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帶拼音譯文

2021-02-09 國學朗讀

dì yī zhāng

第一章

『1』 tiān mìng zhī wèi xìng ; shuài xìng zhī wèi dào ; xiū dào zhī wèi jiào 。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 dào yě zhě , bù kě xū yú lí yě ; kě lí , fēi dào yě 。shì gù jūn zǐ jiè 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 , kǒng jù hū qí suǒ bù wén 。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 mò xiàn hū yǐn , mò xiǎn hū wēi 。gù jūn zǐ shèn qí dú yě 。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 xǐ 、 nù 、 āi 、 lè zhī wèi fā , wèi zhī zhōng 。fā ér jiē zhòng jié , wèi zhī hé 。zhōng yě zhě , tiān xià zhī dà běn yě 。hé yě zhě , tiān xià zhī dá dào yě 。zhì zhōng hé , tiān dì wèi yān , wàn wù yù yān 。

『4』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dì èr zhāng

第二章

『1』 zhòng ní yuē ,「 jūn zǐ zhōng yōng ; xiǎo rén fǎn zhōng yōng 。」「 jūn zǐ zhī zhōng yōng yě , jūn zǐér shí zhòng 。xiǎo rén zhī fǎn zhōng yōng yě , xiǎo rén ér wú jì dàn yě 。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dì sān zhāng

第三章

『1』 zǐ yuē :「 zhōng yōng qí zhì yǐ hū ! mín xiǎn néng jiǔ yǐ 。」

『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dì sì zhāng

第四章

『1』 zǐ yuē :「 dào zhī bù xíng yě , wǒ zhī zhī yǐ :zhì zhě guò zhī ; yú zhě bù jí yě 。dào zhī bù míng yě , wǒ zhī zhī yǐ :xián zhě guò zhī ; bù xiào zhě bù jí yě 。」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2』「 rén mò bù yǐn shí yě 。xiǎn néng zhī wèi yě 。」

『2』「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dì wǔ zhāng

第五章

『1』 zǐ yuē :「 dào qí bù xíng yǐ fú 。」

『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dì liù zhāng

第六章

『1』 zǐ yuē :「 shùn qí dà zhì yě yú ! shùn hào wèn ér hào chá ěr yán 。yǐn è ér yáng shàn 。zhí qí liǎng duān , yòng qí zhōng yú mín 。qí sī yǐ wéi shùn hū !」

『1』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dì qī zhāng

第七章

『1』 zǐ yuē :「 rén jiē yuē 『 yú zhī 』, qū ér nà zhū gǔ huò xiàn jǐng zhī zhōng , ér mò zhī zhī bì yě 。rén jiē yuē 『 yú zhī 』, zé hū zhōng yōng , ér bù néng jī yuè shǒu yě 。」

『1』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dì bā zhāng

第八章

『1』 zǐ yuē ,「 huí zhī wéi rén yě :zé hū zhōng yōng , dé yī shàn , zé quán quán fú yīng , ér fú shī zhī yǐ 。」

『1』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dì jiǔ zhāng

第九章

『1』 zǐ yuē ,「 tiān xià guó jiā , kě jūn yě ; jué lù , kě cí yě ; bái rèn , kě dǎo yě ; zhōng yōng bù kěnéng yě 。」

『1』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dì shí zhāng

第十章

『1』 zǐ lù wèn qiáng 。

『1』子路問強。

『2』 zǐ yuē ,「 nán fāng zhī qiáng yǔ , běi fāng zhī qiáng yǔ , yì ér qiáng yǔ ?」

『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3』「 kuān róu yǐ jiào , bù bào wú dào , nán fāng zhī qiáng yě 。jūn zǐ jū zhī 。」

『3』「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4』 rèn jīn gé , sǐ ér bù yàn , běi fāng zhī qiáng yě 。ér qiáng zhě jū zhī 。」

『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5』 gù jūn zǐ hé ér bù liú ; qiáng zāi jiǎo 。zhōng lì ér bù yǐ ; qiáng zāi jiǎo 。guó yǒu dào , bù biàn sè yān ; qiáng zāi jiǎo 。guó wú dào , zhì sǐ bù biàn ; qiáng zāi jiǎo 。」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dì shí yī zhāng

第十一章

『1』 zǐ yuē ,「 sù yǐn xíng guài , hòu shì yǒu shù yān :wú fú wéi zhī yǐ 。」「 jūn zǐ zūn dào ér xíng , bàn tú ér fèi :wú fú néng yǐ yǐ 。」「 jūn zǐ yī hū zhōng yōng 。dùn shì bù jiàn zhī ér bù huǐ :wéi shèng zhě néng zhī 。」

『1』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dì shí èr zhāng

第十二章

『1』 jūn zǐ zhī dào , fèi ér yǐn 。fū fù zhī yú , kě yǐ yù zhī yān , jí qí zhì yě , suī shèng rén yì yǒu suǒ bù zhī yān 。fū fù zhī bù xiào , kě yǐ néng xíng yān , jí qí zhì yě , suī shèng rén yì yǒu suǒ suǒ bù néng yān 。tiān dì zhī dà yě , rén yóu yǒu suǒ hàn 。gù jūn zǐ yǔ dà , tiān xià mò néng zài yān , yǔ xiǎo , tiān xià mò néng pò yān 。

『1』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2』 shī yún ,「 yuān fēi lì tiān ; yú yuè yú yuān 。」 yán qí shàng xià chá yě 。

