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2020-12-22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

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通過使者徵召)讓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為我推辭了吧。如果還有再來召我的呀,那麼我必定(已經遷移)在汶水之上了。」(離開魯國躲避到齊國了。)

李炳南《論語講要》:孔安國註:「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聞閔子騫賢,故欲用之。閔子不欲為季氏宰,語使者曰,善為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復我者,重來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也。」

【集注】蓋居亂邦、見惡人,在聖人則可;自聖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有感: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 硬碰或屈從都要受害,剛中帶柔,剛柔並濟,才能應付自如;才能保存自己,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前去慰問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去吧,是命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集解】馬曰:「伯牛,弟子冉耕。」包曰:「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其手也。」孔曰:「亡,喪也。疾甚,故執其手曰喪之。」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賢德啊!一簞飯食,一瓢飲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呀仍然樂在其中。顏回賢德啊!」

張居正解讀:[蓋人莫難於處貧,而回則貧之至者。他的飲食不過是一簞之飯、一瓢之飲,又居處於荒陋的巷中,其困窮一至於此。若使他人處之,有不勝其愁苦者。然顏回之心自有樂處。但見其優遊自得,不以身之困窮而遂改其樂也。大抵處富貴而佚樂,居貧賤而憂戚,乃人情之常。聖賢之所樂,蓋有超於貧富之外者,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孔子飯蔬飲水,樂在其中:顏子簞瓢陋巷,不改其樂:其心一也。善學者當自得之。]

安貧樂道,難哉!

《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

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譯文】:[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來,我的家境貧困,住所簡陋,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說:「不願做官。我在城郭之外有五十畝田,足夠喝稀粥的;城郭之內的十畝田,足夠抽絲麻的;彈琴足以讓自己愉悅,所學先生的大道足以讓我自行其樂了。我不願做官。」

孔子面有喜色地說:「好極了,如果這是你的心意,我聽說:『知足的人不因利祿而牽累自己的形體和心意,怡然自得的人即使利益受到損失也不會放在心上。修養內心的人即使沒有爵位也不感到有何羞愧。』我聽到這話已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在你身上見到,這是我的收穫呀。」]

評析:顏子時值春秋亂世,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禮崩樂壞,世亂時危,故仁政王道不行也;魯國之政亦然,魯君無德失政,三恆大夫執國命,季氏又無道,不可輔以仁政;道既不能行,故仁者不仕焉。非不為也,時運不濟也。君子深知,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否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泰卦象》:天地交,泰;後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拓展閱讀:《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的處世哲學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前往表達心意,(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務)來勞煩您。」

