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yu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這段話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講的是個小故事。魯國三大權臣之一的孟孫子是孔子的弟子,一天他向孔子請教:何為孝?孔子回答他:不要違背禮。隨後孔子的弟子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給他說了這個情況,樊遲就問孔子的回答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和祖輩在世時,按照禮侍奉他們;他們去世後,按照禮安葬他們,之後按照禮祭祀他們。
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對孝道是很重視,同時孔子也倡導禮制,認為禮是規範調節社會政治、倫理和生活秩序的基本方法。在他看來,做到孝是很容易和簡單的事情——以禮待親即可。無論父母長輩是在世還是去世都按照禮來對待就可以了。
但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忠孝思維並不是孔子時代才開始提倡的。華夏人一直都有強烈的忠孝理念,而且上古時的理念以現在看來還比較愚忠愚孝的。比如舜帝的父親、後媽和後弟都常常想殺掉他,但他還是恭順地與他們相處。與之相比,孔子所提倡的孝更加合情合理,父慈子孝,依禮而行。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理念,對不同的人問孝會有不同的解答,這是論語裡的第一個解答。當時魯國的政治局面是權臣擅權國君被架空,孔子以禮的角度來解答孟孫氏的問孝,也是對他擅權行為的一個側面規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