仁義禮智信,是否違背了仁義禮智信。
一定要考量再三,印上要安置一個「警察」。這個「警察」永遠不能離崗。要監控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如此才能保證我們一生的平安,才能指引我們一生的路吉祥如意。
所以幹事別憑一時衝動,要「慎動」。現在是非那麼多,怎麼能不慎重?
大家身心名譽都陷在裡面,必須慎動,三思而後行。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為政在人,道在得人啊。
如果沒有人哪有道?沒有人哪有政?為政在人就是為政在用人,在用賢人。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首先要有文武之道這麼一個政治法統和教化的傳承,有著以史為證的經驗,有先王之法在那裡,然後再為政,這時候為政就在人了。
你用什麼樣的人?選什麼樣的人?「取人以身」,人力資源部搞招聘,怎麼考察?
這樣考試那樣考試,筆試面試,看你寫的文章,看你的口才,看你的容貌,看你的氣度等等,要全面衡量。
當然還要拿事來考察,通過讓你做事來考察你的能力,所以說「取人以身」,取人是通過觀察他修身的情況、來考察他的綜合實力。
那怎麼觀察這個人修身的情況呢?「修身以道」,修身要看道德,沒有道德怎麼修身呢?
「修道以仁」,修道的目標在哪裡?是仁。
從古至今,我們都希望與仁人君子打交道。如果和你打交道的是仁人君子,那你就有安全感,你把事情交給他會覺得放心,不會揪心。
仁人君子,在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一個做人的重要標準。
當然,仁人君子是儒家的做人規範,道人就可以不仁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個視野就更高一點,但是我們不是神仙,也不是佛菩薩,佛菩薩還是要講慈悲。
我們就是社會上生存的人,我們就是凡夫俗子,要有一個為人的標準,就是以仁為目標。
本文摘自《通書九講》
馮學成 著
編輯丨小方
審校丨秋實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裡
隱藏著怎樣的人生秘密?作者簡介:
馮學成,1949年出生於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當知青期間,認識了著名的海燈法師。經其舉薦,往參本光法師,後來更歷參賈題韜老居士、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並於2001年得到當代禪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傳承。
近四十年來,馮學成於眾多高明中殷勤參叩,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從此意氣風發,自在出入於儒學之正大、佛學之精微和道學之幽玄間。1992年起,先後在四川省佛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雲門佛學院、河北省佛學院任教,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和湖北等地講學。近幾年在其開辦的龍江書院開設了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老子、莊子等講座,旨在以國學為本,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曾出版禪宗等方面的著作二十餘部。
新浪博客:庶矣齋
新浪微博:馮學成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您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