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魯哀公詢問孔子政事,孔子說:「文王和武王的政略,都已經陳列在書冊上了。當二位聖王在世時,他們的政略能夠興起實施;他們去世後,他們的政略就停止了。人之道就是要勤勉地處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要勤勉地使樹木生長。政事就是教化子民。因此,處理政事在於人, 選取人才在於自己要修身,修身要符合天道,修道要依據仁德。仁,就是人之道,以親近自己的親人為首要;義,就是適度, 以尊敬有才能的人為首要。按照親人的親疏不同來親近他們,按照才能的不同來尊敬他們,這就是禮產生的依據。如果在下位的人不能獲取上位者的信任,那麼也就不能夠得到民心並治理好他們。因此,君子不可做不修身的事;願意修身,就不可不事奉親人;願意事奉親人,就不可不知曉人性;願意知曉人性,就不可以不知曉天道。」
天下通達的道路有五種,通行這些大道可依據的原則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相交的朋友,這五者,是天下通達的道路。智慧、仁慈、勇武,這三者,是通行天下大道所依據的三種德行,實現三種德行的依據都是一樣的。或者是天生就有智慧,或者是通過學習而具備智慧,或者是困學而生出智慧,無論是哪一種,到具備智慧時都是同一的。或者安然實行,或者因利益實行,或者勉強去實行,到成功的時候都是同一的。
孔子說:「好學就近於智慧了,努力實行就近於仁了,知道羞恥就近於勇敢了。知道這三者,就知道依據什麼修身了。知道依據什麼修身,就知道依據什麼來管理眾人了。知道依據什麼來管理眾人,就知道依據什麼來治理天下國家了。」
【註解】
1、哀公:魯哀公,姓姬名蔣,「哀」為諡號。
2、布:陳列。
3、方策:方為木板,策為竹簡,皆用以記言記事。故以方策泛指書籍。
4、蒲盧:一種細腰的土蜂蜾嬴。鄭玄注:"蒲盧,蜾嬴,謂土蜂也。《詩》曰:'螟蛉有子,蜾嬴負之。'螟蛉,桑蟲也,蒲盧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盧之於桑蟲然。"一說為蘆葦。見朱熹集注。後因以"蒲盧"比喻對百姓的教化。
5、殺:降也,減削也。代表逐級降低,減弱。
6、獲:得也。
7、得:獲得。
8、治:管理、治理。
9、以:為也,做某事。
10、思:願也。
11、達:通,至。
12、知:明白。【說文】詞也。從口從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
13、困:窮也,木不得伸。【六書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為窮困,病困之義。【序卦】升而不已則困。
14、安:靜也,止也。【說文】靜也。【廣韻】徐也,止也。
15、利:以刀割禾。【說文】銛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
16、恥:恥也【說文】辱也。從心耳聲。【六書總要】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恥。
【釋意】
本章選自《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前面幾章引用孔子的話列出了立國治平的典範,本章則直接引用了孔子的政論。
哀公是魯哀公,春秋時期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魯哀公是春秋時期魯國「十二公」中的最後一位,後人將其諡號為「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魯哀公也是歷史上記載獲麟的君主。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魯哀公西狩獲麒麟一隻,孔子聞之而落淚,作《春秋》至此而輟筆。
魯哀公曾經問政於孔子,但是卻並沒有重用孔子。以下就是魯哀公問政的記錄。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認為,為政在人,也就是政事是由人來實施的,不同的人政不同,非常強調人的重要性。文王和武王的政略,雖然記載在典籍書冊上,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能夠實施,他們去世後,之前的政策就不再能夠實施了。
為政者,也就是君王,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國家各類事務的運轉,都是圍繞君王的舉動言行來進行的。天子有道,那麼國家就能興盛,反之亦然。
孔子說,為政之人需要像大地生養樹木一樣,勤勉地處理政事,這就包含著養育萬民的意思。我們現在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以樹的成長比喻教育。西周為家天下,周天子既是國君,又相當於萬民的家長,教化百姓要如教子。子民這個觀念就是那時候誕生的,並一直延續到後世。因此有強調愛民如子,重視教化的傳統。
蒲盧也是同樣的寓意。蒲盧是一種細腰的土蜂蜾嬴。《詩》曰:「螟蛉有子,蜾嬴負之。」螟蛉是桑蟲,蒲盧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為己子。因此以蒲盧來比喻為政其實就是教化子民,就像蒲盧把桑蟲變化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政者,攵之以正也,教化臣民導向正道,則國家無為而治。但是這就對為政者本人有要求,首先為政者自己要修身不懈,持守正道,不偏不倚;其次為政者要待民如子,悉心教化。
為政者不僅自己要以身作則,而且需要選擇適合的人來共同擔任政事,選對人很重要。怎樣才不會選錯人,就需要靠君主自己的修身水平了,自己正,那麼選的人才能正,因此要依據正道來修身。什麼是正道呢?
