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1、巧言令色
解釋:說話說得很好聽,臉色也裝得是很和善,但是卻一點都不誠懇。現特指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取悅別人。
出自:《論語 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一個人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樣子,但是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耳順之年
解釋:形容一個人到了六十歲的年齡,就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言語來判斷真假是非了。是指六十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說自己十五歲時就立志認真學習,三十歲時就可以按照好禮儀的要求來立於世,四十歲時一旦遇到了事情就不會困惑,五十歲時就明白命運是要靠自己創造的,六十歲時就能聽取他人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就可以隨心所欲了。
3、朝聞夕死
解釋:早上在聽聞聖人之道後,晚上就可以死去。形容對某種信仰以及真理的追求。
出自:《論語·裡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聽到或者是明白了一個道理,那麼晚上的時候死了也是可以的。
4、訥言敏行
解釋:形容一個人說話非常謹慎,辦事情非常敏捷。
出自:《論語·裡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作為君子,那麼你說話就要謹慎,行動就要敏捷。
5、樂山樂水
解釋:人的喜好是不一樣,有人喜愛山,也有人喜愛水。
出自:《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意思是,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就喜愛山。
6、臨事而懼
解釋:遇到事情要謹慎,要戒掉恐懼。就是說,當你遇到事情時,就應該要謹慎來應對,要分析,要謀劃,才能夠成功。
出自:《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意思是,遇到事情恐懼是必然的,做事情只有先謀劃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7、曲肱而枕
解釋:形容人生活無憂無慮,非常恬淡。
出自:《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著簡陋的食物,飲著水,彎曲著手肘來當做枕頭,也是樂在其中。
8、仰之彌高
解釋:愈加仰望就覺得是愈加崇高,形容極其敬仰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
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意思是,顏淵說,我愈是仰望老師的學問,就越覺得它是無比的崇高。越探討鑽研,就越覺得它是深厚堅實。
9、為山止簣
解釋:比喻功敗垂成。
出自:《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意思是,譬如要用土來堆成山,那麼就只需要一筐土就可以完成了。這時候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止的。
10、六尺之孤
解釋:「六尺」是形容個子還沒有長高。是指沒有成年。
出自:《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意思是,曾子說可以把六尺的孤兒託付於他,也可以把百裡的政令寄放在他那裡,等到大關節處,也不可以奪了他。
上面分享的關於《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只知道其中三個,你呢?大家還知道在《論語》中有哪些成語典故呢?分享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