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2020-12-28 國學新知堂

【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6),則勸。」

【注釋】

(1)季康子: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肥,諡號康。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2)以:楊伯峻:連接詞,與「和」同。錢穆: 猶「而」。

(3)勸:勤勉,努力。錢穆:勸,加勉義,努力義。

(4)臨之以莊:錢穆:上對下為臨。莊,恭莊嚴肅義。上能以恭莊嚴肅臨下,其下自知敬其上。此乃人心美德相互間之感應。在上莊,斯在下感以敬,此乃一禮之兩面,亦即一德之所化。孔子論政,主德化,主禮治。要而言之,政治即是人道之一端,古今未有外於人道而別有所謂政治者。

(5)孝慈則忠:錢穆:孝者,孝其老。慈者,慈其幼。或說,在上者能孝慈,斯在下者能忠矣。今按上下文理,蓋謂在上者能導民於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則其民自能忠於其上。在上者若能培養扶掖社會之美德,則社會自能以此一分美德報其上。蓋美德在心,無往而不見此美德之流露。

(6)舉善而教不能:錢穆:善指德,能指才。善者舉之,不能者教之,在上者能同情其下,而加以扶掖獎進,則在下者自能勸勉努力,以奉事其上。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季康子問道:「要使人民嚴肅認真,盡心竭力和互相勉勵,應該怎樣辦呢?」孔子說:「你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的政令也會嚴肅認真了;你孝敬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們也就會勸勉了。」

錢穆先生試譯:季康子問:「如何可使民眾敬其上,忠其上,並肯加倍力呀?」先生說:「你對他們能莊重,他們自會敬你。你讓他們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們自會忠於你。你拔用他們中間的善人,並教導他們中間不能的人,他們自會互相勸勉,加倍努力了。」

陳曉芬譯文:季康子問:「要使百姓恭敬、忠誠而努力,應該怎麼做?」孔子說:「你莊重地對待他們,他們就對你恭敬;你孝順老者,慈愛幼小,他們就對你忠誠;你舉用善人,並教導能力弱的人,他們就會勤奮努力。」

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恭敬、忠心而勤勉,該如何去做呢?」孔子說:「你臨民治天下以莊重和威嚴,老百姓自然恭敬;你孝敬父母、慈愛幼小,老百姓自然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教導無能,老百姓自然勤勉。」

【求知】

孔子論政治主德育與教化。要求統治者自身首先是道德模範,然後方能臨民治天下。儒家美堯舜、周公,認為這些先王先賢,都是道德的化身,他們的政治都是德治的模範。但是遠古時代的政治真實而理想嗎?我認為儒家理想德治在現實的政治實踐中並不存在。政治不能歸結為道德問題。

道德是相對的存在,而且社會進步也不以道德進步為標準。一般而言,在社會的初創時期往往道德相對地高尚,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權力與財富不斷集中,反而會出現道德相對「衰落」的現象。當今世界不可謂不「文明」,物質文明雖然已獲得極的大發展,但在國際秩序中仍然盛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試問,道德能否與文明相一致呢?儒家學說解決不了古代的問題,對現代的問題也無能為力。學國學的目標是要在古人的智慧中探索現代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學古切不可泥古。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勸人忠敬向善,莫若以身作則,「舉善而教不能」
    忠、敬之品德,無疑是人性中的高貴品質。忠者,盡心而誠意,定然實心實意;敬者,恭敬而順從,必然畢恭畢敬。今天,圍繞孔子的「忠、敬」道德主張,來探討如何使人「敬、忠以勸」的價值內涵。孔子的「敬、忠以勸」思想,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裡,為文簡練,而意蘊深刻。如何「使民敬、忠以勸」,是提出問題;「臨之以莊」,身行「孝慈」以及「舉善而教不能」,就是給出的答案。
  • 論語:禮之本,從心,上仁下忠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釋義:林放(魯國人)問禮的根本是什麼。  孔子說:「這個問題很重大!就一般禮儀而言,與其過分鋪張,寧可簡樸。就喪禮而言,與其過分操辦,寧可過於哀戚。」表面上看,孔子有點答非所問。人家問禮的根本,老夫子在那說不要鋪張啊,需要哀傷啊,顧左右而言他。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第二篇,堅持學習經典,提升文化品味,了解古代,指導未來。第二篇是《為政第二》。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 什麼是「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
    孔子回來後,季康子就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身正為範,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論語》全文誦讀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 《論語》求知|哀公問社。宰我曰:夏後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1)。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2)。」一說乃孔子諷勸哀公。蓋孔子既聞哀公與宰我此番之隱謀,而心知哀公無能,不欲其輕舉。三家擅政,由來已久,不可急切糾正。後哀公終為三家逼逐,宰我亦以助齊君謀攻田氏見殺。今採後解,雖乏確據,而宛符當時之情事。【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魯哀公向宰我問,作社主用什麼木。
  • 最新《論語》全文誦讀,值得收藏群發!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論語》全文誦讀 《論語》1-10篇 學而篇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涉及子路的記載有41章,在孔門弟子中為最多。孔子以為他長於政事,對他抱有很大希望。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 論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顏淵篇第十二文|《論語》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納蘭詞論語取名:當唯美納蘭詞遇上論語,感受多情柔腸之名字美!
    孔子的論語,是智慧的對話,每每讀到論語,都感覺簡短的一句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印刻在腦海裡,久久不能平息,仿佛從遠古走來,與智者對話,同行。當唯美納蘭詞遇上論語,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那一刻?你的名字裡,是否也有這般的多情柔腸呢?為寶寶取名,最好結合寶寶的生辰八字,再選出處和用處。才能為寶寶取一個有作用的好名字。本文由江南易林寶寶起名原創。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知己難求,志同道合的人,就像是遠方而來的人,南懷瑾認為,這裡的「遠」不僅僅指空間上的遠。《論語》中另一句應用廣泛的句子,便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去記恨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②、「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③、「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④、「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⑤、「君命,不俟駕行矣。」可以看出來,孔子對待君主無論是動作,還是態度,都很尊敬。
  •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講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宋初宰相的趙普心裡哪有《論語》的位置?《宋史·趙普傳》中說趙普碰見問題就回家翻書,第二天臨朝時,處決如流。趙普死後家人在他的書箱中只找到一本《論語》。趙普自己似乎也說過,他平生所學沒有超出《論語》。我們不知道《論語》是如何讓趙普「處決如流」的,但《春秋》決獄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佳話」。《春秋》是孔子編寫的魯國歷史,說是歷史散文也行。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子微——選自《論語.季氏》「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敏慎——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問學——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仲善——出自《論語》「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擇仁——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友常——《論語》中「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常從事於斯矣。」子儒——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求知】我將這段文字理解為: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沒有必須要做的,沒有必須不做的,唯義是親」。這是說君子對於任何事,決定做與不做的唯一標準,就是這件事情是否合於道義。君子不取利於天下,唯以道義為最高追求目標。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 論語大全:25個相貌堂堂的男孩名,個個都美的與眾不同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一、《論語》中的經典名言,每句都發人深省,讓我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吧!1.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出自《論語·述而》。【講解】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2.
  • 《論語》全文二十篇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 《論語》開篇的第一段話,真的是上學時老師講的那樣嗎?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的一部語錄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凡二十篇,一段話是一章。第一篇的前三章分別是孔子,有子和曾子說的話,他們是《論語》中有資格被稱為「子」的人,頭三章的排列順序代表了他們執掌儒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