『2』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3』 jūn zǐ zhī dào , zào duān hū fū fù ; jí qí zhì yě , chá hū tiān dì 。

『3』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dì shí sān zhāng

第十三章

『1』 zǐ yuē ,「 dào bù yuǎn rén 。rén zhī wéi dào ér yuǎn rén , bù kě yǐ wéi dào 。」

『1』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2』「 shī yún ,『 fá kē fá kē , qí zé bù yuǎn 。』 zhí kē yǐ fá kē , nì ér shì zhī 。yóu yǐ wéi yuǎn 。gù jūn zǐ yǐ rén zhì rén , gǎi ér zhǐ 。」

『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 zhōng shù wéi dào bù yuǎn 。shī zhū jǐ ér bù yuàn , yì wù shī yú rén 。」

『3』「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4』「 jūn zǐ zhī dào sì , qiū wèi néng yī yān :suǒ qiú hū zi , yǐ shì fù , wèi néng yě ; suǒ qiú hū chén , yǐ shì jūn , wèi néng yě ; suǒ qiú hū dì , yǐ shì xiōng , wèi néng yě ; suǒ qiú hū péng yǒu , xiān shī zhī , wèi néng yě 。yōng dé zhī xíng , yōng yán zhī jǐn ; yǒu suǒ bù zú , bù gǎn bù miǎn ; yǒu yú , bù gǎn jìn。yán gù xíng , xíng gù yán 。jūn zǐ hú bù zào zào ěr 。」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dì shí sì zhāng

第十四章

『1』 jūn zǐ sù qí wèi ér xíng , bù yuàn hū qí wài 。sù fù guì , xíng hū fù guì ; sù pín jiàn , xíng hū pín jiàn ; sù yí dí , xíng hū yí dí ; sù huàn nàn , xíng hū huàn nàn 。jūn zǐ wú rù ér bù zì dé yān 。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2』 zài shàng wèi , bù líng xià ; zài xià wèi , bù yuán shàng ; zhèng jǐ ér bù qiú yú rén zé wú yuàn 。shàng bù yuàn tiān , xià bù yóu rén 。

『2』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 gù jūn zǐ jū yì yǐ sì mìng , xiǎo rén xíng xiǎn yǐ jiǎo xìng 。

『3』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4』 zǐ yuē ,「 shè yǒu sì hū jūn zǐ 。shī zhū zhèng gǔ , fǎn qiú zhū qí shēn 。」

『4』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dì shí wǔ zhāng

第十五章

『1』 jūn zǐ zhī dào , pì rú xíng yuǎn bì zì ěr , pì rú dēng gāo bì zì bēi 。shī yuē ,「 qī zǐ hǎo hé , rú gǔ sè qín 。xiōng dì jì xī , hé lè qiě dān 。yí ěr shì jiā , lè ěr qī nú。」

『1』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2』 zǐ yuē ,「 fù mǔ qí shùn yǐ hū 。」

『2』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dì shí liù zhāng

第十六章

『1』 zǐ yuē ,「 guǐ shén zhī wéi dé , qí shèng yǐ hū 。」「 shì zhī ér fú jiàn ; tīng zhī ér fú wén ; tǐ wù ér bù kě yí 。」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2』「 shǐ tiān xià zhī rén , qí míng shèng fú , yǐ chéng jì sì 。yáng yáng hū , rú zài qí shàng , rú zài qízuǒ yòu 。」

『2』「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3』「 shī yuē ,『 shén zhī gé sī , bù kě duó sī , shěn kě shè sī ?』」

『3』「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4』「 fū wēi zhī xiǎn 。chéng zhī bù kě yǎn , rú cǐ fú 。」

『4』「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dì shí qī zhāng

第十七章

『1』 zǐ yuē ,「 shùn qí dà xiào yě yǔ ! dé wéi shèng rén , zūn wéi tiān zǐ , fù yǒu sì hǎi zhī nèi 。zōng miào xiǎng zhī , zǐ sūn bǎo zhī 。」

『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2』「 gù dà dé , bì dé qí wèi , bì dé qí lù , bì dé qí míng , bì dé qí shòu 。」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 gù tiān zhī shēng wù bì yīn qí cái ér dǔ yān 。gù zāi zhě péi zhī , qīng zhě fù zhī 。」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4』「 shī yuē ,『 jiā lè jūn zǐ , xiàn xiàn lìng dé , yí mín yí rén 。shòu lù yú tiān 。bǎo yòu mìng zhī , zì tiān shēn zhī 。』」

『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 gù dà dé zhě bì shòu mìng 。」

『5』「故大德者必受命。」

dì shí bā zhāng

第十八章

『1』 zǐ yuē ,「 wú yōu zhě , qí wéi wén wáng hū 。yǐ wáng jì wéi fù , yǐ wǔ wáng wéi zi 。fù zuò zhī , zǐ shù zhī 。」

『1』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2』「 wǔ wáng zuǎn tài wáng 、 wáng jì 、 wén wáng zhī xù 。yì róng yī , ér yǒu tiān xià 。shēn bù shī tiān xià zhī xiǎn míng 。zūn wéi tiān zǐ 。fù yǒu sì hǎi zhī nèi 。zōng miào xiǎng zhī 。zǐ sūn bǎo zhī 。」

