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精選之四:權臣問孔子何為孝

2020-12-19 縱橫千古八荒
lunyu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段話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講的是個小故事。魯國三大權臣之一的孟孫子是孔子的弟子,一天他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回答他:不要違背禮。隨後孔子的弟子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給他說了這個情況,樊遲就問孔子的回答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和祖輩在世時,按照禮侍奉他們;他們去世後,按照禮安葬他們,之後按照禮祭祀他們。

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對孝道是很重視,同時孔子也倡導禮制,認為禮是規範調節社會政治、倫理和生活秩序的基本方法。在他看來,做到孝是很容易和簡單的事情——以禮待親即可。無論父母長輩是在世還是去世都按照禮來對待就可以了。

但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忠孝思維並不是孔子時代才開始提倡的。華夏人一直都有強烈的忠孝理念,而且上古時的理念以現在看來還比較愚忠愚孝的。比如舜帝的父親、後媽和後弟都常常想殺掉他,但他還是恭順地與他們相處。與之相比,孔子所提倡的孝更加合情合理,父慈子孝,依禮而行。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理念,對不同的人問孝會有不同的解答,這是論語裡的第一個解答。當時魯國的政治局面是權臣擅權國君被架空,孔子以禮的角度來解答孟孫氏的問孝,也是對他擅權行為的一個側面規勸。

相關焦點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論語》哀公問社。宰我:「使民戰慄」孔子:「既往不咎」何解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魯哀公向宰我詢問社主的問題。宰我說:「夏朝用松樹,殷商用柏樹,周時用慄樹,是為了讓國民懼怕敬畏。」
  • 論語五分鐘 駟不及舌,孔子的「說話」智慧
    《論語.顏淵》有這樣一段很有意思,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子貢在衛國為相。一天,同朝大夫棘子成對子貢說:「君子只要具有搞好實實在在事情的能力就可以了,研究那些文化學問幹什麼呢?」子貢對此一問慨然作答:「棘大夫啊,真為你感到可惜!這難道就是你的君子之說嗎?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表面上看,四者好像分為平行的兩組:聖人與君子、善人與有恆者;兩組之間似有對應關係:聖人對應善人、君子對應有恆者。若真如此,善人理應是一種境界很高的人格,足與聖人並列。但〈先進〉篇又記: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雖善,但「不入於室」,即到不了深奧處。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有人問:「用善舉回報惡行,怎麼樣呢?」孔子說:「如果用善舉回報惡行的話,那用什麼可以回報善行呢?用和惡行對等的東西回報惡行,用善行去回報善行。」  即使溫良恭儉讓如孔子,在寬容和忍讓的尺度上他也設下了一道底線。  嶽雲鵬曾經在北京的飯館做服務員時,因為幾塊錢的啤酒錢未算清而遭受到一位客人的長時間的劇烈辱罵,並因此被老闆開除。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楊絳:孔子是一位可敬可愛的人,《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
    「四書」裡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孔子最愛重顏淵,卻偏寵子路。錢鍾書曾問過我:「你覺得嗎?孔子最喜歡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聰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許多弟子裡,他最真率,對孔子最忠誠,經常跟在夫子身邊。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最近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古代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重點看了《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有一些感悟。論語不愧為經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蘊含著閃光的思想。讀懂了《論語》,能夠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收穫。我們在追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呢?就在這些經典著作中,主要我們去品讀就可以發現。
  • 論語前導——孔子一罵千古聞名 作者:王威
    《論語-先進篇》這樣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宰我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孔子經常讓他跟著自己出使各國,在出使的過程中,宰我總能出色的完成有難度的使命。可是宰我的觀點和思維有時候和孔子的主張不同,從《論語》裡的記錄看到孔子對他也是又愛又厭。
  • 從孔子的《論語》來解讀,我們的優秀品質
    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大哉問|《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孔子說:「做人卻不仁不義,怎麼對待禮呢?做人卻不仁不義,怎麼對待樂呢?」這一章孔子在談禮樂。《論語》裡經常把禮樂合在一起來說,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形式,在古代,音樂也是禮儀的一部分。禮樂都只是外在的表現,它們的本質是仁,仁才是人們的內心情感和要求。禮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
  • 《論語三百問》第17問 道千乘之國:是談治國之道嗎?|近道書院
    千乘,諸侯之國,其地可出兵車千乘者也。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於民也。時,謂農隙之時。言治國之要,在此五者,亦務本之意也。按朱子的解釋,這章完全是談的治國之道。果真如此,我們自然要問:既然談的治國之道,為什麼不把此章置於《為政》篇,而是放在《學而》篇?
  • 顏淵(回)向孔子問,仁的主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克己,約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猶見歸,況終身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請問其目②。」(知其必有條目,故請問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者,克己復禮之目。)
  • 孔子《論語》名句:20個德才兼備的女孩名字,驚豔了時光,溫柔了歲月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1.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熙論語6.30
    《 論語小問問 》專輯最新!一些權臣卻很體恤百姓。當時在齊國,田氏的民聲威望遠高於齊景公。子貢不愧是近道之人,本篇最後一章引用他的話,是為本篇提到的歷史事件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子貢提到的「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正是田氏家族在做的事。孔子評價這種行為是近乎聖人堯、舜的做法。這麼看來,田齊代姜也是順應民心,符合天道的,不能完全說是犯上作亂而篡位。
  • 【異之說《論語》】之四百二十四:孔子言:「敬其事而後其食」,君子「事君之道」
    正因為如此,入仕事君,乃是君子面對禮崩樂壞之亂世,面對「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之現實,「當仁不讓」、「弘道」之最好的途徑與方式。孔子歷來非常重視事君之道,從多方面對之加以了論述與闡釋,形成了孔子事君思想豐富的內容。
  • 孔子《論語》全集:15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名字,讓你看見起名的別樣風採
    《論語》言簡意賅,句短情長,十分符合中國國情,在民眾中口頭流傳也很廣泛。在古代典籍裡,論普及度之高、影響力之大,《論語》當居榜首。孔子和記錄他言論的《論語》,在中國,稍有文化的人都不會沒有讀過。一、《論語》中才貌雙全的女孩名字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論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過的一本書,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思想精華的結晶,只要句子選的好,名字組合的好,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名字。
  • 《論語》求知|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原文】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6),則勸。」(4)臨之以莊:錢穆:上對下為臨。莊,恭莊嚴肅義。上能以恭莊嚴肅臨下,其下自知敬其上。此乃人心美德相互間之感應。在上莊,斯在下感以敬,此乃一禮之兩面,亦即一德之所化。孔子論政,主德化,主禮治。要而言之,政治即是人道之一端,古今未有外於人道而別有所謂政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