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
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
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通過使者徵召)讓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為我推辭了吧。如果還有再來召我的呀,那麼我必定(已經遷移)在汶水之上了。」(離開魯國躲避到齊國了。)
李炳南《論語講要》:孔安國註:「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聞閔子騫賢,故欲用之。閔子不欲為季氏宰,語使者曰,善為我作辭說,令不復召我也。復我者,重來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齊也。」
【集注】蓋居亂邦、見惡人,在聖人則可;自聖人以下,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
有感: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 硬碰或屈從都要受害,剛中帶柔,剛柔並濟,才能應付自如;才能保存自己,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前去慰問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去吧,是命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集解】馬曰:「伯牛,弟子冉耕。」包曰:「牛有惡疾,不欲見人,故孔子從牖執其手也。」孔曰:「亡,喪也。疾甚,故執其手曰喪之。」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賢德啊!一簞飯食,一瓢飲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呀仍然樂在其中。顏回賢德啊!」
張居正解讀:[蓋人莫難於處貧,而回則貧之至者。他的飲食不過是一簞之飯、一瓢之飲,又居處於荒陋的巷中,其困窮一至於此。若使他人處之,有不勝其愁苦者。然顏回之心自有樂處。但見其優遊自得,不以身之困窮而遂改其樂也。大抵處富貴而佚樂,居貧賤而憂戚,乃人情之常。聖賢之所樂,蓋有超於貧富之外者,舜禹有天下而不與,孔子飯蔬飲水,樂在其中:顏子簞瓢陋巷,不改其樂:其心一也。善學者當自得之。]
《莊子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
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譯文】:[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來,我的家境貧困,住所簡陋,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說:「不願做官。我在城郭之外有五十畝田,足夠喝稀粥的;城郭之內的十畝田,足夠抽絲麻的;彈琴足以讓自己愉悅,所學先生的大道足以讓我自行其樂了。我不願做官。」
孔子面有喜色地說:「好極了,如果這是你的心意,我聽說:『知足的人不因利祿而牽累自己的形體和心意,怡然自得的人即使利益受到損失也不會放在心上。修養內心的人即使沒有爵位也不感到有何羞愧。』我聽到這話已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在你身上見到,這是我的收穫呀。」]
評析:顏子時值春秋亂世,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禮崩樂壞,世亂時危,故仁政王道不行也;魯國之政亦然,魯君無德失政,三恆大夫執國命,季氏又無道,不可輔以仁政;道既不能行,故仁者不仕焉。非不為也,時運不濟也。君子深知,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否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泰卦象》:天地交,泰;後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拓展閱讀:《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前往表達心意,(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務)來勞煩您。」
莊子拿著魚竿不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有三千歲了,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隻神龜,(它是)寧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呢?」
兩位大夫說:「寧願活在爛泥裡拖著尾巴爬行。」
莊子說:「你們回去吧!我寧願(像龜一樣)在爛泥裡拖著尾巴(活著)。」
有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即貧賤不能移的精神!理想與現實,物質我所欲也,精神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何之?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能自得其樂矣。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五十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