『2』「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3』「 wǔ wáng mò shòu mìng , zhōu gōng chéng wén wǔ zhī dé 。zhuī wáng tài wáng 、 wáng jì , shàng sì xiān gōng yǐ tiān zǐ zhī lǐ 。sī lǐ yě , dá hū zhū hóu dà fū , jí shì shù rén 。fù wéi dà fū , zǐ wéi shì ; zàng yǐ dà fū , jì yǐ shì 。fù wéi shì , zǐ wéi dà fū ; zàng yǐ shì , jì yǐ dà fū 。jī zhī sāng , dá hū dà fū ; sān nián zhī sàng , dá hū tiān zǐ ; fù mǔ zhī sāng , wú guì jiàn , yī yě 。」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dì shí jiǔ zhāng

第十九章

『1』 zǐ yuē ,「 wǔ wáng 、 zhōu gōng , qí dá xiào yǐ hū 。」「 fú xiào zhě , shàn jì rén zhī zhì , shàn shù rén zhī shì zhě yě 。」「 chūn qiū , xiū qí zǔ miào , chén qí zōng qì , shè qí cháng yī , jiàn qí shí shí。」

『1』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2』「 zōng miào zhī lǐ , suǒ yǐ xù zhāo mù yě 。xù jué , suǒ yǐ biàn guì jiàn yě 。xù shì , suǒ yǐ biàn xián yě 。lǚ chóu xià wéi shàng , suǒ yǐ dài jiàn yě 。yàn máo suǒ yǐ xù chǐ yě 。」

『2』「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3』「 jiàn qí wèi , xíng qí lǐ , zòu qí yuè , jìng qí suǒ zūn , ài qí suǒ qīn , shì sǐ rú shì shēng , shì wáng rú shì cún , xiào zhī zhì yě 。」

『3』「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4』「 jiāo shè zhī lǐ , suǒ yǐ shì shàng dì yě 。zōng miào zhī lǐ , suǒ yǐ sì hū qí xiān yě 。míng hū jiāo shè zhī lǐ , dì cháng zhī yì , zhì guó qí rú shì zhū zhǎng hū 。」

『4』「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dì èr shí zhāng

第二十章

『1』 āi gōng wèn zhèng 。zǐ yuē ,「 wén wǔ zhī zhèng , bù zài fāng cè 。qí rén cún , zé qí zhèng jǔ ; qírén wáng , zé qí zhèng xī 。」

『1』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2』「 rén dào mǐn zhèng , dì dào mǐn shù 。fū zhèng yě zhě , pú lú yě 。」

『2』「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3』「 gù wéi zhèng zài rén 。qǔ rén yǐ shēn 。xiū shēn yǐ dào 。xiū dào yǐ rén 。」「 rén zhě , rén yě , qīn qīn wéi dà 。yì zhě , yí yě , zūn xián wéi dà 。qīn qīn zhī shài , zūn xián zhī děng , lǐ suǒ shēng yě 。」

『3』「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4』「 zài xià wèi , bù huò hū shàng , mín bù kě dé ér zhì yǐ 。」「 gù jūn zǐ , bù kě yǐ bù xiū shēn 。sī xiū shēn , bù kě yǐ bù shì qīn 。sī shì qīn , bù kě yǐ bù zhī rén 。sī zhī rén , bù kě yǐ bù zhī tiān 。」

『4』「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5』「 tiān xià zhī dá dào wǔ , suǒ yǐ xíng zhī zhě sān , yuē :jūn chén yě 、 fù zǐ yě 、 fū fù yě 、 kūn dì yě 、 péng yǒu zhī jiāo yě 。wǔ zhě , tiān xià zhī dá dào yě 。zhì 、 rén 、 yǒng sān zhě , tiān xià zhī dá dé yě 。suǒ yǐ xíng zhī zhě yī yě 。」

『5』「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6』「 huò shēng ér zhī zhī ; huò xué ér zhī zhī ; huò kùn ér zhī zhī :jí qí zhī zhī , yī yě 。huò ān ér xíngzhī ; huò lì ér xíng zhī ; huò miǎn qiǎng ér xíng zhī :jí qí chéng gōng , yī yě 。」

『6』「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7』 zǐ yuē ,「 hào xué jìn hū zhì 。lì xíng jìn hū rén 。zhī chǐ jìn hū yǒng 。」

『7』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8』「 zhī sī sān zhě , zé zhī suǒ yǐ xiū shēn 。zhī suǒ yǐ xiū shēn , zé zhī suǒ yǐ zhì rén 。zhī suǒ yǐ zhì rén , zé zhī suǒ yǐ zhì tiān xià guó jiā yǐ 。」

『8』「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9』「 fán wéi tiān xià guó jiā yǒu jiǔ jīng , yuē :xiū shēn yě 、 zūn xián yě 、 qīn qīn yě 、 jìng dà chén yě 、 tǐ qún chén yě 、 zǐ shù mín yě 、 lái bǎi gōng yě 、 róu yuǎn rén yě 、 huái zhū hóu yě 。」

『9』「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10』「 xiū shēn , zé dào lì 。zūn xián , zé bù huò 。qīn qīn , zé zhū fù kūn dì bù yuàn 。jìng dà chén , zé bù xuàn 。tǐ qún chén , zé shì zhī bào lǐ zhòng 。zǐ shù mín , zé bǎi xìng quàn 。lái bǎi gōng , zé cái yòng zú 。róu yuǎn rén , zé sì fāng guī zhī 。huái zhū hóu , zé tiān xià wèi zhī 。」

