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四章

2020-12-26 論語會館

【原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釋義】

孔子說:「對於據心仁境的人,不會厭惡任何具體的人。

【按語】

只要存心在仁了,他所厭惡的,只是不仁的行為,而不是行不仁者本人。

志於仁,就是心念據守在仁的境界上。

這裡的惡字有兩種解讀:

一說,惡字讀如好惡之惡(wù)。這是緊接著前面一章來說的,對前面一章語義的進一步深化,前面一章說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愛人是發之於真實的本性的真感情,而這樣,仁者之惡人,他的心仍然是出於愛。

又一說,惡字讀如善惡之惡(è)。仁者發之於真情的去厭惡某人,其實也只是出於愛人,並不是惡意。

【大義闡微】

在前面一章的基礎上,本章更進一步說明,雖然在功夫學養境界上進步的過程中,本性上會有自然的取捨,自然的親疏遠近一些人一些事,但是,如果真正立志向仁的君子,志在於天下歸仁,誠心、正意、正己、正人,行大孝於天下,乃至於達到天下一人,天地一身的境界,這樣,他就不會捨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生命、乃至於任何一個個體。到達了這樣的境界,自然是一種無惡的境界,而且,有惡是不能夠達到這樣境界的。故而,好人惡人,是求學道路上的一個階段,時機成熟,即可完成向上一著,進入到無惡的境界,這裡完全是孔門學問循循然善誘人的教法。

觀機逗教,普度眾生,參贊天地之化育,是無惡的境界,此真慈悲也,乃大慈悲也!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二十一章
    《論語》本篇僅舉三例,陳列三點,已將父子情感的培育完整地勾畫出來,作為培育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基礎,作為孝道的精髓,為仁的基礎,在本篇中居於重要的地位,讀者欲誠心向學,則必當細細品味。【大義闡微】「父母的年歲,不可不常記在心呀!」每當父母生日之時,實在是又是歡喜,又是憂懼。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十章
    【按語】前一章中,從反面講志於求仁道的人不應對物慾有所追求,本章就從正面講君子對於天下萬事萬物的正確態度。「天下」二字,可以是指天下的人,也可以是指天下的事。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今日仕則過家門而不入,明日隱則樂於簞食、瓢飲、安居陋巷,無可無不可,這就是義之與比。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八章
    【按語】繼前面講了仁之後,本章開始講求仁道的問題。前面探討過君子求仁沒有誰會力不足,這裡接著說明求道主要在於用志而不是用力。石經「可矣」作「可也」,相比於「矣」字,「也」字似乎語氣不足,鞭策人心的力度欠弱。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三十一章
    本章引用四句詩總結全篇,藉以說明這樣的事實,有人可能會聽了孔子之道以後,說,老師,您的道很好,我也很喜歡,可是有一點,他距離我好像很遠,我可做不到。孔子就說,只是你想不想做的問題,而不是遠不遠的問題,只要你想:「我欲仁」,仁馬上就到你的心中,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論語裡仁第四4.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的。」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二章
    【按語】本章講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大義闡微】子張問孔子,從政要具備什麼樣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孔子說,能夠尊行五種德政,去除四種惡政,就具備了從政應有的方法和態度了。邢疏以學而篇孔子的話解釋:「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這是政府履行公共建設職責時使用民力的原則。政府對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如修治溝洫,興修水利、養護道路橋梁、國防工程等,需要調用民力,這時要注意時機、對象和方式的選擇。
  • 論語大義(崔栢滔)陽貨篇 第二十一章
    邢昺疏說,《周書》是孔子所刪《尚書》百篇之餘,其中有月令篇,其辭今亡。周禮夏官司爟,鄭司農注,引鄹子之說,與這種說法相同。【大義闡微】言語科才子的宰我,口齒十分的厲害,這是一則經典的案例。禮壞樂崩,由宰我第一次提出來,後來在此基礎上定格為禮崩樂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季氏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春秋責備君子。君子修身治學,以學問護持社會,引導社會在正道上運行,這是君子的分內之責。而以季氏將有事於顓臾來責怪冉有、季路開篇,以為邦君夫人正名結尾,更強調君子在亂世中的責任。本篇內容多是學問要點的總結,既有君子修身治學的要點,也關乎中國文化中政治哲學的依據。
  • 《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淺析《論語·裡仁篇》:正視思想、注重行為,才能減少自己的過失
    本章出自《論語·裡仁篇》第二十三章。所謂「約」,即是約束、管束的意思。這裡的約束,不僅僅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行動的約束,同樣也可以指對於自己思想的約束。而正是因為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思想,同時由此而注重自己的行為,所以才基本很少產生過失。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內省不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片言折獄、成人之美、察言觀色
  • 淺析《論語·裡仁篇》:虛心接受批評、慎重選擇朋友,就是仁德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篇》,它的意思是:「人的過錯,各不相同。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仁德了。」用在此處,來看待關羽的行為,從中吸取教訓,再合適不過了。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論語心解」「君子喻於義」
    論語心解裡仁篇第十六則《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翻譯】孔子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的話,就是沒有邪念,不偏頗,不過分。」【注釋】《詩》:指《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剩餘共305篇。
  • 論語連載(41)《八佾篇》第1章,「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編撰者為什麼把禮樂的《八佾篇》作為第三篇《論語》分為20篇,《學而第一》總論學習的宗旨和總綱,把孝悌作為學做人的根本。確立了為人之本後,緊接著就是《為政第二》,為政之道是為人最大的事。確立了為人和為政的原則後,就要詳細論述所有人的禮樂之道了,所以把談論禮樂之道排在《學而》和《為政》之後。編者選擇了最極端的「八佾」這件事作為全篇的第1章,並以此命名為《八佾篇》。
  • 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為政篇2.1
    本章為《論語》:為政篇【注釋】①北辰:北極星。共(gǒng):同「拱」,環繞。【翻譯】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我想這個為政,不是指的政治權利,更指的是為政的態度。我的理解就如我們說一個問題,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上升到國家的角度,就是提升了格局,提升了高度的意思!
  • 一起學《論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論語註疏》曰:衣衿向左,謂之左衽。夷狄之人,被髮左衽。言無管仲,則君不君,臣不臣,中國皆為夷狄。管仲志在立功創業,豈肯若庶人之為小信,自經死於溝瀆中,而使人莫知其名也。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9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9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劉毓慶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一章講幹部路線。 從哀公的問話中披露出的信息是:一是君民關係緊張,哀公的權利受到了威脅;二是哀公急於求治民新招,解決眼下矛盾。孔子的回答披露的信息是:哀公的用人路線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