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31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八)
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木賜不安本分而去經商,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南懷瑾解讀:「這篇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生們各有他的長處,也各有他的缺點。作一個領導人,對他的部下,一定要了解,每人有長處,也有缺點。再講一個人生哲學的道理,我們要注意,有人說某某的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如以哲學的觀點來說,某人的缺點也正是他的長處,而長處也就是他的缺點。
不但某人如此,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長處與缺點幾乎分不開的。用得好就是長處。用不好就是缺點。作為一個領導人一定要懂得這一點。如果所用的人,都希望他和自己一樣,那這個事業就不要做了。人形形色色,各有所不同,就要養成自己對於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包涵,都能領導,這是很要緊的。」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也達不到高深的境界。
【集解】孔曰:「踐,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問善人,非聖人也。問其道云何而可謂為善人也。答善人之法也。踐,循也。跡,舊跡也。言善人之道亦當別宜創建善事,不得唯依循前人舊跡而已。又雖有創立,而未必使能入聖人奧室也。」
《論語新解》:「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踐跡,猶謂不照前人腳印走路,即不依成法。此言其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不到深奧處。見美質有限,必學問始無窮。」
1121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孔子說:「言論篤實就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南懷瑾解讀:「有些人討論問題,講話非常有理,議論非常精闢。但是要了解,聽到話講得對,就是止於話,不要認為此人話講對了,就是君子,是了不起的人。你看見他態度溫和,言談溫和,就認為此人很有禮貌,很有見解,很有才氣,這也錯了。
尤其是言論非常精到,或者是文章寫得好的,不一定就是君子,也不一定態度莊重就是人才,這是教我們觀察一個人,要考驗自己,有時候聽人家講的還不算,要有事實的表現。」
有感:「聽其言而觀其行。」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