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2020-12-24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

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

《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詢問孝,孔子說:「不違背。」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詢問孝,我答覆說『不違背。』樊遲說:「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活著,以禮事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

更多釋義:

「無違。」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行孝者每事須從,無所違逆也。」

【集注】:「無違,謂不背於理。」

按:「朱子因欲伸其師窮理之說,其注《論語》到處塞入理字。於仁則曰心之德,愛之理,於禮則曰天理之節文,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自古無如此解經發也。然有絕不可通者,如此章『無違』明是不背於禮,乃偏作理,而於下節言禮天理節文以自圓其說,可謂心勞日拙者矣。昔人謂《大學》經朱子補傳後亦非孔氏之書而為朱子之書,吾於《論語》亦云。」----程樹德

何為孝?

26 孟武伯問孝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詢問孝,孔子說:「不令父母為子女擔憂。」

[集解]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諡也。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人子欲常謹慎自居,不為非法,不為非法,橫使父母憂也。若己身有疾,唯此一條非人所及,可測尊者憂耳,唯其疾之憂也。」

[朱子集注]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舊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亦通。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

《論語正義》:守身所以事親,故人子當知父母之所憂,自能謹疾,不妄為非,而不失其身矣。不失其身,斯為孝也。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詢問孝,孔子說:「現今的孝是指能奉養人,人們對狗馬都能有所飼養,不恭敬,以什麼來區別呢?」

【唐以前古注】皇疏:「邢疏:此章言為孝必敬。「子遊問孝」者,弟子子遊問行孝之道於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者,此下孔子為子遊說須敬之事。今之人所謂孝者,是唯謂能以飲食供養者也。言皆無敬心。「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者,此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說有二:一曰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能有以養人者,但畜獸無知,不能生敬於人,若人唯能供養於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同其饑渴,飲之食之,皆能有以養之也。但人養犬馬,資其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馬也,人若養其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言無以別。明孝必須敬也。」

【集注】:「子遊,孔子弟子,姓言名偃。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言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詢問孝。孔子說:「難在容色。有了事情,由子女去效勞,有了酒食,讓長輩來享用,這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

更多釋義:

色難:奉侍父母,以和顏悅色為難。《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唐以前古注】皇疏:「夫氣色和則情志通,善養親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難也。」

【集注】:「蓋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耳,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

【寓意】供奉父母的禮節對人來說不成問題,但是有的人敬愛之心不夠懇切。侍奉父母之道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心中真正所想所願,孝順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實際行動,臉色只是內心的體現之一,心生孝順,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現。

評析:相由心生,心理活動會體現在臉色上,年長者一眼就能看出是否真誠,所以真誠的臉色是很重要的。領導者(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時時刻提醒自己,在與他人,尤其是下屬員工相處時,內心的尊敬與態度上的和藹可親同樣重要。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三十二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31篇》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悟學.第131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
  • 《悟學.第203篇》儒家的天命觀
    《悟學.第20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7 亥-子1436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公伯寮其如命何!」【譯文】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說:「季孫已經聽信了公伯寮的話,但我的力量還能使他陳屍街頭。」孔子說:「大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 《悟學.第191篇》子言衛靈公之無道
    《悟學.第191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醜次同車【集解】孔曰:「言雖無道,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唐以前古注】皇疏:「或問曰:「靈公無道,焉得有好臣?」
  • 《悟學.第213篇》顏淵問為邦
    《悟學.第21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為,猶之治。問治國之禮法於孔子也。」【集注】「顏淵問為邦」。顏子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為邦者,謙辭。子曰:「「行夏之時」,夏時,謂以鬥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故鬥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歲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醜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安貧樂道,難哉!《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悟學.第165篇》父為子隱,對乎錯乎?
    《悟學.第165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不是這樣做的: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 《悟學.第162篇》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悟學.第16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集注】「冉有時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國政。事,家事。以,用也。禮:大夫雖不治事,猶得與聞國政。是時季氏專魯,其於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國政,我嘗為大夫,雖不見用,猶當與聞。今既不聞,則是非國政也。語意與魏徵獻陵之對略相似。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270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悟學.第270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不信謠 不傳謠 不造謠《論語講要》:「道,聽到了,就在路上傳說,此為有德的人所不取。
  • 《悟學.第173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悟學.第173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真篇》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的正宗,作者是北宋著名道教學者張伯端。張伯端,號紫陽,主張性命雙修,他結合自己的修煉實踐,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出了《悟真篇》。在修煉方法上,《悟真篇》強調真藥,拼鼎器、明火候。所謂「真藥」,並非外丹所用的三黃(雄黃、雌黃、硫黃)、四神(石、砂、鉛、銀)及草木藥之類的藥物,而是「真種子」,實際上是指人身上的「精、氣、神」三寶。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悟學.第22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曰道無為而無不為,是道能弘人之說也。彼以禮義出於人為而不足貴,而欲不藉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說也。魯迅說,世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大意),亦「人能弘道」的傳承。」
  •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悟學.十八子 20200530《道經》 第三十七章【原文】「道恆無名。「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順其自然《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悟學十八子 20200706樞言第十二【題解】「樞,本指門戶的轉軸,引申為事物的中心或關鍵。樞言,即樞要之言、精要之言。為之為之,萬物之時也。強之強之,萬物之指也。凡國有三制,有制人者,有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義尊,而不好加名於人;人眾兵強,而不以其國造難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國後。如此者,制人者也。
  • 紫陽真人及悟真篇贊
    《滿山紅葉誦經聲》(益生文化淘寶店陳全林禪畫第201403-26號作品)全林按語:《紫陽真人及悟真篇贊》,乃我訪道江南後所作,本收錄於《江南訪道記》(三)中,因獨立成篇,故單獨刊發。論神仙之命脈,識老莊之精微,悟六祖之上乘,成南宗之真言。《悟真》出,三教括為一統;《秘文》成,大道總乎一源。道濟天下之心不泯,德化人間之懷昭然。故著述傳道,留訣惠人。洞曉陰陽而造化不拘,圓通三界而法身自在。萬古即是一時,法界原在當念。天仙妙通圓覺,世尊早證金身。弘老莊真道,開仙脈新風,傳釋迦妙覺,普仲尼仁心。丹道原修身正路,仙家有濟世胸懷。學道乃人生之超越,參禪見心性之本來。
  • 色不迷人人自迷 悟相本空空色相
    色不迷人人自迷悟相本空空色相《濟佛曰:當然從你年輕墮落的時代講起》緣生曰:好吧!
  • 《悟學.第84篇》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悟學.第8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05 亥-子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俯仰無愧坦蕩自得《四書反身錄》「君子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
  •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為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所以《楞嚴經》裡面世尊說明悟後除掉性障而修道的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魔境云何得能發生。」至於悟後起修,要從什麼地方修?常常有善知識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