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釋義:默默地把學問領會在心,學習而不知厭倦,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我做到多少了呢?一位優秀的老師形象躍然紙上。
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釋義:不修養德行,不講求學問,聽聞合理的道理而不能身體力行,有不足而不能改正,這是我所擔憂的。此為孔子四憂。
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釋義:孔子在家閒居,衣著整齊大方,面色和悅舒展。
燕居:閒居、安居。申申:衣冠整潔。夭夭:行動遲緩、斯文舒和之樣。
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釋義:立志求道,立足於德,依傍於仁,通達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冥思苦想而不得。悱:欲說而不知如何表達。
釋義:教導學生的原則是:不到他百思不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有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一個問題,他不能聯想到其它三個問題,那就暫停教他。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要讓一輛車跑起來,最好是啟動它的發動機,而不是在後面耗盡吃奶力氣去推它。
6、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孔子對顏回說:「如果時代、邦國用得到我,就出來為邦國、天下做事;如果時代、邦國不需要我,就退隱,自己藏起來。大概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
孔子並不主張「忠臣死諫」那樣的愚忠。
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釋義:如果富貴可求的話,即使是當車夫,我也願意幹。如果不可求,那還是幹我自己喜歡的事。
孔子所謂的可求於不可求,是說是否符合道義而求。
8、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釋義:吃粗糧喝清水,彎起手臂當枕頭,其中也有無窮樂趣。幹不義之事而謀取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如同浮雲。
9、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釋義:老天再給我幾年時間,五十歲學習《易經》,我這輩子就可以不犯大錯了。
《易經》是一部研究事物變易、守易、不易的運動規律的著作。身為中國人不應該不懂這門學問。
10、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釋義:孔子這個人,發奮讀書以致忘記了吃飯,時時快樂而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即將來臨。
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性格很值得學習。
1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釋義:我並非天生就懂得道理,而是喜愛古代典籍,並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之。
1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三人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之人。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他的缺點則去之。
1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釋義: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導學生:知識、德行、忠誠、誠信。
14、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釋義:聖人,我不可能遇見了;我能夠遇見君子就不錯了。孔子之前的聖人有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包括他自己,還有後世的王陽明、曾國藩,能被公認為聖人的,數千年來只寥寥幾位。孔子見不到聖人,退而求其次,得見君子已經不錯了,可是在春秋戰國的亂世,君子也難以尋覓。
15、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釋義:廣博聽聞,選擇其中好的吸取,多見而且記住,那是次要的。
別把自己當倉庫和垃圾桶,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往自己身上塞。只吸收那些好的,人就如同鮮花美酒,越來越醇香。
16、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釋義:他人潔身自好以求上進,理應鼓勵他自潔,不必追究他的過往。
17、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釋義:孔子說:「說到聖和仁,我豈敢自誇?我只不過是行動起來不知厭倦,教導被人而不知疲倦,僅此而已。」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們所不能做到的。」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義:君子胸懷寬廣坦蕩,小人經常煩惱憂愁。
19、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釋義:孔子溫和而有嚴厲,威嚴卻不兇狠,恭敬而有安寧。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