『10』「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11』「 qí míng shèng fú , fēi lǐ bù dòng :suǒ yǐ xiū shēn yě 。qù chán yuǎn sè , jiàn huò ér guì dé , suǒ yǐ quàn xián yě 。zūn qí wèi , zhòng qí lù , tóng qí hào wù , suǒ yǐ quàn qīn qīn yě 。guān shèng rènshǐ , suǒ yǐ quàn dà chén yě 。zhōng xìn zhòng lù , suǒ yǐ quàn shì yě 。shí shǐ bó liǎn , suǒ yǐ quàn bǎi xìng yě 。rì xǐng yuè shì , jì bǐng chèn shì , suǒ yǐ quàn bǎi gōng yě 。sòng wǎng yíng lái , jiā shàn ér jīnbù néng suǒ yǐ róu yuǎn rén yě 。jì jué shì , jǔ fèi guó , zhì luàn chí wēi , cháo pìn yǐ shí , hòu wǎng ér bó lái , suǒ yǐ huái zhū hóu yě 。」

『11』「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12』「 fán wéi tiān xià guó jiā yǒu jiǔ jīng , suǒ yǐ xíng zhī zhě yī yě 。」

『12』「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13』「 fán shì , yù zé lì , bù yù zé fèi 。yán qián dìng , zé bù jiá 。shì qián dìng , zé bù kùn 。xíngqián dìng , zé bù jiù 。dào qián dìng , zé bù qióng 。」

『1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14』「 zài xià wèi bù huò hū shàng , mín bù kě dé ér zhì yǐ 。huò hū shàng yǒu dào :bù xìn hū péng yǒu , bù huò hū shàng yǐ 。xìn hū péng yǒu yǒu dào :bù shùn hū qīn , bù xìn hū péng yǒu yǐ 。shùn hū qīn yǒu dào :fǎn zhu shēn bù chéng , bù shùn hū qīn yǐ 。chéng shēn yǒu dào :bù míng hū shàn , bù chéng hū shēn yǐ 。」

『14』「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15』「 chéng zhě , tiān zhī dào yě 。chéng zhī zhě , rén zhī dào yě 。chéng zhě , bù miǎn ér zhòngbù sī ér dé :cóng róng zhòng dào , shèng rén yě 。chéng zhī zhě , zé shàn ér gù zhí zhī zhě yě 。」

『15』「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6』「 bó xué zhī , shěn wèn zhī , shèn sī zhī , míng biàn zhī , dǔ xíng zhī 。」

『1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7』「 yǒu fú xué , xué zhī fú néng , fú cuò yě 。yǒu fú wèn , wèn zhī fú zhī , fú cuò yě 。yǒu fú sī , sī zhī fú dé , fú cuò yě 。yǒu fú biàn , biàn zhī fú míng , fú cuò yě 。yǒu fú xíng , xíng zhī fú dǔ , fú cuò yě 。rén yī néng zhī , jǐ bǎi zhī 。rén shí néng zhī , jǐ qiān zhī 。」「 guǒ néng cǐ dào yǐ , suī yú bì míng , suī róu bì qiáng 。」

『17』「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dì èr shí yī zhāng

第二十一章

『1』「 zì chéng míng , wèi zhī xìng ; zì míng chéng wèi zhī jiào 。chéng zé míng yǐ ; míng zé chéng yǐ 。」

『1』「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dì èr shí èr zhāng

第二十二章

『1』 wéi tiān xià zhì chéng wéi néng jìn qí xìng 。néng jìn qí xìng , zé néng jìn rén zhī xìng 。néng jìn rén zhī xìng , zé néng jìn wù zhī xìng 。néng jìn wù zhī xìng , zé kě yǐ zàn tiān dì zhī huà yù 。kě yǐ zàn tiān dìzhī huà yù , zé kě yǐ yǔ tiān dì cān yǐ 。

『1』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dì èr shí sān zhāng

第二十三章

『1』 qí cì zhì qū 。qū néng yǒu chéng 。chéng zé xíng 。xíng zé zhù 。zhù zé míng 。míng zé dòng 。dòng zé biàn 。biàn zé huà 。wéi tiān xià zhì chéng wéi néng huà 。

『1』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dì èr shí sì zhāng

第二十四章

『1』 zhì chéng zhī dào kě yǐ qián zhī 。guó jiā jiāng xīng , bì yǒu zhēn xiáng ; guó jiā jiāng wáng , bì yǒuyāo niè 。xiàn hū shī guī , dòng hū sì tǐ 。huò fú jiāng zhì , shàn bì xiān zhī zhī ; bù shàn , bì xiān zhī zhī 。gù zhì chéng rú shén 。

『1』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dì èr shí wǔ zhāng

第二十五章

『1』 chéng zhě zì chéng yě , ér dào zì dào yě 。chéng zhě , wù zhī zhōng shǐ 。bù chéng wú wù 。shì gù jūn zǐ chéng zhī wéi guì 。

『1』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2』 chéng zhě , fēi zì chéng jǐ ér yǐ yě 。suǒ yǐ chéng wù yě 。chéng jǐ rén yě 。chéng wù zhī yě 。xìng zhī dé yě , hé wài nèi zhī dào yě 。gù shí cuò zhī yí yě 。

『2』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dì èr shí liù zhāng

第二十六章

『1』 gù zhì chéng wú xī 。bù xī zé jiǔ , jiǔ zé zhēng 。zhēng zé yōu yuǎn 。yōu yuǎn , zé bó hòu 。bó hòu , zé gāo míng 。

