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棣①之華,偏其反而②。豈不爾思③?室④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①唐棣(dì)之華:唐棣,又作棠棣,樹木名,也叫鬱李,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樹高七八尺,花有紅花和白花兩種,花剛開的時候,花朵反向而生,最後花朵才合併起來,果實如李子大小,可以食用,六月中旬左右成熟。邢昺疏引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唐棣)奧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皆有。其華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奧李即鬱李。華,同花。②偏其反而:翩翩的搖擺,花枝搖動的樣子。一說,「花朵反偏一面」的意思。偏,同翩。反,通翻。③豈不爾思:豈不思爾,哪裡會不思念你呢?④室:居處之所。
【釋義】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隨風起舞的花朵啊,翩翩地搖動著人心。我怎能不想念你呢?只是由於住的太遠了。」孔子對此評價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按語】
這四句詩現在已經不知出處,成為逸詩。
棠棣花開的時節,花浪起伏,花枝搖動,翩翩作舞,有詩這樣說:「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去看呢?只是由於住的太遠了。」孔子評價這個詩人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本章引用四句詩總結全篇,藉以說明這樣的事實,有人可能會聽了孔子之道以後,說,老師,您的道很好,我也很喜歡,可是有一點,他距離我好像很遠,我可做不到。
孔子就說,只是你想不想做的問題,而不是遠不遠的問題,只要你想:「我欲仁」,仁馬上就到你的心中,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未之思也」的思字,很重要,思是人心的功能,用於信息處理,可以跨越時空,無論多麼遙遠,一思便在眼前,這也是念力的作用,修道重在觀想,學得一個思字,在修道中也會有大用。
詩教重點在「思無邪」,本章所引的詩沒有被收入三百首的詩經之中,也許是由於此詩之「思有邪」的原因吧!
佛家念佛三昧,豈不就是要念佛念到功夫連片,徹上徹下唯有一句佛號,其實這也並不在「思無邪」之外呀!所以,思無邪,也是功夫的境界。
【大義闡微】
本章與冉有「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相發揮,冉有是以力不足為藉口,本章以相距遙遠為藉口。
孔子說根本就不是時間和空間上遙遠的原因,而是到底想還是不想的問題,「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遠之有!
這也是《論語》給後世的我們留下的伏筆,讀者思之,孔子離我們遠嗎?確實,兩千五百年,很久遠了,但是,如果真想見孔子,他還是就在你的眼前的,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個人心都以仁為依歸,此仁通天地、徹古今,何遠之有?人人與我同體,同此心、同此仁,孔子與我也是同此心同此仁,「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豈不就在仁者面前!
對於這一章,舊說中有的指好學,有的說求道,有的說思賢,有的說愛人,凡有所求,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根本之處,在於求索的道理。中國古詩,妙在比興,空靈活潑,譬喻無方,無所拘束,讀者可以隨其所求而自得於懷,自鳴得意。而孔子對於這句詩的解說,可以稱得上是深而切,遠而近矣。仁遠乎哉,道不遠人,奈何人自遠之!思,則得之,這是不移的道理。
這一章能就近取譬而喻,拈花而笑,神思綿邈,引人人勝,《論語》文章之妙,畢現於前,讀者宜當深味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