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84篇》論語. 述而第七.新解讀(十九)
悟學.十八子 20200305 亥-子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地坦蕩,小人經常憂戚。」
【集解】鄭曰:「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貌。」

《四書反身錄》「君子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
君子沒有名聞利養的心,把名利放下了,自己做正人君子,俯仰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所以自然坦蕩蕩,心地寬廣,真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小人就反之,為了名利幹出很多不義之事,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患得患失,沒得到想得到,得了之後又怕失掉,所以憂懼。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謙恭而又安祥。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王弼云:溫者不厲,厲者不溫,威者必猛,不猛者不威,恭則不安,安者不恭,此對反之常名也。若夫溫而能厲,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調,五味不形;大成之樂,五聲不分;中和備質,五才無名也。
《論語講要》:普通人,溫與厲不能兼而有之,威又必然帶猛,恭敬便顯得拘束不安。孔子不然,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有威儀,但不兇猛。恭而有禮,但無拘束,一切安詳自適。這是記孔子德行自然顯露的情形。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厲」是講嚴肅。普通人溫和和嚴肅就不能兼而有之,不是溫和太過、嚴肅不足,就是嚴肅太過、溫和不足。
「威」和「不猛」也是這樣,一般人威就帶著猛,就帶著殺氣。
「恭」,恭敬,就會顯得拘束不安,一般人都是這個樣子。孔子不然,他很溫和,溫良恭儉讓,平易近人,可是你聽他的語言也很嚴肅、很厲害。為什麼?
他不跟你講邪法,他有威儀,但是又不兇猛,沒有戾氣;恭而有禮,但是又沒有拘束,非常安詳自在,這是孔子德行自然顯露的情形。
《朱子集注》云:「人之德性本無不備,而氣質所賦,鮮有不偏」,鮮是少,很少有不偏斜的,「惟聖人全體渾然,陰陽合德,故其中和之氣見於容貌之間者如此。」
這是他能夠行中庸之德,既不過分,也無不及,陰陽合德,中和之氣流露於言表。這個學不來,唯有長年的修心養性,得道大儒、高僧、神父能自然體現而。
蕅益大師點評此章就兩個字:「像讚」

看教皇(比擬孔子)照片,靜心體會:「惟聖人全體渾然,陰陽合德,故其中和之氣見於容貌之間者如此。」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