『1』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2』 bó hòu , suǒ yǐ zài wù yě 。gāo míng , suǒ yǐ fù wù yě 。yōu jiǔ , suǒ yǐ chéng wù yě 。bó hòu , pèi dì 。gāo míng , pèi tiān 。yōu jiǔ , wú jiāng 。

『2』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3』 rú cǐ zhě , bù xiàn ér zhāng , bù dòng ér biàn , wú wéi ér chéng 。

『3』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4』 tiān dì zhī dào , kě yì yán ér jìn yě 。qí wéi wù bù èr , zé qí shēng wù bù cè 。tiān dì zhī dào , bó yě 、 hòu yě 、 gāo yě 、 míng yě 、 yōu yě 、 jiǔ yě 。

『4』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5』 jīn fú tiān sī zhāo zhāo zhī duō , jí qí wú qióng yě , rì yuè xīng chén xì yān , wàn wù fù yān 。jīn fūdì yì cuō tǔ zhī duō , jí qí guǎng hòu zài huà yuè ér bù zhòng , zhèn hé hǎi ér bù xiè , wàn wù zài yān 。jīn fū shān yì juǎn shí zhī duō , jí qí guǎng dà , cǎo mù shēng zhī , qín shòu jū zhī , bǎo zàng xīng yān 。jīn fū shuǐ , yì sháo zhī duō , jí qí bù cè , yuán 、 tuó 、 jiāo 、 lóng 、 yú 、 biē shēng yān , huò cái zhíyān 。

『5』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6』 shī yuē ,「 wéi tiān zhī mìng , wú mù bù yǐ 。」 gài yuē , tiān zhī suǒ yǐ wéi tiān yě 。「 wú hū pī xiǎn , wén wáng zhī dé zhī chún 。」 gài yuē , wén wáng zhī suǒ yǐ wéi wén yě 。chún yì bù yǐ 。

『6』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dì èr shí qī zhāng

第二十七章

『1』 dà zāi shèng rén zhī dào ! yáng yáng hū , fā yù wàn wù , jùn jí yú tiān 。yōu yōu dà zāi , lǐ yí sān bǎi wēi yí sān qiān 。dài qí rén ér hòu xíng 。

『1』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2』 gù yuē ,「 gǒu bù zhì dé , zhì dào bù níng yān 。」

『2』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3』 gù jūn zǐ zūn dé xìng , ér dào wèn xué , zhì guǎng dà , ér jìn jīng wēi , jí gāo míng , ér dào zhōngyōng 。wēn gù , ér zhī xīn , dūn hòu yǐ chóng lǐ 。

『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4』 shì gù jū shàng bù jiāo , wéi xià bù bèi 。guó yǒu dào , qí yán zú yǐ xīng ; guó wú dào , qí mò zú yǐ róng 。shī yuē :「 jì míng qiě zhé , yǐ bǎo qí shēn 。」 qí cǐ zhī wèi yǔ ?

『4』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dì èr shí bā zhāng

第二十八章

『1』 zǐ yuē :「 yú ér hào zì yòng , jiàn ér hào zì zhuān 。shēng hū jīn zhī shì , fǎn gǔ zhī dào 。rú cǐ zhě zāi jí qí shēn zhě yě 。」

『1』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字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2』 fēi tiān zǐ bù yì lǐ , bù zhì dù , bù kǎo wén 。

『2』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3』 jīn tiān xià , chē tóng guǐ , shū tóng wén , xíng tóng lún 。

『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4』 suī yǒu qí wèi , gǒu wú qí dé , bù gǎn zuò lǐ yuè yān 。suī yǒu qí dé , gǒu wú qí wèi , yì bù gǎn zuò lǐ yuè yān 。

『4』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5』 zǐ yuē ,「 wú shuō xià lǐ , qǐ bù zú zhēng yě 。wú xué yīn lǐ , yǒu sòng cún yān 。wú xué zhōu lǐ , jīn yòng zhī 。wú cóng zhōu 。」

『5』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dì èr shí jiǔ zhāng

第二十九章

『1』 wàng tiān xià yǒu sān zhòng yān , qí guǎ guò yǐ hū !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2』 shàng yān zhě suī shàn , wú zhēng 。wú zhēng , bù xìn 。bù xìn , mín fú cóng 。xià yān zhě suī shàn , bù zūn 。bù zūn , bù xìn 。bù xìn , mín fú cóng 。

『2』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3』 gù jūn zǐ zhī dào , běn zhū shēn , zhēng zhū shù mín 。kǎo zhū sān wáng ér bù miù , jiàn zhū tiān dì ér bù bèi 。zhì zhū guǐ shén ér wú yí 。bǎi shì yǐ sì shèng rén ér bù huò 。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4』 zhì zhu guǐ shén ér wú yí , zhī tiān yě 。bǎi shì yǐ sì shèng rén ér bù huò, zhī rén yě 。

『4』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知人也。

『5』 shì gù jūn zǐ dòng ér shì wéi tiān xià dào , xíng ér shì wéi tiān xià fǎ , yán ér shì wéi tiān xià zé 。yuǎn zhī , zé yǒu wàng ; jìn zhī , zé bù yàn 。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6』 shī yuē ,「 zài bǐ wú wù , zài cǐ wú yì ; shù jī sù yè , yǐ yǒng zhōng yù 。」 jūn zǐ wèi yǒu bù rú cǐ , ér zǎo yǒu yù yú tiān xià zhě yě 。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dì sān shí zhāng

