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84篇》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2020-12-24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8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九)

悟學.十八子 20200305 亥-子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坦蕩,小人經常憂戚。」

【集解】鄭曰:「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貌。」

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俯仰無愧坦蕩自得

《四書反身錄》「君子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

君子沒有名聞利養的心,把名利放下了,自己做正人君子,俯仰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所以自然坦蕩蕩,心地寬廣,真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小人就反之,為了名利幹出很多不義之事,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患得患失,沒得到想得到,得了之後又怕失掉,所以憂懼。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謙恭而又安祥。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王弼云:溫者不厲,厲者不溫,威者必猛,不猛者不威,恭則不安,安者不恭,此對反之常名也。若夫溫而能厲,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調,五味不形;大成之樂,五聲不分;中和備質,五才無名也。

《論語講要》:普通人,溫與厲不能兼而有之,威又必然帶猛,恭敬便顯得拘束不安。孔子不然,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有威儀,但不兇猛。恭而有禮,但無拘束,一切安詳自適。這是記孔子德行自然顯露的情形。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厲」是講嚴肅。普通人溫和和嚴肅就不能兼而有之,不是溫和太過、嚴肅不足,就是嚴肅太過、溫和不足。

「威」和「不猛」也是這樣,一般人威就帶著猛,就帶著殺氣。

「恭」,恭敬,就會顯得拘束不安,一般人都是這個樣子。孔子不然,他很溫和,溫良恭儉讓,平易近人,可是你聽他的語言也很嚴肅、很厲害。為什麼?

他不跟你講邪法,他有威儀,但是又不兇猛,沒有戾氣;恭而有禮,但是又沒有拘束,非常安詳自在,這是孔子德行自然顯露的情形。

《朱子集注》云:「人之德性本無不備,而氣質所賦,鮮有不偏」,鮮是少,很少有不偏斜的,「惟聖人全體渾然,陰陽合德,故其中和之氣見於容貌之間者如此。」

這是他能夠行中庸之德,既不過分,也無不及,陰陽合德,中和之氣流露於言表。這個學不來,唯有長年的修心養性,得道大儒、高僧、神父能自然體現而。

蕅益大師點評此章就兩個字:「像讚」

教皇:中和之氣!

看教皇(比擬孔子)照片,靜心體會:「惟聖人全體渾然,陰陽合德,故其中和之氣見於容貌之間者如此。」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13篇》顏淵問為邦
    《悟學.第213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奸佞的小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奸佞的小人太危險。」
  • 《悟學.第203篇》儒家的天命觀
    《悟學.第203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二十九)悟學.十八子 20200417 亥-子1436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天命子罕篇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述而篇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顏淵篇11.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雍也篇 6.28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悟學.第135篇》論語. 顏淵第十二.新解讀(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皇疏:「顏淵,孔子弟子也,又為門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進業之冠莫過顏淵,故顏淵次先進也。」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 《悟學.第91篇》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悟學.第91篇》論語.泰伯第八.新解讀(七)悟學.十八子20200311 亥-子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
  • 《悟學.第119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悟學.第120篇》論語. 鄉黨第十.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04亥-子106 君子不以紺(gàn)緅(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除去在喪事中,大帶上沒有不佩一切備用的玉器的。除非朝祭用正幅的帷裳,其餘所穿裳,總是開剪斜幅縫製的。弔喪不穿黑羔裘,不戴玄色冠。每年正月歲首,必穿著朝服上朝去。」107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譯文】齋戒必定備有沐浴後穿的明衣,用布做的。
  • 《悟學.第191篇》子言衛靈公之無道
    《悟學.第191篇》論語. 憲問第十四.新解讀(十七)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419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所以孔子談到衛國的時候,季康子問這樣一個領導人怎麼不亡國。孔子就指出,衛靈公用了最好的外交家仲叔圉治賓客,就是辦外交。在國際動蕩的時候,外交最重要,而他用到了好的外交家。
  • 《悟學.第270篇》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悟學.第270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不信謠 不傳謠 不造謠《論語講要》:「道,聽到了,就在路上傳說,此為有德的人所不取。
  • 《悟學.第173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
    《悟學.第173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28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集解】馬曰:「切切偲偲,相切責之貌。怡怡,和順之貌。」
  • 孔子的風採:溫、良、恭、儉、讓
    溫者溫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具此五者,可謂不求之求,乃令列國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幹人之政,故願推誠諮以政事,實由人君自與。溫。溫和可親。他的容貌、形態,不給人任何的壓力,跟他在一起,能感覺到非常地舒服,聆聽他的教誨如沐春風。為什麼他能夠容貌溫和?這是因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對待身邊的人,平易近人。
  •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
    《悟學.第354篇》道恆無名.帛書老子.37悟學.十八子 20200530《道經》 第三十七章【原文】「道恆無名。闐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譯文】「『道』是永恆的,是無形的。諸侯君王若能抱持它,萬物將自我生長。
  •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
    《悟學.第427篇》樞言.管子.8悟學十八子 20200706樞言第十二【題解】「樞,本指門戶的轉軸,引申為事物的中心或關鍵。樞言,即樞要之言、精要之言。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極已者,殆。身彌老不知敬其適子者,殆。蓄藏積陳朽腐,不以與人者,殆。凡人之名三,有治也者,有恥也者,有事也者。事之名二,正之、察之;五者而天下治矣。名正則治,名倚則亂,無名則死。故先王貴名。先王取天下,遠者以禮,近者以體。體、禮者,所以取天下;遠、近者,所以殊天下之際。
  • 《悟學.第229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悟學.第229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彼以禮義出於人為而不足貴,而欲不藉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說也。魯迅說,世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來的(大意),亦「人能弘道」的傳承。」
  • 《悟學.第165篇》父為子隱,對乎錯乎?
    《悟學.第165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四)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範寧曰:「夫所謂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焉,以為直哉!故相隱乃可為直耳。」
  • 《悟學.第162篇》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悟學.第162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13 亥-子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早讀:人,高在忍,貴在善,傑在悟
    諸事,能為之則為,不能為之則不為。不苛求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苛求於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人傑在悟,悟透人生則傑。英雄未必在成敗,在其身體力行。待善者宜恭,待惡者宜厲,待友者宜厚,待賢者宜謙,待庸者宜寬猛相濟,相得益彰。
  • 人貴在善 人傑在悟
    人高在忍,諸事能忍品自高。 人生苦短,盛衰榮辱轉瞬即逝,唯其心志長久。 讀書時心淨方能入深;修身時念純方能入道。 得理勿張狂,咄咄逼人反而失理,寓理於情,理自伸然。得勢勿驕橫,得意忘形反而失勢。 萬物水洗而淨,不洗則汙;萬物沐陽而豔,不沐則衰;萬物靜寂而清,不靜則罔。人間萬事皆在陶冶。
  • 《悟學.第131篇》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悟學.第131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
  • 《悟真篇》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的正宗,作者是北宋著名道教學者張伯端。張伯端,號紫陽,主張性命雙修,他結合自己的修煉實踐,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寫出了《悟真篇》。在修煉方法上,《悟真篇》強調真藥,拼鼎器、明火候。所謂「真藥」,並非外丹所用的三黃(雄黃、雌黃、硫黃)、四神(石、砂、鉛、銀)及草木藥之類的藥物,而是「真種子」,實際上是指人身上的「精、氣、神」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