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6),則勸。」
【注釋】
(1)季康子: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肥,諡號康。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2)以:楊伯峻:連接詞,與「和」同。錢穆: 猶「而」。
(3)勸:勤勉,努力。錢穆:勸,加勉義,努力義。
(4)臨之以莊:錢穆:上對下為臨。莊,恭莊嚴肅義。上能以恭莊嚴肅臨下,其下自知敬其上。此乃人心美德相互間之感應。在上莊,斯在下感以敬,此乃一禮之兩面,亦即一德之所化。孔子論政,主德化,主禮治。要而言之,政治即是人道之一端,古今未有外於人道而別有所謂政治者。
(5)孝慈則忠:錢穆:孝者,孝其老。慈者,慈其幼。或說,在上者能孝慈,斯在下者能忠矣。今按上下文理,蓋謂在上者能導民於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則其民自能忠於其上。在上者若能培養扶掖社會之美德,則社會自能以此一分美德報其上。蓋美德在心,無往而不見此美德之流露。
(6)舉善而教不能:錢穆:善指德,能指才。善者舉之,不能者教之,在上者能同情其下,而加以扶掖獎進,則在下者自能勸勉努力,以奉事其上。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季康子問道:「要使人民嚴肅認真,盡心竭力和互相勉勵,應該怎樣辦呢?」孔子說:「你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的政令也會嚴肅認真了;你孝敬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就會對你盡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們也就會勸勉了。」
錢穆先生試譯:季康子問:「如何可使民眾敬其上,忠其上,並肯加倍力呀?」先生說:「你對他們能莊重,他們自會敬你。你讓他們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們自會忠於你。你拔用他們中間的善人,並教導他們中間不能的人,他們自會互相勸勉,加倍努力了。」
陳曉芬譯文:季康子問:「要使百姓恭敬、忠誠而努力,應該怎麼做?」孔子說:「你莊重地對待他們,他們就對你恭敬;你孝順老者,慈愛幼小,他們就對你忠誠;你舉用善人,並教導能力弱的人,他們就會勤奮努力。」
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恭敬、忠心而勤勉,該如何去做呢?」孔子說:「你臨民治天下以莊重和威嚴,老百姓自然恭敬;你孝敬父母、慈愛幼小,老百姓自然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教導無能,老百姓自然勤勉。」
【求知】
孔子論政治主德育與教化。要求統治者自身首先是道德模範,然後方能臨民治天下。儒家美堯舜、周公,認為這些先王先賢,都是道德的化身,他們的政治都是德治的模範。但是遠古時代的政治真實而理想嗎?我認為儒家理想德治在現實的政治實踐中並不存在。政治不能歸結為道德問題。
道德是相對的存在,而且社會進步也不以道德進步為標準。一般而言,在社會的初創時期往往道德相對地高尚,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權力與財富不斷集中,反而會出現道德相對「衰落」的現象。當今世界不可謂不「文明」,物質文明雖然已獲得極的大發展,但在國際秩序中仍然盛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試問,道德能否與文明相一致呢?儒家學說解決不了古代的問題,對現代的問題也無能為力。學國學的目標是要在古人的智慧中探索現代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學古切不可泥古。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