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

2020-12-20 中考網

  1、哀而不傷

  【解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出自】:《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釋】: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氣凝神

  【解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

  【出自】:《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6、博施濟眾

  【解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自】:《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7、博文約禮

  【解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恥下問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9、不得其死

  【解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自】:《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晝夜

  【解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不亦樂乎

  【解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解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3、察言觀色

  【解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成仁取義

  【解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從心所欲

  【解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自】:《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動幹戈

  【解釋】:幹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自】:《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出自】:《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9、簞食瓢飲

  【解釋】: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0、當仁不讓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21、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自】:《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論語·裡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4、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5、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6、犯上作亂

  【解釋】: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7、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8、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採。形容文章富有文採,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9、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出自】:《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剛毅木訥

  【解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32、割雞焉用牛刀

  【解釋】: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 刀。』」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被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竟有115個之多!
  • 《論語》中的10個成語典故,我能說出三個,你呢?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書籍,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在《論語》中,不僅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教育理念,而其中的成語也一直被我們所津津樂道。那麼大家知道《論語》中的成語有哪些典故呢?出自哪裡呢?不妨來了解下!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00個之多! 1.哀而不傷 解釋: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此外也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
  • 一部《論語》竟然藏有60個成語典故
    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被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竟有115個之多!A1、哀而不傷【解釋】:哀:悲哀;傷:傷害。11、不亦樂乎【解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漲姿勢|出自《論語》的115個成語,讓孩子學習掌握!
    恭而有禮【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35. 苗而不秀【解釋】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出自】《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58.
  • 有關牛的成語及典故
    相關典故:宋·嶽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牛鬥,誓將真節報君仇。」氣喘如牛: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相關典故: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一頭說著,只張著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如牛負重:像牛負擔著沉重的東西。比喻生活負擔極重。
  • 這115個成語,竟都出自這部「不朽之作」!
    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被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竟有115個之多!【出自】:《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 刀。』」 33、各不相謀【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34、恭而有禮【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 五個詞語,五個來自《論語》的典故
    《論語》一書,雖然篇幅不長,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卻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其中一些典故,更是不斷地出現在文人學子筆下,成為他們表達自己、抒發情感的載體。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 恭敬又有禮節。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三綱五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近義詞有:清規戒律、三從四德,反義詞有:大逆不道、離經叛道,三綱五常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指封建的道德規範。
  • 志士仁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近義詞有:耿介之士,反義詞有:無恥之徒,志士仁人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志士仁人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志士仁人(zhì shì rén rén)成語釋義:志向宏偉、道德高尚的人。指熱愛祖國獻身事業的人士。(仁:仁愛;高尚)。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100個成語大全及解釋,了解成語釋義,提高孩子運用成語的能力!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一些成語故事比較生動形象,蘊含著寶貴的知識和道理。這些成語故事多來自於一些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歷史事跡,不僅故事情節生動,而且包含寓意很深刻。
  • 【國學】記住這11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  18、待價而沽  解釋:沽:賣。  等有了好價錢才賣。比喻有才能的人等待機會才肯出仕效力。  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典故,竟有110個之多。 34.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 恭敬又有禮節。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500個成語被畫成了畫,濃縮了《史記》《論語》《詩經》,大人小孩都愛不釋手
    成語簡短精悍,卻是實實在在的文化精華,是濃縮了中華千年歷史、名著、神話的結晶。成語出自《史記》《左傳》《論語》《詩經》.讀一個成語,就懂一個典故,這是最賺的閱讀技巧。讀了【愚公移山】,就相當於讀了《列子·湯問》的故事: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易: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