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65篇》父為子隱,對乎錯乎?

2020-12-23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65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四)

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

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不是這樣做的: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父為子隱

樊光云:「父為子隱者,欲求子孝也;父必先為慈,家風由父,故先稱父。」

範寧曰:「夫所謂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焉,以為直哉!故相隱乃可為直耳。」

大義滅親

【集注】「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南懷瑾解讀:「這就是中國後世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假如講法治的道理,父親偷了東西,兒子告密,並沒有錯,在法律的觀點上看,是合理的行為。

從人情上看,作心理研究,這一對父子之間,早就有問題存在了。人與人之間,不要說是父子,即使朋友之間,也不免有這一點感情。如果人沒有這點感情,而認為一定要這樣做才是對的,這個問題很大。」

天理國法人情

有感:對乎錯乎?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66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31篇》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悟學.第131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
  • 《悟學.第203篇》儒家的天命觀
    《悟學.第20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7 亥-子1436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天命子罕篇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述而篇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顏淵篇11.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雍也篇 6.28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悟學.第213篇》顏淵問為邦
    《悟學.第21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為,猶之治。問治國之禮法於孔子也。」【集注】「顏淵問為邦」。顏子王佐之才,故問治天下之道。曰為邦者,謙辭。子曰:「「行夏之時」,夏時,謂以鬥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故鬥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歲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醜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 《悟學.第162篇》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悟學.第16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集注】「冉有時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國政。事,家事。以,用也。禮:大夫雖不治事,猶得與聞國政。是時季氏專魯,其於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國政,我嘗為大夫,雖不見用,猶當與聞。今既不聞,則是非國政也。語意與魏徵獻陵之對略相似。
  • 《悟學.第191篇》子言衛靈公之無道
    《悟學.第191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醜次同車【集解】孔曰:「言雖無道,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唐以前古注】皇疏:「或問曰:「靈公無道,焉得有好臣?」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悟學十八子 20200706樞言第十二【題解】「樞,本指門戶的轉軸,引申為事物的中心或關鍵。樞言,即樞要之言、精要之言。能戒乎?能敕乎?能隱而伏乎?能而稷乎?能而麥乎?春不生而夏無得乎?眾人之用其心也。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唯賢者不然。先王事以合交,德以合人。二者不合,則無成矣,無親矣。凡國之亡也,以其長者也。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長者也。故善遊者死於梁池,善射者死於中野。命屬於食,治屬於事。
  • 《悟學.第270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悟學.第270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不信謠 不傳謠 不造謠《論語講要》:「道,聽到了,就在路上傳說,此為有德的人所不取。
  • 《悟學.第173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悟學.第173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悟學.十八子 20200530《道經》 第三十七章【原文】「道恆無名。「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結合第3、第8、第12、第32等章節,基本可以說,老子治世之方略:主張『不尚賢』,『使民無智、無欲。』似乎想讓人民回到原始社會(民智不開化,吃飽穿暖即可,『無為,順其自然』的原始生活)。可能老子認為禮樂制(嚴格的尊卑有序、等級差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是社會動蕩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悟學.第22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曰道無為而無不為,是道能弘人之說也。彼以禮義出於人為而不足貴,而欲不藉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說也。魯迅說,世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大意),亦「人能弘道」的傳承。」
  • 《悟學.第91篇》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悟學.第91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20200311 亥-子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周公一飯三吐哺,求賢殷切!因其採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 《悟學.第84篇》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悟學.第8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05 亥-子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俯仰無愧坦蕩自得《四書反身錄》「君子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
  • 丹經《悟真篇》作者及其時代背景
    《悟真篇》作者及其時代《悟真篇》是道教內丹丹法主要經典,著錄於《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之中,著者為北宋張伯端,是繼《周易參同契》之後的丹經。書中以詩詞形式總結了宋代以前內丹的正統法,繼往開來,在道教史中為承前啟後的一部名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伯陽《參同契》,道家並推為正宗。」張伯端,字平叔,浙江天台人。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羽化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住世九十六年。少年博學,屢試不第,乃雲遊四方,孜孜訪道。
  • 一起學《論語》13.3子路篇——必也正名乎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悟真篇》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的正宗,作者是北宋著名道教學者張伯端。張伯端,號紫陽,主張性命雙修,他結合自己的修煉實踐,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出了《悟真篇》。在修煉方法上,《悟真篇》強調真藥,拼鼎器、明火候。所謂「真藥」,並非外丹所用的三黃(雄黃、雌黃、硫黃)、四神(石、砂、鉛、銀)及草木藥之類的藥物,而是「真種子」,實際上是指人身上的「精、氣、神」三寶。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閔子不欲為季氏宰,語使者曰,善為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復我者,重來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也。」【集注】蓋居亂邦、見惡人,在聖人則可;自聖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