第三十章

『1』 zhòng ní zǔ shù yáo shùn , xiàn zhāng wén wǔ 。shàng lǜ tiān shí , xià xí shuǐ tǔ 。pì rú tiān dì zhī wú bù chí zài , wú bù fù dào 。pì rú sì shí zhī cuò xíng , rú rì yuè zhī dài míng 。wàn wù bìng yù ér bù xiāng hài 。dào bìng xíng ér bù xiāng bèi 。xiǎo dé chuān liú ; dà dé dūn huà 。cǐ tiān dì zhī suǒ yǐ wéi dà yě 。

『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dì sān shí yī zhāng

第三十一章

『1』 wéi tiān xià zhì shèng , wéi néng cōng 、 míng 、 ruì zhī 、 zú yǐ yǒu lín yě ; kuān 、 yù 、 wēn 、 róu 、 zú yǐ yǒu róng yě ; fā 、 qiáng 、 gāng 、 yì 、 zú yǐ yǒu zhí yě ; qí 、 zhuāng 、 zhōng 、 zhèng 、 zú yǐ yǒu jìng yě ; wén 、 lǐ 、 mì 、 chá 、 zú yǐ yǒu bié yě 。

『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2』 pǔ bó , yuān quán , ér shí chū zhī 。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 pǔ bó rú tiān ; yuān quán rú yuān 。jiàn ér mín mò bù jìng ; yán ér mín mò bù xìn ; xíng ér mín mò bù yuè 。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 shì yǐ shēng míng yáng yì hū zhōng guó , yì jí mán mò 。zhōu chē suǒ zhì , rén lì suǒ tōng , tiān zhī suǒ fù , dì zhī suǒ zài , rì yuè suǒ zhào , shuāng lù suǒ zhuì :fán yǒu xuè qì zhě mò bù zūn qīn 。gù yuē ,「 pèi tiān 」。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dì sān shí èr zhāng

第三十二章

『1』 wéi tiān xià zhì chéng , wèi néng jīng lún tiān xià zhī dà jīng , lì tiān xià zhī dà běn , zhī tiān dì zhī huà yù 。fū yān yǒu suǒ yǐ ?

『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 zhūn zhūn qí rén ! yuān yuān qí yuān ! hào hào qí tiān ! gǒu bù gù cōng míng shèng zhī , dá tiān dé zhě , qí shú néng zhī zhī ?

『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dì sān shí sān zhāng

第三十三章

『1』 shī yuē ,「 yī jǐn shàng jiǒng ,」 wù qí wén zhī zhù yě 。gù jūn zǐ zhī dào , àn rán ér rì zhāng ; xiǎo rén zhī dào , dì rán ér rì wáng 。jūn zǐ zhī dào , dàn ér bù yàn 、 jiǎn ér wén 、 wēn ér lǐ 。zhī yuǎn zhī jìn , zhī fēng zhī zì , zhī wēi zhī xiǎn 。kě yǔ rù dé yǐ 。

『1』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 shī yún ,「 qián suī fú yǐ , yì kǒng zhī zhāo 。」 gù jūn zǐ nèi xǐng bù jiù , wú wù yú zhì 。jūn zǐ zhī suǒ bù kě jí zhě , qí wéi rén zhī suǒ bù jiàn hū 。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 shī yún ,「 xiāng zài ěr shì , shàng bù kuì yú wū lòu 。」 gù jūn zǐ bù dòng ér jìng , bù yán ér xìn 。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4』 shī yuē ,「 zòu jiǎ wú yán , shí mí yǒu zhēng 。」 shì gù jūn zǐ bù shǎng ér mín quàn , bù nù ér mín wēi yú fū yuè 。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5』 shī yuē ,「 pī xiǎn wéi dé , bǎi bì qí xíng zhī 。」 shì gù jūn zǐ dǔ gōng ér tiān xià píng 。

『5』詩曰,「不顯惟德,百闢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6』 shī yún ,「 yǔ huái míng dé , bù dà shēng yǐ sè 。」 zǐ yuē ,「 shēng sè zhī yú yǐ huà mín , mò yě 。」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7』 shī yuē ,「 dé yóu rú máo 。」 máo yóu yǒu lún 。「 shàng tiān zhī zài , wú shēng wú xiù 。」 zhì yǐ 。

『7』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dì sān shí sì zhāng 

第三十四章

zǐ sī yīn qián zhāng jí zhì zhī yán , fǎn qiú qí běn ; fù zì xià xué wèi jǐ jǐn dú zhī shì tuī ér yán zhī , yǐ xùn zhì hū dǔ gōng ér tiān xià píng zhī shèng 。yòu zàn qí miào , zhì yú yú shēng wú xiù , ér hòu yǐ yān 。gài jǔ yī piān zhī yào , ér yuē yán zhī 。qí fǎn fù dīng níng shì rén zhī yì , zhì shēn qiè yǐ 。xué zhě , qí kě bù jìn xīn hū ?

