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傳說中顏回拾金就是一例。
提起顏回來,都知道他「簞食瓢飲,居陋巷」,窮的出了名。俗話說:人窮志不短,越窮越應有骨氣,越窮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品德來。在顏子故鄉,多年來人們就傳說著顏回人窮志不短的故事: 有的人看事總愛存在著偏見,他們想像著窮人總應貪,丟了東西總是懷疑窮人偷去,而不去懷疑富人。顏回窮的用竹筒子吃飯,用瓢飲水,住在一個窮陋的街巷裡。儘管每天老老實實地讀書,不惹事生非,不貪人錢財,但是有的人(包括孔子的個別學生)見到他那種窮樣子,總對他加以防備,生怕他偷了自己。湊巧有這麼一天,在孔門弟子中有人丟了東西,顏回很自然地成為他們懷疑的對象,他們之間相互戚戚喳喳,但誰也抓不住顏回一點把柄。於是就有人生出點子來,要設法考察他一下。
一天早上,顏回剛邁出自家殘破的大門,忽然一件東西碰到自己腳上,啊!一塊黃澄澄的金子擺在地上。顏回見後,馬上脫口而出,說「這是誰的金子?」喊了幾聲,沒有人應,便彎下腰來要拾,又看見這錠金子旁邊一根竹簡上寫著「天賜顏回一錠金」幾個字,他想:我顏回何德何能,老天爺為什麼偏偏賜給我呢?——老天不應給我,一定是給錯了。不能要!不能要!他想到這裡,馬上直起腰來不去拿,照樣走出門去。走出幾步後又想:我不收下有我的正當理由,但是老天爺不知道,對我怪罪下來怎麼辦?應該對老天爺說清楚才是,於是馬上返回家中,又拿了根竹簡,在上面工整地寫上「外財不發命窮人」七個字,放到金子旁邊,十分坦然地走了。
顏回的這些舉動,都被躲在一旁的幾個同學看見了,顏回走後,他們馬上走到顏家門前,見那錠金子仍在那裡閃閃發光,並排擺放的兩根竹簡上寫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後一句話閃出的光芒比金子還亮。於是人們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對他更敬重了。
顏回繼承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精神,這一故事在孔子、顏子家鄉的曲阜一帶久傳不衰。
一個有道德的人,非禮勿取。對欲得不義的名利,推開、排除、藐視。正如孔子所說,對於不經過正確渠道,不應得到的名利,決不能要。一個人在金錢、地位等誘惑下不為所動,是難得的一種自律精神,是有盛德之人的表現。它與那種屈從於名利,或為獲取名利不惜蠅營狗苟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別。有此自律精神者,為人們尊重,相反則人們所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