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夫子不論到哪個國家,必定聞知那個國家的政事,是求知打聽得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得來的呢?」
子貢說:「夫子以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而得知。夫子求的方法與別人求的方法不一樣啊!」
子禽
▼
陳亢(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30年),字子亢,一字子禽,春秋末年陳國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40歲。陳亢為宰時,施德政於民,頗受後人好評。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贈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陳亢同時被贈封為「南頓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為「至聖先師」,陳亢被陪祀於孔廟。
陳亢擔任魯國單父邑宰時,遵循無為而治。明代學者顧龍裳寫有《公堂清燕》詩:「緬想鳴琴治邑時,雍容雅化坐無為」,就是寫陳亢在衛國當官的時候,專施德化不用刑罰、公堂撫琴、無為而治的情景。
子貢
▼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
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民間有「端木遺風」之說,即是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還成為民間信奉的財神。
孔子死後,子貢守墓六年,師生之情勝過父子。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子貢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論語》此章,子禽向子貢請教夫子為何每到一國便能得聞其國政事,子貢答以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即孔子之風採。
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要》:程氏集釋引洪頤煊讀書叢錄:「其諸,是齊魯間語。」其諸之諸,當在字講,即在溫良恭儉讓五字上。溫者溫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具此五者,可謂不求之求,乃令列國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幹人之政,故願推誠諮以政事,實由人君自與。
溫。溫和可親。他的容貌、形態,不給人任何的壓力,跟他在一起,能感覺到非常地舒服,聆聽他的教誨如沐春風。為什麼他能夠容貌溫和?這是因為夫子心地柔和,用慈悲柔和的心對待身邊的人,平易近人。
良。心地善良。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實踐的就是一個仁字,以仁愛存心,所以心地善良。仁者愛人,他能夠用真誠的愛心關懷、幫助、照顧一切的人,一切的眾生。
恭。是講他對內,對自己嚴肅、謹慎,而對外能夠敬人、敬事、敬物,所謂一切恭敬。《禮記·曲禮篇》第一句話就說,「曲禮曰,毋不敬」。整部《禮》的核心就是敬,「禮者,敬而已矣」。夫子教我們「克己復禮為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而能夠恢復我們的禮,處處能夠循禮,能夠守禮。
儉。是節約、節儉,持身節儉,不奢華,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儉以養德,人如果驕奢,那德就有損了。人能夠安住在簡單的生活當中,他的德就容易進步。一個人在驕奢的環境裡,很容易放逸,很容易墮落。所以夫子儉以養德,處處節約,愛惜所有的物品。
讓。就是謙遜、謙讓、禮讓,不與人爭,真正能夠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夫子用這五種聖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別人的尊敬愛戴。所以他來到一個國家,別人自然就能夠告訴他這裡的狀況。甚至是這個國的國君,也對他信任、敬重,向他請教國事。
我們從《論語》裡面看到,很多國君、諸侯大夫向他問政,這是因為夫子有溫良恭儉讓的品德,所以才感得別人的信任。所以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能聞其政,你不能說他是求來的。夫子的所謂求,「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夫子的所求,得聞別人國家的政治,跟人家去求來的那種方法不一樣。夫子完全是以他的德行招感來的,他是以無求的心而得到的,他不是有心去求的。人家的求是有心求,夫子是無心而得到的。所以他跟別人的求是不同的。
蕅益大師《論語點睛》:「此可與美玉章參看。子貢以沽。與藏。為問。夫子再言沽之。只是待價二字。便與尋常沽法不同。今子禽以求。並與。為問。子貢亦言求之。只是說出溫良恭儉讓五字。便與尋常求法不同。若竟說不求不沽。則與巢許何別。若竟說求之沽之。則與功名之士何別。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顏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於度外。則知富強禮樂。春風沂水。和則雙美。離則兩偏矣。」
「美玉章」指《論語》子罕篇第十三章: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夫子之沽,非待價而沽,乃待時節因緣以利蒼生。夫子之求,亦無非如此。聖人度世以因緣之故,事跡有所不同,但其心無二。因此富強禮樂、春風沂水,和則雙美,離則兩偏。
江謙居士〔補註〕曰:「子貢聖門言語之選。不但贊孔子入妙。其論因果亦甚精。溫則人親之。良則人信之。恭則人敬之。儉則人便之。讓則人與之。故至於是邦。必聞其政。世間一切得失禍福。皆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故君子求諸己。不願乎其外。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小人不信因果。不務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險以徼幸。求之不得則怨天尤人。而為惡為亂無所不至矣。」
至此,孔子之風採可謂昭然眼前矣。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其行原於心,和於道。夫子之心,所念所求,唯蒼生福祉。
(圖片及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