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于于聲無臭,而後已焉。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覆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解釋翻譯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

孔子說:「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

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難在世上實行啊!」

孔子說:「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於分析別人淺近話語裡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採納適中的用於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子路問什麼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後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鬥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孔子說:「專找歪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隱遁山林、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廣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雖然不賢明,也可以實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聖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們仍有不滿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說到「大」,就大得連整個天下都裝不下;君子說到「小」,就小得連一點兒也分不開。《詩經》說:「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這是說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於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卻昭著於整個天地。

孔子說:「道離人不遠的。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故作高深,使道遠離人們,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木材制的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如果你斜眼一看,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所以,君子總是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一個人做到忠恕,離道也就不遠了。什麼叫忠恕呢?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給別人。」「君子的道有四項,我孔丘連其中的一項也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兒子應該對父親做到的,我沒有能夠做到;作為一個臣民應該對君王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為一個弟弟應該對哥哥做到的,我沒能做到;作為一個朋友應該做到的,我沒能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平常的言談儘量謹慎。德行的實踐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勵自己努力;言談卻不敢放肆而無所顧忌。說話顧到能否做到,行為也要顧到所說的話,這樣的君子怎麼會不忠厚誠實呢?」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係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妻兒幸福。」孔子讚嘆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又像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上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裡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孔子說:古代帝王中無憂無慮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賢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基業,兒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他所沒有完成的事業。武王繼續著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滅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種以下伐上的正義行動,不僅沒有使他自身失掉顯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財富,世代在宗廟中享受祭祀,子孫永保祭祀不斷。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為天子,因此他還有許多沒來得及完成的事情。武王死後,周公輔助成王才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業,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制來追祀祖先,並且把這種禮制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和老百姓中間。周公制定的禮節規定: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制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整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於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所說的孝道,就是善於繼承先人的遺志,善於繼續先人未完成的功業。在春秋兩季祭祀的時節,整修祖宗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獻祭祀應時的鮮美食品。

按照宗廟祭祀的禮制,是要把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排列出來;把官職爵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貴賤分辨清楚;在眾人勸酒時把執事職位的次序排列出來,就能將才能的高低分辨清楚,晚輩必須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年齡大小來決定宴席座次,這樣就能使老小長幼秩序井然。」

「站在合適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時代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制定了祀天祭地的禮節,是用來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了宗廟的禮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禮節,大祭小祭的意義,那麼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也就像看著自己手掌上的東西那樣容易明白啊!」

魯哀公詢問政事。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典籍上。他們在世,這些政事就實施;他們去世,這些政事也就廢弛了。治理人的途徑是勤於政事;治理荒地的途徑是使樹木迅速生長。說起來,賢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象地上的蘆葦快速滋長一樣。要得到適用的人在於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在於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從仁義做起。仁就是愛人,親愛親族是最大的仁。義就是事事做得適宜,尊重賢人是最大的義。至於說親愛親族要分親疏,尊重賢人要有等級,這都是禮的要求。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係有五項,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人共有的倫常關係;智、仁、勇,這三種是用來處理這五項倫常關係的德行。至於這三種德行的實施,就是一個「誠」字,這些道理,有的人生來就知道它們,有的人通過學習才知道它們,有的人要遇到困難後才知道它們,但只要他們最終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樣的了。又比如說,有的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行它們,有的人為了某種好處才去實行它們,有的人勉勉強強地去實行,但只要他們最終都實行起來了,也就是一樣的了。

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和國家了。」

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那就是:修養自身,尊崇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賢人就不會思想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會遇事無措;體恤群臣,士人們就會竭力報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會忠心耿耿;招納工匠,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百姓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的人都會敬畏了。像齋戒那樣淨心虔誠,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不符合禮儀的事堅決不做,這是為了修養自身;不聽諂言,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這是為了尊崇賢人;提高親族的地位,給他們以豐厚的俸祿,與他們愛憎相一致,這是為了親愛親族;所屬眾多而便於差使,這是為了敬重大臣;真心誠意地任用他們,並給他們以較多的俸祿,這是為了體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誤農時,少收賦稅,這是為了愛民如子;經常視察考核,按勞付酬,這是為了勸勉工匠;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才能的人,救濟有困難的人,這是為了優待遠客;延續絕後的家族,復興滅亡的國家,治理禍亂,扶持危難,按時接受朝見,贈送豐厚,納貢菲薄,這是為了安撫諸侯。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國家有九條原則,但實行這些原則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一個「誠」字。

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語塞中斷;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受挫;行動先有準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陷入絕境。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辦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辦法的,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是有辦法的: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要使自己真誠是有辦法的: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夠使自己真誠。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切實做到就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天賦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養育萬物;能贊助天地養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從細微處入手推究道理,也能達到真誠的境界。做到了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揚光大,發揚光大就會感動他人,感動他人就會引起轉變,引起轉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能化育萬物。

真誠到極點,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將要興旺,必然有吉祥的徵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現象。或者呈現在佔卜的蓍草龜甲上,或者表現在人的動作狀態上。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極端真誠就像神靈一樣微妙。

真誠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真誠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真誠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誠為貴。不過,真誠並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於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

所以,極端真誠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會保持長久,保持長久就會有效驗,有效驗就會悠遠,悠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廣博深厚才能承載萬物;高大光明才能覆蓋萬物;悠遠長久的作用是生成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與天相比,悠遠長久則是永無止境。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自我顯示也會自然彰明顯著,不活動也會感人化物,無所作為也會自然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則,簡直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囊括:誠本身專一不二,所以生育萬物有難測之妙。大地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今天我們所說的天,原本不過是由一點一點的光明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無邊無際時,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繫,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今天我們所說的地,原本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廣博深厚時,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岭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洩漏,世間萬物都由它承載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也是從裡面開發出來。今天我們所說的水,原本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裡面生長,各種貨物財富都在裡面繁殖生長出來。

