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31篇》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2021-01-18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31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八)

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木賜不安本分而去經商,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端木賜:儒商鼻祖

南懷瑾解讀:「這篇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生們各有他的長處,也各有他的缺點。作一個領導人,對他的部下,一定要了解,每人有長處,也有缺點。再講一個人生哲學的道理,我們要注意,有人說某某的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如以哲學的觀點來說,某人的缺點也正是他的長處,而長處也就是他的缺點。

不但某人如此,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長處與缺點幾乎分不開的。用得好就是長處。用不好就是缺點。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懂得這一點。如果所用的人,都希望他和自己一樣,那這個事業就不要做了。人形形色色,各有所不同,就要養成自己對於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包涵,都能領導,這是很要緊的。」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也達不到高深的境界。

不踐跡

【集解】孔曰:「踐,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問善人,非聖人也。問其道云何而可謂為善人也。答善人之法也。踐,循也。跡,舊跡也。言善人之道亦當別宜創建善事,不得唯依循前人舊跡而已。又雖有創立,而未必使能入聖人奧室也。」

《論語新解》:「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踐跡,猶謂不照前人腳印走路,即不依成法。此言其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不到深奧處。見美質有限,必學問始無窮。」

1121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孔子說:「言論篤實就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南懷瑾解讀:「有些人討論問題,講話非常有理,議論非常精闢。但是要了解,聽到話講得對,就是止於話,不要認為此人話講對了,就是君子,是了不起的人。你看見他態度溫和,言談溫和,就認為此人很有禮貌,很有見解,很有才氣,這也錯了。

尤其是言論非常精到,或者是文章寫得好的,不一定就是君子,也不一定態度莊重就是人才,這是教我們觀察一個人,要考驗自己,有時候聽人家講的還不算,要有事實的表現。」

有感:「聽其言而觀其行。」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32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65篇》父為子隱,對乎錯乎?
    《悟學.第165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範寧曰:「夫所謂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焉,以為直哉!故相隱乃可為直耳。」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一起學《論語》13.3子路篇——必也正名乎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203篇》儒家的天命觀
    《悟學.第20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7 亥-子1436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天命子罕篇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述而篇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顏淵篇11.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雍也篇 6.28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謝氏曰:「諸子之學,皆出於聖人,其後愈遠而愈失其真。獨曾子之學,專用心於內,故傳之無弊,觀於子思孟子可見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盡傳於世也。其倖存而未泯者,學者其可不盡心乎!」曾子說的話,《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悟學十八子 20200706樞言第十二【題解】「樞,本指門戶的轉軸,引申為事物的中心或關鍵。樞言,即樞要之言、精要之言。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賢大夫不恃宗至,士不恃外權。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備不為用。故存國家,定社稷,在卒謀之閒耳。聖人用其心,沌沌乎博而圜,豚豚乎莫得其門,紛紛乎若亂絲,遺遺乎若有從治。故曰: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貴者貴之。彼欲貴,我貴之,人謂我有禮。彼欲勇,我勇之,人謂我恭。
  • 什麼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茂才,是一個漢語詞彙,和秀才同義,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後來有時也稱秀才為茂才。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詔:「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這是此科之始。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漢服圖錢穆譯文:「君子不把玄色纁色來作衣領與袖之邊。不把紅色紫色做日常私居之服。當暑天時,在室內穿葛單衣,但出外必加上衣。
  • 去日不可追,來日猶可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志不可不高遠,夢不可不早悟。君子之志於道,居於德,合於義,遊於六藝,光陰之非虛也。一動一靜,合乎四時,一朝一夕,順乎陰陽。積石成山,積水成海。聖之可為,聖之可期。人貴自明,學貴自得。不亦君子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生命是一首歌,一首流浪的歌。
  • 《悟學.第162篇》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悟學.第16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是時季氏專魯,其於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國政,我嘗為大夫,雖不見用,猶當與聞。今既不聞,則是非國政也。語意與魏徵獻陵之對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 《悟學.第191篇》子言衛靈公之無道
    《悟學.第191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答曰:「或是先人老臣未去者也,或靈公少時可得良臣而後無道,故臣未去也。」 」南懷瑾解讀:「孔子在衛國很久,當時的衛靈公對孔子非常敬重,但卻沒有啟用孔子。衛靈公好像是個活寶,他寵信的妃子就是有名的南子,政治不算好,也不見得太壞,可是衛國上下對孔子都很敬重。但在一般輿論,對衛靈公頗多不滿。
  • 《論語》全文二十篇
    學而  第一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悟學.第213篇》顏淵問為邦
    《悟學.第21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輅者,大車之名。古者以木為車而已,至商而有輅之名,蓋始異其制也。周人飾以金玉,則過侈而易敗,不若商輅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為質而得其中也。「服周之冕」,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後有旒。黃帝以來,蓋已有之,而制度儀等,至周始備。然其為物小,而加於眾體之上,故雖華而不為靡,雖費而不及奢。夫子取之,蓋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前面的4篇文章都是前言和序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正式學習朱熹所注釋的《論語》。《論語》總共有20篇文章,今天開始學習第一篇。
  • 《悟學.第84篇》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悟學.第8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05 亥-子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沒有名聞利養的心,把名利放下了,自己做正人君子,俯仰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所以自然坦蕩蕩,心地寬廣,真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小人就反之,為了名利幹出很多不義之事,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患得患失,沒得到想得到,得了之後又怕失掉,所以憂懼。
  • 乎-文言虛詞用法
    (歸有光《項脊軒志》)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歸乎?(司馬光《赤壁之戰》)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 論「巧言令色」與「剛毅木訥」
    仁之具體意義為何,前人學者所論甚多,勝義屢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云:「《論語》中言仁處甚多,總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禮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1]清人阮元〈論語論仁篇〉論之甚詳,可供參考。阮氏云: 元竊謂詮解「仁」字,不必煩稱遠引,但舉《曾子‧制言篇》「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水非水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