仁。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仁為修身之道。仁,是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的三劃分別代表天地人,如果把中間的代表人的這一划單列出來,在人道就是仁,因此說,仁者,人也。仁就是天地二氣合一才生成為人,二氣分離則為不仁。因此仁,有生的含義,也有親的含義。天地生人,仁是讓人生,仁親他人也是為了讓他人生。因此,仁屬木,代表生機。親就是親密無間,不可分離的意思。那麼,推己及人,仁者首先要從親近自己的親人開始,才能仁親更遠的人。如果對自己的親人都不仁,那麼對更遠的人更難以仁,因此才說,親親為大。
仁在家庭關係中, 就是仁親,下對上,就是孝;上對下,就是慈;平輩兄弟姐妹間就是悌。仁為木,為生,是一個周期的開始,因此,人道中以仁為基,修道以仁。
與仁相對的是義。仁是親密無間,義就是界限分明。仁為木,代表生機,親和、柔韌;義為金,代表金剛、能斷、殺伐。有了仁,才有生機,但是如沒有義以制衡,那麼就容易沒有節制而導致過度。所以,義,就是把握合適的度。
但是要怎樣才能知道合適的度在哪裡,界限在哪裡呢?這就需要明理,在事物為文理,在人為禮。而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因此要向賢者學習才能明理知禮,因此守義的前提是要尊敬有才能的人,向他學習。
在人道中的禮,就是依據人們的親疏遠近不同來親近他們,按照才能的不同來尊敬他們,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禮對了,才合宜,才合義。
人和人之間存在差等,無論是親疏關係,還是才能的高低,都有差別,「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因此,人需要依據禮義來仁親、尊賢,只有如此,才能取信於人。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遵禮、尊賢,不能夠獲得上級的信任,那麼他也難以獲得在他之下的百姓的信任,上下否塞不通,無法親民,那麼是沒有辦法去治理好百姓的。
因此,君子為政,教化一方百姓,需要自己修身不懈。修身以仁為本,以義為節,以禮為敬,而能由近及遠地推仁,由親親而親民,才能取信於民,教化子民。因此,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事親,就不可以不明白人性。心中想仁親,但如果不知道以正確的方式來與親人相處,往往會事與願違。所以要明白人本身,懂得人性,知曉人道,才能與人相交合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對最親近的人最不仁慈,常常刺傷的往往是最親的人,這不得不說是人性的弱點。所以明白人性,才能做好從親親開始的行仁,實在是重要的提醒。儒者,人也,柔也,木也,就是知道如何柔和靈活地與人相交,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之道是基礎。
那麼,要明白人性,就不能不對天道有所知。這裡的天是自然,包含了天地。人是天地所生,人作為萬物之一,有自己的特性,但是不會脫離天道而存在。因此,人要合天,「達於道者,不以人易天」。但是後天諸多習氣,常常使人與天漸行漸遠。所以首先要知,才能合。
然而,天道太遠,怎麼去體會,還是要回到更近的人道,因此接著便迴轉人道,通過行人道來體證天道。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天下通達的大道有五條,所謂通達,通達的是天道。哪五條大道呢?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這五條達道都是人道,這就是行人之道而以人達天。
這五條道路,是以人為中心,一個人怎麼去處理所面對的人倫關係。君臣,是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父子、夫婦、昆弟都是家內的關係,父子為縱向關係,夫婦、昆弟為橫向關係;朋友是個人的社會關係,也屬橫向關係。
君臣非常重要,在今天尤其重要,指的是家國的關係,君指代國,臣指代國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家大國,有國才有家。這段話的時代背景,是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所以家國之間的關係在中國人眼中是同構的。家國的觀念對中國人而言可謂根深蒂固,因此中國人懂得大小輕重,如果不得不作出要取捨時,一定是國大於家,保衛國就是保衛家。古代說忠君,其實是忠國。在國為忠,在家為孝,都是同樣的原理。這正是大人知其所以為大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源頭。
