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21-01-18 齊魯微訊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傳說中顏回拾金就是一例。

提起顏回來,都知道他「簞食瓢飲,居陋巷」,窮的出了名。俗話說:人窮志不短,越窮越應有骨氣,越窮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品德來。在顏子故鄉,多年來人們就傳說著顏回人窮志不短的故事: 有的人看事總愛存在著偏見,他們想像著窮人總應貪,丟了東西總是懷疑窮人偷去,而不去懷疑富人。顏回窮的用竹筒子吃飯,用瓢飲水,住在一個窮陋的街巷裡。儘管每天老老實實地讀書,不惹事生非,不貪人錢財,但是有的人(包括孔子的個別學生)見到他那種窮樣子,總對他加以防備,生怕他偷了自己。湊巧有這麼一天,在孔門弟子中有人丟了東西,顏回很自然地成為他們懷疑的對象,他們之間相互戚戚喳喳,但誰也抓不住顏回一點把柄。於是就有人生出點子來,要設法考察他一下。

一天早上,顏回剛邁出自家殘破的大門,忽然一件東西碰到自己腳上,啊!一塊黃澄澄的金子擺在地上。顏回見後,馬上脫口而出,說「這是誰的金子?」喊了幾聲,沒有人應,便彎下腰來要拾,又看見這錠金子旁邊一根竹簡上寫著「天賜顏回一錠金」幾個字,他想:我顏回何德何能,老天爺為什麼偏偏賜給我呢?——老天不應給我,一定是給錯了。不能要!不能要!他想到這裡,馬上直起腰來不去拿,照樣走出門去。走出幾步後又想:我不收下有我的正當理由,但是老天爺不知道,對我怪罪下來怎麼辦?應該對老天爺說清楚才是,於是馬上返回家中,又拿了根竹簡,在上面工整地寫上「外財不發命窮人」七個字,放到金子旁邊,十分坦然地走了。

顏回的這些舉動,都被躲在一旁的幾個同學看見了,顏回走後,他們馬上走到顏家門前,見那錠金子仍在那裡閃閃發光,並排擺放的兩根竹簡上寫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後一句話閃出的光芒比金子還亮。於是人們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對他更敬重了。

顏回繼承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精神,這一故事在孔子、顏子家鄉的曲阜一帶久傳不衰。

