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 徵人怨

2020-12-21 一起學詩詞xn

柳中庸 徵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名淡,字中庸。中唐河東人,柳宗元同族。他和弟弟柳中行,都在詩文方面有名。大曆年間中進士,官至洪府戶曹。與盧綸、李端為詩友。現今存詩十三首。

鑑賞:該詩是流傳頗廣的邊塞詩,表達了徵人久戍不歸、思鄉情切所生的怨情。

前兩句中使用了兩個疊詞,「歲歲」、「朝朝」寫出了戍邊時間之長、徵戰的頻繁。「金河復玉關」寫出了輾轉徵戰的地域之多,「馬策與刀環」說明幾乎每日都有征戰,以致達到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境地,把徵戰生活的單調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戰士在邊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徵戰,轉戰於不同的戰場,奔波勞頓。

第三句寫得頗為悽涼,「三春白雪」原本是很美好的事物,然而終究逃脫不了歸青冢的命運。「青冢」是西漢時與匈奴和親的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唯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詩人用「歸」字,寫出了歸宿感,徵人也許再也不能回到故鄉,也許他們會除終歸墓,如王昭君一樣長留塞外。

第四句力有千鈞。黃河之水綿長,不停奔湧;暮春時節,想到中原,而眼前的卻是黑山,就以「繞」字消除距離,想像黃河之水繞過黑山又繼續向前流淌。最後一句雖是虛寫,但其中的黑山與上句的白雪形成鮮明對照。在古詩中,有些作為地名的顏色名詞雖不指顏色,卻與詩中其他詞語輝映,造成一種色彩豐富、對比強烈的感覺。此詩中最後兩句就是典型,其中的「白雪」、「青冢」、「黃河」、「黑山」像濃重的色塊,顏色明晰而深重,所佔空間廣大,造成一種視覺衝擊,很有藝術感染力。

此詩寫了一種悲壯的怨情,筆法巧妙,境界闊大。

相關焦點

  • 《徵人怨》《三閭廟》
    《徵人怨》 唐·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注釋】 徵怨:一本作「徵人怨」。 歲歲:年復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城南。玉關:即甘肅玉門關。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馬策: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用以喻徵戰之事。
  • 從「朋友圈」觀其人——解密《徵怨》作者柳中庸
    想到初聽這首詩作者的名字時,聽到「柳中」兩個字,下意識地就以為是要說柳宗元了,誰知,竟是柳中庸!哎?柳中庸何許人也啊?當時所聽的節目是這麼介紹他的:柳中庸,名叫柳淡,淡淡一點紅的淡,中庸,是他的字。這個介紹實在有點簡單,無法滿足我的八卦之心,於是上網搜一搜,找到:柳中庸(?—775?),名淡,唐代邊塞詩人。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大曆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與弟中行並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為詩友。所選《徵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然後就很難找到更多關於柳中庸其人的隻言片語了。
  • 詩海拾珠:《徵人怨》的疑與析
    是的,這首詩的名字,就叫《徵人怨》(作者唐代詩人柳中庸)。筆者反覆誦讀這首詩,覺得常見的解釋不能盡數展示本詩的高妙,我們來將這首詩掰開揉碎,試著重新解析一下:首先來了解一下詩中的名詞都是指什麼。
  • 《中庸》原文及解釋
    【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中庸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yīng)而弗(fú)失之矣。」
  •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天命之謂性,率(suǒ)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中庸>真諦》·慎獨與赤子之心
    導論第一章 「中庸」之源第二章 演繹《中庸》的兩種進路·宇宙論解釋進路第二章 演繹《中庸》的兩種進路·
  • 收藏:《中庸》全文及注釋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
  • 中庸達不到,只有揚長避短
    孔子曾感嘆:中庸不可能也,所以對於普通人只要心嚮往之就可以了,中庸的不可能,正好可以讓人不自滿。多數人是達不到中庸境界的偏材,各有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的同時,也該彌補短處的不足,這是否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呢?不要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同時也不能揭別人的短。對於揚長避短,揚長:發揚自己的長處,避短:避免短處的幹擾。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除了倡導積極入世,儒家在教化子民方面也有一套完備的道德實踐體系: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中庸被儒家認為是個人修養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何謂中庸?考據儒家集大成者朱熹夫子思想,庸者,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也。通俗點說,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夠,也不要做過頭。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讀解】   這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裡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修養自身。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後,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範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作為儒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
  • 《中庸》全文及注釋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中庸開篇,再說天命
    一個人平常很道德,很嚴肅,當你一個人在房間裡頭,都關起來,都看不見的時候,你什麼怪相自己都會做得出來,什麼事情都會做得出來,這就不是中庸的規範。君子要「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個人的時候,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和在父母的身邊、在老師的旁邊是一樣的,這就是君子的行為。做人做事不是表演,不是給別人看的。
  • 知行合一與中庸之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中庸的境界,就是聖人的境界。這個境界有多難呢?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唯獨「中庸」,至聖先師在這裡說,「不可能也」,就是非常難,實在是太難了。可見,把控自己的念頭,處於中正無偏的狀態,且長期地保持下去,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什麼是「中庸」呢?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我們看到的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僅僅是每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而每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僅僅是全體世界作用於您感官的微不足道的部分。
  • 《中庸》原文(生僻字注音版)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xiǎn)能久矣。」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jī)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中庸的體驗,就好像吃飯的味道,因為太平常,反而沒感覺了
    上面是《中庸》綱要,把發現規律、學習規律、運用規律等方法說了一邊,結合人的心理做了一些歸納:「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論語·先進》) 恰到好處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 南懷瑾老師話說中庸:擇善固執
    但到了宋朝,自由宋儒理學門派的興起,便根據《大學》、《中庸》的理念,認定以「主敬」或「存誠」作為「擇善而固執」的學養標準。把傳統儒家博大精深的學說,也變成類似宗教式的學問方法了。那麼宋儒理學家們是怎樣變出了這種花樣呢?事實上,這就是由於從《中庸》這一段話而建立了一個有分別影像,有義理可循的模式。但《中庸》的原旨,並沒有叫你去「主敬」或「存誠」。
  • 新生兒取名:出自中庸的精選好名,冷門且好聽!
    《中庸》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重視德行與修養,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中不乏哲理豐富之佳詞佳句,如果引用得當,選擇適宜,來作為寶寶的名字,那麼對寶寶的人生將大有助益。很多父母擔心為寶寶取的名字重名率高,不夠獨特,或是名字內涵不夠豐富,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庸》挑選一些含義豐富,冷門好聽的名字。以下是江南易林從《中庸》裡精選的好名,家長朋友們可以進行參考。
  • 料理的中庸之道
    《中庸》裡,孔老夫子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我們每天吃喝,卻少有人認真去品嘗箇中滋味。屏除人工添加物及調味劑,四蔬五莖忠實詮釋蔬果的真滋味,沒有過與不及;料理的中庸之道,考驗功夫,更考驗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