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子罕篇 第三十一章

2020-12-24 論語會館

【原文】

%%%「唐棣①之華,偏其反而②。豈不爾思③?室④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①唐棣(dì)之華:唐棣,又作棠棣,樹木名,也叫鬱李,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樹高七八尺,花有紅花和白花兩種,花剛開的時候,花朵反向而生,最後花朵才合併起來,果實如李子大小,可以食用,六月中旬左右成熟。邢昺疏引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唐棣)奧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皆有。其華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奧李即鬱李。華,同花。②偏其反而:翩翩的搖擺,花枝搖動的樣子。一說,「花朵反偏一面」的意思。偏,同翩。反,通翻。③豈不爾思:豈不思爾,哪裡會不思念你呢?④室:居處之所。

【釋義】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隨風起舞的花朵啊,翩翩地搖動著人心。我怎能不想念你呢?只是由於住的太遠了。」孔子對此評價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按語】

這四句詩現在已經不知出處,成為逸詩。

棠棣花開的時節,花浪起伏,花枝搖動,翩翩作舞,有詩這樣說:「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去看呢?只是由於住的太遠了。」孔子評價這個詩人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本章引用四句詩總結全篇,藉以說明這樣的事實,有人可能會聽了孔子之道以後,說,老師,您的道很好,我也很喜歡,可是有一點,他距離我好像很遠,我可做不到。

孔子就說,只是你想不想做的問題,而不是遠不遠的問題,只要你想:「我欲仁」,仁馬上就到你的心中,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未之思也」的思字,很重要,思是人心的功能,用於信息處理,可以跨越時空,無論多麼遙遠,一思便在眼前,這也是念力的作用,修道重在觀想,學得一個思字,在修道中也會有大用。

詩教重點在「思無邪」,本章所引的詩沒有被收入三百首的詩經之中,也許是由於此詩之「思有邪」的原因吧!

佛家念佛三昧,豈不就是要念佛念到功夫連片,徹上徹下唯有一句佛號,其實這也並不在「思無邪」之外呀!所以,思無邪,也是功夫的境界。

【大義闡微】

本章與冉有「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相發揮,冉有是以力不足為藉口,本章以相距遙遠為藉口。

孔子說根本就不是時間和空間上遙遠的原因,而是到底想還是不想的問題,「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遠之有!

這也是《論語》給後世的我們留下的伏筆,讀者思之,孔子離我們遠嗎?確實,兩千五百年,很久遠了,但是,如果真想見孔子,他還是就在你的眼前的,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個人心都以仁為依歸,此仁通天地、徹古今,何遠之有?人人與我同體,同此心、同此仁,孔子與我也是同此心同此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豈不就在仁者面前!

對於這一章,舊說中有的指好學,有的說求道,有的說思賢,有的說愛人,凡有所求,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根本之處,在於求索的道理。中國古詩,妙在比興,空靈活潑,譬喻無方,無所拘束,讀者可以隨其所求而自得於懷,自鳴得意。而孔子對於這句詩的解說,可以稱得上是深而切,遠而近矣。仁遠乎哉,道不遠人,奈何人自遠之!思,則得之,這是不移的道理。