一個有道德的人,非禮勿取。對欲得不義的名利,推開、排除、藐視。正如孔子所說,對於不經過正確渠道,不應得到的名利,決不能要。一個人在金錢、地位等誘惑下不為所動,是難得的一種自律精神,是有盛德之人的表現。它與那種屈從於名利,或為獲取名利不惜蠅營狗苟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別。有此自律精神者,為人們尊重,相反則人們所不齒。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中,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傳說中顏回拾金就是一例。在顏子故鄉,多年來人們就傳說著顏回人窮志不短的故事: 有的人看事總愛存在著偏見,他們想像著窮人總應貪,丟了東西總是懷疑窮人偷去,而不去懷疑富人。顏回窮的用竹筒子吃飯,用瓢飲水,住在一個窮陋的街巷裡。儘管每天老老實實地讀書,不惹事生非,不貪人錢財,但是有的人(包括孔子的個別學生)見到他那種窮樣子,總對他加以防備,生怕他偷了自己。
  • 【語言文字】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的《論語》和西方的《聖經》中對此都有精闢的論述。《論語》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聖經》中則說:「用詭詐之舌求財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雲。」由此看來,東西方的聖賢對於人世間名利與富貴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歷史上不乏安貧樂道的高雅之士,詩仙李白就有「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豁達與豪邁。
  •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寫材料用典】
    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例文】縣委書記作為縣裡的權力人物和公眾人物,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失足有時比某些工作失誤殺傷力還要大。我國古代就要求縣令「導揚風化」。要不斷體會和弘揚先人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喻於義」、「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提供重要啟示。
  • 原來富貴於我如浮雲,是出自孔子的話,兩千年前的智慧,至今有用
    一比較,就會不滿足,就會有壓力,繼而讓自己原本快樂的生活變得多煩多憂了。這是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子的話,出自《論語》。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如果不行道義,即使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七年級上冊「論語」第三篇-倒背如流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夏曰:「博學而篤(dǔ)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讀完課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背景是學堂。我們把課文內容分成9個部分,在這個背景上尋找9個地點來記憶。
  • 「論語心解」「飯疏食飲水」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作枕頭,也有著樂趣,幹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我看來好像浮雲。王雨萌:這段話體現孔子能夠安於貧賤的優良品質。聯繫背景:孔子終生周遊列國,風塵僕僕,馬不停蹄,甚至還遭遇「畏於匡」、「從者病」等等重大挫折,想必平日裡的生活環境也是很惡劣的,因此「樂亦在其中矣」就是孔子安貧樂道的體現。「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表明孔子對道義的堅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真正的君子能夠將「義」貫穿始終,「三月不違」。
  •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就是這麼一個人,很多人說,如果佛陀是慈悲莊嚴殊勝的,孔子就是更加和藹親民的。但是在我眼裡,孔子是更加多面的,是那樣的富有人格魅力。除了和藹的一面,當然也有嚴厲的一面。孔子言辭犀利,教導弟子一針見血,在培養德行的層面上鐵面無私、毫無情面可講。
  • 《論語·述而》: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釋義:默默地把學問領會在心,學習而不知厭倦,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我做到多少了呢?一位優秀的老師形象躍然紙上。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釋義:不修養德行,不講求學問,聽聞合理的道理而不能身體力行,有不足而不能改正,這是我所擔憂的。此為孔子四憂。
  •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 修身詩課62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髮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先帝御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 論語講解丨視若浮雲是什麼意思
    本文摘自廣莫曰公眾號,作者廣莫先生,版權歸其所有,圖文無關,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外國人觀點:孔子的格言,如常開不敗的花朵,完美無瑕,香甜四溢
    他注意到人們須臾不離的摺扇,寫有孔子語錄。他認為孔教是「穿戴舒適的衣服」,能適應各種需要。他把孔子比喻為「沙漠裡唯一的巨型金字塔」,傲視全球,是唯一一位聲名傳遍世界,連目不識丁者都熟悉的人。另一外國女性,自稱「極有幸地造訪過東方人的家居生活」,著有《東方入門》一書。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光明日報-光明網
    過去偏重於強調其間的限制性意義,即財富是不可以恣意求取的,而忽視了其間關鍵性的肯定含意,亦即如果是正當的財富,那麼再不體面的活我也不推辭。從此角度這樣來理解,這句話表明孔子不僅不排斥財富,而且主張財富是可求的。孔子甚至還說過「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泰伯》)。如果是太平盛世,你還發不了家,富不起來,那是太不應該了,其旨意分明是鼓勵發家致富。所以孔子斷定:「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財富是生存或者生活的基礎
    過去偏重於強調其間的限制性意義,即財富是不可以恣意求取的,而忽視了其間關鍵性的肯定含意,亦即如果是正當的財富,那麼再不體面的活我也不推辭。從此角度這樣來理解,這句話表明孔子不僅不排斥財富,而且主張財富是可求的。孔子甚至還說過「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泰伯》)。如果是太平盛世,你還發不了家,富不起來,那是太不應該了,其旨意分明是鼓勵發家致富。所以孔子斷定:「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 孔子看待財富: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孔子曾近乎發狠地說過一句頗為有名的話:「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文中「執鞭之士」,據楊伯峻先生的研究,指的是市場守門人。過去偏重於強調其間的限制性意義,即財富是不可以恣意求取的,而忽視了其間關鍵性的肯定含意,亦即如果是正當的財富,那麼再不體面的活我也不推辭。從此角度這樣來理解,這句話表明孔子不僅不排斥財富,而且主張財富是可求的。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非同」組合起來與「非凡」的意思相近。「非」本義是指不尋常,不一般之義。引申與眾不同,用作名字表達卓爾不凡,儀表非俗之義。另外「同」有一樣的意思,也有共和一起的內涵,取名「非同」有成語:非同凡響。引申非等閒之義。寓意孩子超凡脫俗,得天獨厚。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
  • 5.18 我立志:立志深遠,開啟無限光明的未來
    有一首電影插曲《只要平凡》是這樣唱的:「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握緊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無憾「。然而,平凡並非平庸。平庸沒有出路。一個人想要平庸地度過一生,都是很不容易的。「人心惟危」,心有小我,便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一次決策失誤,會讓人掉入深淵!同樣,平凡並非平順。
  • 瞎說,我哪裡仇富了?孔夫子的財富觀
    (《論語·雍也第六》)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孔老夫子雖然安貧樂道,讚賞安貧樂道,但他好像並不反對富貴。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一回,孔子老夫子和學生子貢閒談,子貢問道:「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