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020-12-24 國學新知堂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

【注釋】

(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

【求知】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之為君子是因為他唯義是求,哪怕是捨身取義。小人之為小人是因為他唯利是圖,絲毫不念及道義。這裡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

但學者們卻不這麼看,原因就在於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義,小人知道利。但是,這個翻譯過來的句子讀起來總是感覺有不妥的地方。

錢穆先生解釋說,君子對於任何事情總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對於任何事情總是先計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們所明白、知曉的必然不同。

西漢董仲舒,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君子與小人不是從道德上說的,而是以位言的。即君子是指貴族或統治者,而小人是指平民或被統治者。「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意思是說,在上位者應當致力於知曉仁義,在下位者當了解致力於了解財利。

宋代陸象山講解這段文字時說:「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意思好像是說人們所了解知曉的,源自他日常所學習和積累的內容,他所學習積累的內容又根源於他的興趣和志向。錢穆先生稱陸氏說,「於此章喻字外特 拈出習字志字,可謂探本之見。可是,為什麼我總感覺越解越迷糊呢?不將「喻」字理解為明白、知道不行麼?看來越簡單的文字越難解析明白。

如果我們將「喻」字置換為「志」字,句子轉換為「君子志於義,小人志於利」。這樣雖然從意思上通順了,但卻有任意篡改的嫌疑了。希望高明指教。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論語心解」「君子喻於義」
    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翻譯: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 《人民的名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篇有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人民的名義》最值得回味的十大角色,讓你讀懂現實,過好一生!文所以載道也……文辭,藝也;道德,實也。——周敦頤《通書·文辭》文以載道,電視劇何嘗不是如此。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八十七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原文: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侷促憂愁。」拙的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慮苦悶。」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又一次描述君子和小人。這次描述的是君子與小人的日常表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君子與小人如何交朋友?
    對於「朋友」一詞的連用,《周易》中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在註解中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兩個人師出同門可以稱作是朋,志趣相投可以稱作是友。古人的正人君子在交友過程中,往往自始至終都管穿著這樣的一個原則,志同道合方可做朋友。
  • 寶寶起名取名:論語中哲學意味深厚的男孩名字精選
    下面就來跟隨天賜佳名詳細看看論語大氣的男孩名字,說不定其中就有你喜歡的男孩名。 方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遠——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繼世——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1)也,無莫(1)也,義之與比(2)。」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對於天下事,沒有一定專主的,也沒有一定反對的,只求合於義便從。」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之事,沒有必定要這樣做的,也沒有必定不這樣做的,所做唯求合乎義。」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出自論語的寶寶名字,你喜歡嗎?賢齊——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北辰——《論語》中「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友仁——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擇仁——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友常——《論語》中「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常從事於斯矣。」子儒——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成之大作,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為我們的人生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在《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可見這本書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有研究。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獲罪於天,無所禱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最後我想用論語中的話做一下總結:「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成之大作,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為我們的人生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在《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可見這本書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有研究。今天,詩詞君選取了其中最為經典的十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小人!
  • 朱廣權出演朱安明上演被逼婚,與張國立進行論語battle盡顯才華
    當他們邀請「三聖像」的講解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出來為大家解說時,王潤澤教授則是發出邀請,想考考他們對《論語》當中的名句,並且不能超過十個字。這對於已經參加工作多年的人來說,真的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因為很多人都會在走出社會之後,將中小學所學到的知識忘於腦後了,更別提說《論語》中的文言文了。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於《論語。述而》。其含義為: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
  • 《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為什麼「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這篇文章說全了(文末福利送《中國醫學史》陳邦賢 1956年第三版)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學而》篇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