這一章能就近取譬而喻,拈花而笑,神思綿邈,引人人勝,《論語》文章之妙,畢現於前,讀者宜當深味細玩。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二十一章
    《論語》本篇僅舉三例,陳列三點,已將父子情感的培育完整地勾畫出來,作為培育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基礎,作為孝道的精髓,為仁的基礎,在本篇中居於重要的地位,讀者欲誠心向學,則必當細細品味。【大義闡微】「父母的年歲,不可不常記在心呀!」每當父母生日之時,實在是又是歡喜,又是憂懼。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四章
    這是緊接著前面一章來說的,對前面一章語義的進一步深化,前面一章說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愛人是發之於真實的本性的真感情,而這樣,仁者之惡人,他的心仍然是出於愛。又一說,惡字讀如善惡之惡(è)。仁者發之於真情的去厭惡某人,其實也只是出於愛人,並不是惡意。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十章
    【按語】前一章中,從反面講志於求仁道的人不應對物慾有所追求,本章就從正面講君子對於天下萬事萬物的正確態度。「天下」二字,可以是指天下的人,也可以是指天下的事。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今日仕則過家門而不入,明日隱則樂於簞食、瓢飲、安居陋巷,無可無不可,這就是義之與比。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八章
    【按語】繼前面講了仁之後,本章開始講求仁道的問題。前面探討過君子求仁沒有誰會力不足,這裡接著說明求道主要在於用志而不是用力。石經「可矣」作「可也」,相比於「矣」字,「也」字似乎語氣不足,鞭策人心的力度欠弱。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二章
    【原文】%%%子張問孔子曰:「何如斯①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②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 論語大義(崔栢滔)陽貨篇 第二十一章
    邢昺疏說,《周書》是孔子所刪《尚書》百篇之餘,其中有月令篇,其辭今亡。周禮夏官司爟,鄭司農注,引鄹子之說,與這種說法相同。【大義闡微】言語科才子的宰我,口齒十分的厲害,這是一則經典的案例。禮壞樂崩,由宰我第一次提出來,後來在此基礎上定格為禮崩樂壞。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季氏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春秋責備君子。君子修身治學,以學問護持社會,引導社會在正道上運行,這是君子的分內之責。而以季氏將有事於顓臾來責怪冉有、季路開篇,以為邦君夫人正名結尾,更強調君子在亂世中的責任。本篇內容多是學問要點的總結,既有君子修身治學的要點,也關乎中國文化中政治哲學的依據。
  • 論語·子罕·注釋
    論語·子罕·注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註: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孔子三者都很少言說。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1、無寧:即毋寧。不如、寧可。2、二三子:諸位,指孔子的弟子。
  • 每日論語 | 1.2 學而篇——其為人也孝弟
    這是「每日論語」專題第  2  期分享第一篇、學而第一《禮·大學》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修齊治平之學,皆依仁而興起。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考證列後。君子務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則道立。言其所學而有立,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孝弟為仁之本。
  • 焉知「天命」:《論語》中的夫子自道與末章再現
    孔子弟子認為,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他們說孔子很少說利。至於「命」,根據這句話的句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種可以將「與命」聯合起來,看作孔子讚嘆「命」、崇尚「命」的證據,而認為孔子不言利,而對於「命」(天命)和「仁」(有人說,孔子思想核心觀點便是「仁」),則極其尊奉、贊服。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論語:子罕篇第一百六十一篇
    #論語孔子說
  • 一起學《論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又曰:前章以正許齊桓,此兩章以仁許管仲,此皆孔子論仁論道大著眼處。呂留良曰:一部《春秋》大義尤有大於君臣之倫為域中第一事者,故管仲可以不死耳。顧炎武曰:君臣之分,所關者在一身;華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子罕》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一、斯文掃地(sī wén sǎo dì)【典出】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斯文:指文化或文人。謂文化或文人沒有地位,得不到尊重。
  •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
    《論語·子罕第九》05:孔子的長生藥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 中考奪冠之《論語十二章》解析
    冷雨作者及作品資料《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20篇,每篇又有若干章,一般以第一句前幾個字作為篇名。全書明確地體現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教育以及文學主張,文字簡潔、質樸,開我國議論文和語錄體散文的先河。
  • 【強哥述聖】《論語新識·學而篇》第七章
    【新譯】子夏說:「對人(尤其對妻子)能敬重其賢德,忽略其美貌;侍奉父母能竭儘自己的心力;為君主(或國家)服務,臨難遇險時能夠挺身而出,殞身不恤;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可能謙稱自己沒有學過什麼,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新識】上章剛說完「親仁」,此章便標舉「賢賢」。《
  •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篇主要核心是告訴人們安心立命的知識。在上文品讀了「《論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談到孔子又遇到糟心的事了,打算移民搬家。繼續下章。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事:服侍。 勉:盡力。
  • 《論語》「堯曰」篇注釋及翻譯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