但是,現代很多人已經失去了這個基本觀念了,只知有家,不知有國,只要自己的小家好,國如何、君是誰,他才不在乎。這就造就了很多的利己主義投降派、崇洋媚外派乃至漢奸跪族,反正只要自己過得好就行了,不要談什麼君臣之道、家國之道。
這樣的人,就失去了達道之首了,也就是做不到人道中的首條,天道是永不可及的,無論他學識多麼淵博,頭腦多麼敏捷,都沒有可能。把君臣放在首位,意味著它是人倫中最重要的原則,因為沒有國,後面的一切都免談。天道至公,所以在人道中必須法天而行,天下為公。一個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人,永遠沒有可能觸及天道。
父子是在一家中父母和子女的相處之道,作為父母就要慈,作為子女就要孝,這都是仁在不同角度的應用。夫婦是一個家庭中的天地關係,夫婦相處和順一個家庭才穩定安全。《三字經》中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君臣之間是公義,父子之間是孝慈,夫婦之間是忠貞和順。
昆弟是指兄弟,就是一家中有血緣關係的同輩,區分長幼而以禮相待。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尊敬兄長,這也是仁的應用。朋友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同輩,泛指家庭之外所面對的社會關係,推仁的應用範圍,恕之道。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道中所有的社會關係都不出這五倫。尤其是君臣、父子、朋友,三者是每個人都必然面對的人倫,國、家、社會。那麼,要怎麼來把這五條大道走好,依據天下之達德三:知、仁、勇。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知,有三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生而知之,就是天生就明白天道的人,這種是鳳毛麟角,我們不否認生而知之者的存在,但是卻不要幻想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如果是的話,我們也不需要在這裡學習了。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這是我們必須客觀看待的現實,所以,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能夠踏踏實實,一步步循序漸進,就很好了。
學而知之,是大多數人達於天道的方式,古人說下學上達,學達性天,就是這個過程。所以,我們倡導學習,知不足,然後繼續努力。學,是後生小子(表示謙卑)在一個空間裡,以手捧爻,學習的是天地間陰陽變化不息的規律,也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生而知之者,知道的也是這個規律。而且還有一點想要探討的是,或許有人在這一世是生而知之者,如一畫開天的伏羲帝、生而神靈的黃帝、聞金剛經便開悟的六祖,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時空之上,或許會發現,生而知之者,何嘗不是經過跨越時空的學習積累,而在這一世終於大成。
來,讓我們把眼光放長遠些。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資質駑鈍,學習很慢很吃力,仿佛怎麼學都不如別人家的那個優秀榜樣;而且,似乎學習這些東西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並不必然能給我們帶來物質利益的回報。但是,我們要明白,我們所學的,是上達之學, 它先天而存,能夠幫助我們一點一點認清世界的真相,逐漸擁有真正的智慧,它不是後天形而下的可立即變現滿足物慾的東西。我們常常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就是在嘆息其實很多人為什麼天生就那麼厲害,而自己為什麼就這麼愚鈍呢?應該是自己過去不夠努力,沒有好好讀書所致啊。這個過去,既可能包含現在的時空,也可能跨越當下時空。所以,即使我們現在讀書很辛苦、很吃力,可是我們要明白,我們並不僅僅是為了此時此刻在學習,更是在為更長遠的未來不斷地積累。所以,對我們最有借鑑意義的是普通人的學而知之。
學習一段時間可能不夠,那麼就再多學一段時間,把自己關進這個所學的東西裡面,這段時間就深入地鑽研、研究它,不讓自己的注意力到處發散,就在限定的範圍裡面用功,這就是困而知之,相當於把自己困在一個地方,慢慢用功。這可能是一個笨辦法,但是人就怕用笨功夫,一旦肯用笨功夫,不放棄,終於有一天能夠學有所成的。
