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第四

2021-02-17 中學生聽書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子遊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相關焦點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論語裡仁第四4.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的。」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論語 裡仁第四
  • 淺析《論語·裡仁篇》:正視思想、注重行為,才能減少自己的過失
    本章出自《論語·裡仁篇》第二十三章。所謂「約」,即是約束、管束的意思。這裡的約束,不僅僅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行動的約束,同樣也可以指對於自己思想的約束。而正是因為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思想,同時由此而注重自己的行為,所以才基本很少產生過失。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
  • 「論語心解」「君子喻於義」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那麼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些出自論語的寶寶美名,看看有沒有大家喜歡的!
  • 《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 《論語 憲問第十四(36)》歷史車輪不可阻擋
    目前《大學》、《中庸》、《論語·學而》、《論語·為政》、《論語·八佾》、《論語·裡仁》、《論語·公冶長》、《論語·雍也》、《論語·述而》、《論語·泰伯》、《論語·子罕》、《論語·鄉黨》、《論語·先進》、《論語·顏淵》、《論語·子路》已經研習結束,將繼續研習20多年前由巴蜀書社出版的《四書五經 現代版》(筆者已珍藏20多年了)中的《論語·憲問》,此書曾受到數百萬人喜愛,在此以饗大家。
  • 淺析《論語·裡仁篇》:虛心接受批評、慎重選擇朋友,就是仁德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篇》,它的意思是:「人的過錯,各不相同。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仁德了。」用在此處,來看待關羽的行為,從中吸取教訓,再合適不過了。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訥於言敏於行,再讀論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訥於言敏於行,行書、朱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迅速。」肖像印《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我並不喜歡做君主,只是喜歡那種說出來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的感覺。』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也還好?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居於高位者更要謹慎說話,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齊王好紫衣國中無異色,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 跟問《論語》心悟智慧——觀志觀行
    《論語》裡仁篇第四,專門有一節: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兩次相同語句來表達,父與孝的關係。可以肯定,孔子是明確這個論斷的。 孔子在回答齊景公問政時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一以貫之,又顯現為君臣、父子。要站在一體的高度,來表達父子的因緣。再來看「父在,觀其志」,這個父親,也是師父。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好處。  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裡仁》  【注釋】君子懂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白壁鎮梁固裡:三裡五村,四鄰和睦,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出自《論語》,孔子以「裡」為喻,提出「裡仁」一說,意在強調人之居處應是仁德風尚之地,或選擇與仁者比鄰。梁固定村兩委亮身份,明職責,踐承諾。古者,三百步一裡,與 「市裡」長度不同,裡作為計量單位,源於中國古代的井田制,井田制被廢除之後,由面積單位演化為長度單位。1929年民國推行計量改革以來,一裡特指一市裡,舊稱一華裡。用於計算路程、地理距離。
  • 《論語》取名:20個丰姿冶麗、豔美絕倫的女孩名,簡直美到讓人窒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後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隨著文化熱和國學熱的興起,借鑑《論語》來給孩子起名越來越成為一種熱潮。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四章
  • 領導人要謹言慎行《論語子路第十三(15)》讀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目前《大學》、《中庸》、《論語·學而》、《論語·為政》、《論語·八佾》、《論語·裡仁》、《論語·公冶長》、《論語·雍也》、《論語·述而》、《論語·泰伯》、《論語·子罕》、《論語·鄉黨》、《論語·先進》、《論語·顏淵》已經研習結束,將繼續研習20多年前由巴蜀書社出版的《四書五經 現代版》(筆者已珍藏20多年了)中的《論語·子路》,此書曾受到數百萬人喜愛,在此以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