《詩經》說,「天命多麼深遠啊,永遠無窮無盡!」這大概就是說的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多麼顯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純正無二!」這大概就是說的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純正也是沒有止息的。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待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極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樸實厚道,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會犯上作亂,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代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範。現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規範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沒有聖人的德行,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聖人的德行,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製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談論夏朝的禮制,夏的後裔杞國以不足以驗證它;我學習殷朝的禮制,殷的後裔宋國還殘存著它;我學習周朝的禮制,現在還實行著它,所以我遵從周禮。」

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範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沒有什麼大的過失了吧!在上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如果沒有驗證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在下位的人,雖然行為很好,但由於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會聽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並從老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於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質詢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後待到聖人出現也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

《詩經》說,「在那裡沒有人憎惡,在這裡沒有人厭煩,日日夜夜操勞啊,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子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孔子繼承堯舜的傳統,以文王、武王為典範,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麼不承載,沒有什麼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月的交替光明。萬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並行而互不衝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川流不息,大的德行敦厚純樸、化育萬物。這就是天地的偉大之處啊!

只有天下崇高的聖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能夠居上位而臨下民;寬宏大量,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辨明察,能夠辨別是非邪正。

崇高的聖人,美德廣博而又深厚,並且時常會展現出來。德性廣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淵。美德表現在儀容上,百姓沒有誰不敬佩,表現在言談中,百姓沒有誰不信服。表現在行動上,百姓沒有誰不喜悅。

這樣,美好的名聲廣泛流傳在中國,並且傳播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凡是車船行駛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蒼天覆蓋的地方,大地承載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氣的生物,沒有不尊重和不親近他們的,所以說聖人的美德能與天相匹配。

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誠,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範,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這需要什麼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樣誠摯,他的思慮像潭水那樣幽深,他的美德像蒼天那樣廣闊。如果不真是聰明智慧,通達天賦美德的人,還有誰, , , 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誠呢?

《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太顯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個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採,溫和而有條理,由近因知遠事,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存於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沒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麼的時候也是能表現出他的誠信。

《詩經》說:「進奉誠心,感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勸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

《詩經》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擬。「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相關焦點

  •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中庸》全文、注釋及譯文
  • 《千字文》全文帶拼音譯文
    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全文如下:tiān天dì地xuán玄huáng黃 ,yǔ宇zhòu宙hóng洪huāng荒 。rì日yuè月yíng盈zè昃 ,chén辰xiù宿liè列zhāng張 。【譯文】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
  • 收藏:《中庸》全文及注釋
    《中庸》全文及注釋一第一章
  • 《中庸》全文及注釋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 《中庸》全文
    中庸全文天命之謂性,率(suǒ)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中庸》原文及解釋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原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譯文】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
    剛接觸佛學的人都會選擇心經,因為心經全文字數少,在修行時會覺得更容易。其實心經只是字數少,但它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剛開始修心經的師兄,可以多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和譯文這方面的內容,這樣會讓師兄對經文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且在念誦時也不會把經文念錯。
  • 國學經典《增廣賢文》拼音版+譯文
    《增廣賢文》拼音+譯文昔【xī】時【shí】賢【xián】文【wén】,誨【huì】汝【rǔ】諄【zhūn】
  • 《中庸》原文全文誦讀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有書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書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朱子家訓》全文及譯文
    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裡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譯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來灑溼庭堂內外的地面然後掃地,使庭堂內外整潔;到了黃昏便要休息並親自查看一下要關鎖的門戶。
  • 《四書五經》的經典名句(帶譯文)受用終身
    ——《大學》譯文: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潤澤身心。4.君子慎其獨也。——《中庸》譯文:君子在獨處時自己謹慎不苟。5.仁、智、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中庸》譯文:仁、智、勇三者,是通達天下的美德。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dǔ,忠實)行之。——《中庸》譯文:對於善端,要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謹慎地思考,清楚地辨析,忠實地執行。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此時,文化界有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站出來極力反對將漢字拼音字母化,他就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趙元任非常不簡單,博學多識,是位曠世奇才。趙元任在語言方面的造詣無人能及,他精通德、英、日、法、俄、拉丁、古希臘等多國外語,而且能非常地道的說出中國各地方言。
  • 《孝經》全文及譯文
    【譯文】  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
  • 圖書《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全文抄襲知名翻譯家朱生豪的譯文!
    近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麥芒翻譯的圖書《莎士比亞悲劇集》被指涉嫌全文抄襲知名翻譯家朱生豪的譯文,有「洗版」之嫌。不僅如此,還有網友懷疑翻譯者麥芒並非為某一個翻譯者,而是一個假名或是一個翻譯機器。  「我們正對此事進行調查了解,會給大家一個說法。」
  • 《孫子兵法》全文及譯文【傳承收藏版】
    【譯文】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 儒家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註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註解】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註解】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帶拼音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
  • 《金剛經》全文講解及譯文(收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一時譯文我再告訴你吧!須菩提!譯文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我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果嗎?我有說任何佛法嗎?」譯文佛陀聽完之後,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
  • 《心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抄寫背誦,功德無量
    心經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譯文:以般若智慧觀照自心而獲得解脫自在的菩薩,修行極深的般若智慧時,觀察洞見到集聚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志,心識等五種要素,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係。他的本質是空,而非實體的存在。 菩薩因徹見這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所以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舍利弗啊!
  •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弘揚經典,啟迪智慧
    譯文虛空神秘的「道」,是永恆存在不會消亡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的生育之門是萬物的根源。「道」綿綿不絕、若隱若現地存在著,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