所以,無論是生而知之、學而知之,還是困而知之,真正都到達了知之的層次時,就都一樣了,也許前面走過的路各不相同,所花費的功夫也各有差異,但是真正上達天道時,致知之時,就都一樣了。
仁,亦有三種,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
學以致用,學了之後知了之後,還要用,要去行。一方面是知行合一,方為真知;另一方面,做事要成功,要落實在行動上。和致知一樣,不同人的行動力是有差別的,有些人心思純粹,不會瞻前顧後,只是安然地去做他應該做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主動性就沒有那麼強,需要利益驅動才會去做事;有些人也不會因為有利才做,只有被迫無奈不得不做的時候才會去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但是只要動身去做了,並且堅持到底了,最後做成事之後,其實無論前面的過程如何,結果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是致知,還是成功,最重要的是堅持去學、去行,不要對標天才自暴自棄,也不要半途而廢,那麼終於有一天能夠學有所得、行有所成。所以,孔子說了下面這段話: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堅持進學,好學,那麼就離明白天道不遠了。為什麼?因為天道好生,能夠勤奮地進學,本身就是蓬勃向上的生機的體現,這本身就是接近天道的行為。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人若自己肯努力,上天又怎麼會不給人機會呢?明白天道,就會開啟智慧,那麼處事待人就會能依據智慧來進行。
強大的行動力,堅持去做,就近於仁了。為什麼?仁是二合一,如果人能夠知行合一,一旦明白道理就立即去做,「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那麼,就是仁了,身心就是一體了。那麼推己及人,仁,是親愛他人,能夠待人如己,為他人著想。
知道自己的不足,聞過心中即感到慚愧,願意發自內心地去改正,這就是有勇氣。文過飾非是最要不得的,《大學》說:「勿自欺也。」人無完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後要知過必改,不能自欺欺人。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承擔起犯錯造成的後果,並積極主動地去改正,就能夠進步。
要能夠知道天道,首先要知道人倫。而在人倫中,又需要依據知仁勇來修身,才可能把人倫的關係處理好。三達德就是修身的合格水平,能夠知道怎樣做到三達德,就知道怎麼樣修身了。好學、力行、知恥。好學能夠知,不僅知人,而且能夠知天;力行就是仁,仁而後能誠,誠為天之道,也就是如果能夠達德,才能真正達道;知恥為勇,為誠,為日日新,只有一個人修身不懈才可能日日新。所以,這三者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修身。《大學》說:「修身在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在格物。」格物致知,好學致知,並不相違背,因為學字本身就揭示了,真正的根基之學,就是格物之學。力行就是誠其意,知行合一,仁而能誠。知恥為誠意,亦為正心,改過歸正,善莫大焉。
如果做不到知,那麼就很難明天道,得智慧,不知天,也不知人,那麼遇到人道中的問題就沒有智慧處理。如果做不到仁,那麼身心背離、待他人也疏離,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一個不會為他人著想的人,不可能同他人相處好。如果做不到勇,那麼就不能知過必改,很難有進步,沒有擔當,也無法取信於人。
三達德是修身,修身最關鍵的是要去做。德就是行,如果落實不到行動上,就都是誇誇其談。每一件都不容易,但是天下之事,去做了就會更容易一點,不去做就永遠都很難。
因此,我們回到最初的君王為政,「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君王治天下,首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怎麼修身,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實現,也就會知道應該選用什麼樣的人才輔政,也會知道應該怎樣指導臣民修身齊政。這就是君王的教化之政,修身進德,潤物無聲,天下國家,如是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