莊子拿著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願(像龜一樣)在爛泥裡拖著尾巴(活著)。」

有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即貧賤不能移的精神!理想與現實,物質我所欲也,精神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何之?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能自得其樂矣。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五十七篇……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03篇》儒家的天命觀
    《悟學.第20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7 亥-子1436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述而篇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顏淵篇11.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雍也篇 6.28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邢疏:「此篇論仁政明達、君臣父子、辨惑折獄、君子文為,皆聖賢之格言,仕進之階路,故次先進也。」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在家私居時所穿之裘,較出門所穿者稍長,又把右袂裁短些。夜睡必有寢衣,其長過身一半,下及兩膝。冬天把狐貉皮來做坐褥。除去在喪事中,大帶上沒有不佩一切備用的玉器的。除非朝祭用正幅的帷裳,其餘所穿裳,總是開剪斜幅縫製的。弔喪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年正月歲首,必穿著朝服上朝去。」107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 《悟學.第191篇》子言衛靈公之無道
    《悟學.第191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yǔ)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 《悟學.第213篇》顏淵問為邦
    《悟學.第21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子曰:「「行夏之時」,夏時,謂以鬥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故鬥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為歲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為人正,商以醜為地正,周以子為天正也。然時以作事,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故孔子嘗曰,「吾得夏時焉」而說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而於此又以告顏子也。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悟學.第22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道《論語講要》:「夫子之時,老氏之流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曰道無為而無不為,是道能弘人之說也。
  • 《悟學.第270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悟學.第270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不信謠 不傳謠 不造謠《論語講要》:「道,聽到了,就在路上傳說,此為有德的人所不取。
  • 《悟學.第173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悟學.第173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悟真篇》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的正宗,作者是北宋著名道教學者張伯端。張伯端,號紫陽,主張性命雙修,他結合自己的修煉實踐,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出了《悟真篇》。在修煉方法上,《悟真篇》強調真藥,拼鼎器、明火候。所謂「真藥」,並非外丹所用的三黃(雄黃、雌黃、硫黃)、四神(石、砂、鉛、銀)及草木藥之類的藥物,而是「真種子」,實際上是指人身上的「精、氣、神」三寶。
  • 否極泰至 爻變速達
    否字是有口不言或閉塞不通的狀態,否卦與泰卦寓意相反,否態是小人得勢,其卦辭大往小來,表明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內陰外陽,內柔外剛,內小人外君子,實為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環境。否卦象辭說,否態下的君子應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也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旦順應了否的環境,就可能幫小人招惡果。否卦下坤,初六爻辭,拔茅其以其匯貞與泰卦相同,但用力向下,意為退守裝傻。六二爻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意為堅守正道,警惕不為上所亂。六三爻柔居剛位,提防與上合流蒙羞。九四爻有命無咎,疇離祉,聽上面指令並少出餿主意就無咎。
  • 《悟學.第三十一篇》何為色難?
    《悟學.第三十一篇》論語.為政第二.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111 亥-子《為政第二》共二十四章。闡述了孔子關於治國理政,學習與思考,君子與修身,知與知人,孝等五方面的儒家思想。 關於孝,有以下四章。
  • 《悟學.第165篇》父為子隱,對乎錯乎?
    《悟學.第165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不是這樣做的: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 《悟學.第162篇》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悟學.第16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大概平常的事務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大概是會得知的。」【集注】「冉有時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國政。事,家事。以,用也。禮:大夫雖不治事,猶得與聞國政。是時季氏專魯,其於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
  •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悟學.十八子 20200530《道經》 第三十七章【原文】「道恆無名。老子推崇以『道』治國,以『無欲』治『有欲』,無欲則心靜。「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八純卦+泰否兩卦」的操盤時空
    乾坤是講哲學觀,分陰陽,泰否講陰陽方向,坎離講陰陽分界處的定義,離卦顯然是生陰根的向上突破之卦,而坎卦顯然是生陽根的向下突破之卦。《道德經》:「反著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震少陰再生陰根為老陰,巽少陽生陽根為老陽,震巽指跨界的極端情形,一個八純卦,外加泰否,共十卦,就完美詮釋了整個時空操盤體系。六十四卦中八純卦加泰否,乾坤為陰陽的哲學意義,即時空操盤體系中的分陰陽。
  • 《悟學.第131篇》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悟學.第131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
  • 紫陽真人及悟真篇贊
    《滿山紅葉誦經聲》(益生文化淘寶店陳全林禪畫第201403-26號作品)全林按語:《紫陽真人及悟真篇贊》,乃我訪道江南後所作,本收錄於《江南訪道記》(三)中,因獨立成篇,故單獨刊發。授受有本,次第嚴密。步步有驗,心心歸元。明心見性,鑿空痕跡。誠千古法教,實萬代道脈。傳聖賢大道,述不易真理;成不朽文章,宣曠古法門;證無死金身,煉不滅陽神。窮究身心性命之理,洩露三元一炁之密。在儒得聖心,在道通玄脈,在禪契心傳,在仙合真訣。嗟夫,紫陽境界,真人胸懷。論神仙之命脈,識老莊之精微,悟六祖之上乘,成南宗之真言。
  • 《悟學.第84篇》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悟學.第8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305 亥-子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威儀,但不兇猛。恭而有禮,但無拘束,一切安詳自適。這是記孔子德行自然顯露的情形。【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厲」是講嚴肅。普通人溫和和嚴肅就不能兼而有之,不是溫和太過、嚴肅不足,就是嚴肅太過、溫和不足。「威」和「不猛」也是這樣,一般人威就帶著猛,就帶著殺氣。
  • 周易的智慧 | 否卦的人生啟示
    道猶有託。遯世無悶。德猶自存。則否之為否。不過一時之困窮耳。天道好還。物極必反。此否之有終。而君子非竟絕也。在泰之世。小人猶有存者。泰極時遷。小人又起。否之世。君子亦有存者。否窮時復。君子仍出。故二卦、以大小往來四字象之。大往小來。小往大來之反也。大如大人。小如小人。泰則大人來。否則小人至。而以陰陽言。則陽往陰來。亦與泰之陰往陽來同。往者去也、退也。來者進也、升也。辭概天人言。故僅雲大小往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